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5日上午,首届“白颐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与规划担当”。
首届“白颐论坛”于2019年12月15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规划领域专家学者30余人出席了会议。“白颐论坛(BAIYI FORUM)”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发起的校际高端论坛,重点围绕推进新时代规划学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等问题开展讨论。本届论坛主题为“国家治理与规划担当”,重点讨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规划应该担当什么?如何担当?谁来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丰雷教授致辞欢迎三校与会嘉宾,期待“白颐论坛”能发展成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规划论坛。
学会常务理事、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冯长春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叶裕民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学会总体规划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吴唯佳教授分别发表主题演讲,基于宏观和总体视角,内容丰富,体系健全,总结新问题,判断新趋势,提出新架构。
学会常务理事、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冯长春教授在“基于多主体和利益平衡的区域—城市空间治理探讨”的主题演讲中认为,空间治理经历始于管理、走向管治、进入治理等过阶段性演进,以法律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考虑交织其中的利益关系、行政层级,把空间治理分成国家、区域、地方三级,从而建立多主体参与协商的治理体系。他提出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治理依据,利用技术指标去衡量判断土地利用的比例结构、布局结构、利用强度,以税收为手段管制主体行为,明确产权关系与利益平衡机制,促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
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学委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吴唯佳教授在“人居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规划治理”的主题演讲中认为,我国目前发展面临着城乡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居环境发生以下重大变化:一是特大城市地区不断涌现,集中度不断提高;二是城市之间、区域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三是乡村地区不断调整,出现耕地破碎、耕地减少和景观破碎;四是城乡地区、特大城市地区的协同治理成为主要工作。面对挑战,吴教授提出如下发展建议:一是秉承绿色生态的人居理念;二是构造更合理、更有效能的人居秩序;三是创造更加宜人的人居品质、更加和谐的人居家园;四是培育更加特色化、多样化的人居社区;五是开展更加开放的工作组织,建立更高更先进的人居指标体系,实现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叶裕民教授在“以“城市人”理念认识国土空间规划”的主题演讲中,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就是好的规划,“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人性,即满足所有人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以及聚居性和群性。她提出“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需要解决七个问题:(1)城市供给严重不足;(2)城市病治理的系统解决方案;(3)市民化难题;(4)城市多元化场景和创新空间供给不足;(5)公共服务两头短缺,基础民生与高品质生活都缺乏供给;(6)以牺牲乡村为手段盲目追求减量发展;(7)生态红线内的居民一刀切搬迁。最后提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是机械地控制规模而是提高质量,尤其是提高人的发展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9位老师围绕本届论坛主题和上述主旨报告分别从历史视角、交通视角、治理视角、乡村视角等方面进行了焦点解读,提出很多真问题和新思考、给出很多新判断和新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国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和知识与行动的视角对国家治理和规划关系进行了解析,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知与行”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哲学关注的核心话题,提出城市规划的学科建设应该知行并进,让城市规划成为城市善治的重要平台和支撑,将城市规划中产生的大量知识反过来为公共政策学科和国家制定公共政策服务。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赵鹏军教授探讨了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融合问题,认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规划之间的体系仍然存在着明显脱钩的状态,虽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设有交通专项规划,但交通部门极为强调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尚未在国土空间规划大背景下考虑二者的协调发展。认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担当的不仅仅是土地规划、生态保护,交通规划体系同样需要变革和创新,强调人本需求,发挥交通对国土空间治理的五大作用:对国土资源的空间配置作用,对国土空间功能的引导作用,对国土空间结构的架构作用,对国土空间组织的关联作用,对国土空间形态的塑造作用,促进交通运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相互融合。
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黄鹤副教授认为,城市更新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现实特征,管理、治理包含更新地区的判定、更新地区中的利益分配和城市更新中如何优化城市形态等三个层面的内容。目前国内城市更新的常用路径更多指向了不同的容量增长和土地出让金收益的方式。她基于通州副中心案例提出了保障公共收益分配的方案,并对通州区招拍挂协议做更新的多种模式做出了具体测算。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英副教授指出,密度是影响人均品质的重要要素,主要表达的是在城市、城乡环境中,人、建筑或者一些活动的密集程度。王老师认为,在存量发展的背景下,需要对密度进行多重思考:一是多维度。即从单纯的空间密度管控转变到关注对人的行为活动和人的行为密集程度的空间引导;二是多要素。即对MADS联合、混合的引导管控;三是多层级。即从简单的地块指标管控上,转变为到街区、片区,城市的多层级的指标管控体系。
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武廷海教授从中国的历史出发,提出自古以来都是国家建立空间秩序、实现空间治理的有效工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属于国家的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措施。他提出未来需要注意都市社会的来临、未来城市的建设、治理能力的提升这三大趋势,深化和细化国家规划机制与体系,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工作,自觉建立城市规划的中国话语、中国学术与中国知识体系。
学会城乡规划实施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林坚教授总结了治理的三要素:一是要讲对象,不仅着眼于空间本身,还要关注人与空间、人与人的关系;二是要讲分工,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工必须明确;三是要讲主体,明确规划责任主体,充分调动各级责任主体的作用和功能。凝练了规划的三件事:一是促进空间治理的优化;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人为本的发展;三是统筹区域要素。
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曹广忠教授指出,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乡村、小城镇的聚落比例减少、大中城市比例上升是全球必然的趋势。在乡村和小城镇的发展中,规划需要做出趋势研判,从中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从县域层面明确未来保留哪些特色镇,哪些村落要保留和重构,通过规划引导村镇格局的调整和优化。同时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新兴技术为村镇规划提供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郐艳丽教授认为,目前乡村管理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乡村规划的现实场景非常复杂,涉及到横向的平行分工逻辑与纵向的引导与反馈的交互逻辑。她提出乡村规划未来需要解决协同性和操作性的问题,即规划层面,乡村规划需要多规合一、注重协调,用途管制需要强调“系统性”逻辑,基于供给需求匹配的乡村空间规划技术、基于公平效率统一的乡村格局优化机制、基于与保护发展协调的建设分类管控制度、基于传统现代化融合的标准准入管理制度。
与会专家还就我国目前大城市减量发展的要求、城市更新的模式、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利益平衡、交通对建成区更新的引导作用、城市开发的强度与密度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会议决定确定第二届“白颐论坛”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在北京大学召开。
吴良镛院士:如何迎接“大时代”——人居高质量发展与城乡治理现代化的思考
聚焦“城市时代,包容治理”,第五届中国城市治理与学科发展研讨会暨中国城市治理学术年会(2019)开幕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