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我与UPI的故事 | 谢舒逸:那些关于成长的故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AxNTIwOQ==&mid=2247500149&idx=2&sn=5edac06b499a7af40a21ca349ff65b7e&chksm=96e7a9f3a19020e52b50d922cff7dcc6ef92b9961803024c7b844a4f19de312de12c085df901&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国际城市规划
时间
2019-12-20 11:23:47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文
末
有
彩
蛋
哦
~
~
为庆祝《》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早在读本科时,在学院图书馆的藏书里,《》就是为数不多能让我了解国外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进展以及行业动态的期刊之一。
在大三伊始萌生出国读研的想法后,我对《》的阅读兴趣也愈加浓厚。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为当时的我搭建起了一座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在我申请留学的过程中扮演了指引性的角色。在
《》中,我初步了解了梁鹤年教授、吴缚龙教授、张庭伟教授等海外知名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加拿大女王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也是我当年申请的目标之一。
2011年本科毕业后,我来到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了解了一些意大利的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后,我便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上发表文章。
在与导师G.·贝特兰多·博凡蒂尼教授沟通后,发现他也很有兴趣将自己的研究介绍到中国,于是第一次的尝试便围绕着翻译他的学术论文展开。
2013年硕士毕业后,我有幸获得了米兰理工大学的全额博士奖学金,2014年再次赴意攻读博士学位。与先前本科、硕士阶段攻读的建筑学专业不同,博士期间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设计与政策。博士刚入学不久,我便发现同届的同学里我是“唯二”没有在本科或硕士阶段获得城市规划、城市政策、地理学或城市社会学相关学位的(另一位是个美国同学)。于是在面对一些非我研究领域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政策或社会学方面的)课程时,许多理论和观点我往往是第一次听说,更别提理解和批判。为此我常常感到压力山大,有时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踊跃地发表观点(美国同学由于英语好,在讨论时往往占优势)。在当时,《》上的许多文章给我提供了很大帮助,它们或是译文,或是结合我国语境展开讨论,使我受益匪浅。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注意到了UPI国际联络站这个群体,开始找机会加入其中。2015年我有幸结识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辛博士,并拜托辛博士帮我提交简历到《》编辑部,简要表达了我的意愿。编辑部的许玫老师当时就与我取得联系,不久后我便提交了第一篇通讯稿。2016年4月,我翻译的博凡蒂尼教授的文章《
不仅仅为了游客:论历史城市景观在当代宜居城市中扮演的“基础设施”角色
》有幸在《》发表。在当年4 月博凡蒂尼教授于华南理工大学和厦门大学学术交流期间,这篇文章在帮助国内学者理解教授的学术演讲和研究成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时光荏苒,一转眼我在《》国际联络站“工作”已四年有余,也有幸在今年成为《》的审稿人。
在这段不算短的时间里,编辑部的张祎娴老师得知我在寻找国内的教职时,常常关心我的近况,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还为我作了推荐。
在应聘国内高校和参加国内外会议时,常常能遇见国际联络站的同仁,因此大家的友谊从线上发展到了线下,一起分享读博的感受与求职的经验、经历,一起讨论学术,也一起计划着未来的学术合作……还有一次,碰巧面试我的某高校教授也曾担任过UPI国际联络站的通讯员,于是这段经历带来了不少共同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通过《》这个大家庭,我还有幸认识了现正在我本科母校福州大学工作的邓奕老师,之后也在老家福州得到机会向他当面请教学习,使我受益良多。
从本科时接触《》至今,这些年《》既帮助又见证了我的成长。
未来希望能继续与杂志一同进步。
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祝杂志越办越好!
也祝各位老师、学者工作顺利!
彩
蛋
在
此
!
!
!
意大利站联络员谢舒逸和赵一青在米兰
祝贺《》创刊40周
年
作者
:
谢舒逸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与政策专业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华侨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相关阅读
李翔:
结缘《》
徐南南:
《》——志同道合的伙伴
李明烨:
结缘拉德芳斯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