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我们就将进入“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再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厦门交通会是什么样?
让我们通过厦门市交通研究中心所做的《厦门市“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体系布局研究》课题感受一下。
课题组提出了“十四五”期间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策略
该课题是厦门市发改委委托的“十四五”规划前期课题,旨在深入开展“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问题研究,更好地发挥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交研中心课题组梳理分析厦门市对外交通、城市交通的现状,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市交通运输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趋势,提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最优布局,以及“十四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优先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在前不久召开的课题成果终期评审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肯定课题研究工作,并结合我市交通运输特征和趋势提出意见建议。下一步交研中心将根据评审会的精神,进一步修改完善课题成果。
针对“十四五”时期我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课题组提出了高效、绿色、便捷三个目标。
高效:布局市域大通道,提升交通承载力。形成“衔接区域、支撑全域、环湾放射”快速路系统,构建“中心放射、环湾强化、全域服务”轨道交通网络。加强轨道交通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的耦合。至2022年,规划建设1、2、3、4、6号线,全长224km,实现三向跨岛和拥湾发展,加强城市中心与对外枢纽联系。
绿色:推进健康步道系统建设,实现绿色交通新发展。未来三年内我市健康步道总里程从165公里延伸拓展到近400公里。
便捷:完善重大交通枢纽接驳设施。推进机场、火车站等重大交通枢纽的集疏运建设,优化轨道交通站点的常规公交、慢行、停车等接驳设施。
机场方面,提出了增加空港往北美、澳洲和南美的国际航线的总体策略,将机场定位为重要的国际机场、区域性枢纽机场、国际货运口岸机场和对台口岸机场。
铁路方面,提出通过厦蓉欧铁路等通道,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总体策略,并且依托前场铁路货场,增强海铁联运。
航运方面,提出建设东南航运中心,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总体策略,进一步密切厦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进一步密切厦门与东盟国家的海上航线,密切厦门与中欧、中亚国家的陆路通道;同时依托东渡邮轮母港,发展“邮轮+渡轮”联运模式,建设世界级旅客航运中心;整合港区功能,优化港区布局,做大做强亚太地区集装箱枢纽港。
在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同城化、闽西南协同化的发展背景下,服务于“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战略部署,课题组提出:高起点建设规模合理、方式协调、安全可靠、便捷高效、绿色集约、经济实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打造航空、港口、铁路、公路等多模式高效衔接换乘的区域综合交通体系。
课题组研究谋划“十四五”时期综合交通重大项目,包括机场、港口、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等共约70个项目。
课题组结合智慧城市、大数据、5G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在厦门市进行智能车路系统(车联网)的研究。
在5G技术背景下,智能车路系统有望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新突破,这是基于无线通信、传感探测等技术进行车路信息获取,并通过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智能协同与配合。
课题组建议在本岛有条件的主次干路、岛外灌口工业园区周边道路试点建设智慧路。
目前,深圳智慧道路已开展多个示范建设,从单条智慧道路拓展到片区级的智慧街区,走在国际前列。
“车多放车、人多放人”,全线可动态调整信号配时,预留5G基站安装空间……这就是深圳首条智慧交通样板路——侨香路。
智能信号控制系统让运行更高效。通过在全部路口覆盖高精雷达车检器,实时感知路口交通流运行参数,同时与互联网交通大数据进行融合,实现侨香路全线的流量自适应控制和人车感应控制,以及拥堵路口的防溢出控制,让信号控制更高效,市民开车出行体验更顺畅。
智慧安全管控系统让过街更安全。侨香路在香蜜湖路口和枫丹雅苑过街位置,均布置了地面红绿灯,夜间将显著提醒车辆注意过街行人,也会提醒低头族注意过街安全。在香蜜湖路口还布置了激光检测器,可检测拥堵车流的消散情况,与信号控制系统对接,避免拥堵溢出,减少过街行人与溢出车流的冲突。
智能慢行信息系统让慢行体验更丰富。侨香路在大型小区出入口、公交站附近,依托智慧路灯建设了5块智能慢行信息屏,市民可获取最近的公交到站信息、自行车道指引、施工占道提醒、周边城市地理信息,以及空气、气象等环境信息。
【转载自厦门资源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