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行为规律层面对老年人步行生活圈进行适老化的系统梳理,构建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是对生活圈规律进行空间层面的落实,形成具有空间指导意义的理论模型。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的构建思路内核为通过从规律模型向空间模型的形态转变对住区步行空间进行解构与重构,其中主要转换节点包括“从老年人步行生活圈概念要素向空间要素的转换”“从步行活动特征向空间要素联结逻辑的转化”“从空间需求向空间设计指引的转化”,根据生活圈形态要素将扁平化的住区步行空间解构为空间要素,以生活圈规律为要素联结机制进行要素的重组,同时兼顾老年人步行空间需求进行空间的优化(图7)。
住区步行空间是由众多空间类型组成的复杂系统,将其解构为与“活动点、轨迹、圈层”生活圈概念要素相对应的“点、线、面”空间要素:①在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中,点要素是老年人进行步行活动的吸引元和起讫点,是老年人生活事件发生的触媒点,可概括为承载多种功能的各类步行节点,包括居住街坊及各级服务中心等。这些步行节点在功能和规模上具有明显的层级特征,层级越高的点要素在具有更强公共性的同时能够汇集更多的步行人流与功能,其规模层级与相联结的道路层级也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在微观层面构成人们对步行空间的感知与体验。②线要素是联系不同步行节点和单元的纽带,构成步行体系的基本网络与主体骨架形态,主要是指住区内各级步行路径及其交织而成的网络,包括居住街坊间联系道路、各级居住区间联系道路、城市干路等,在开放程度、路网密度、道路宽度及交通流量上呈现一定的层级特征。③面要素是指以老年人步行生活圈为理论依托所形成的圈层界面,在区域层面通过集合点状要素与线性要素形成步行空间体系的整合界面。与此同时,住区步行空间体系中的“点、线、面”要素集在由“5分钟步行生活圈—10分钟步行生活圈—15分钟步行生活圈”构成的生活圈体系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并从私密与半私密的自发性向半公共与公共的必要性逐级过渡(图8)。
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整体性由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必然联系及其表现方式综合作用产生”。基于住区步行空间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剖析,结合既有老年人步行生活圈系统及其圈层过渡性特征,强化住区步行空间系统与其他功能中心及交通组织的平行联结,促使住区各生活圈层相互“叠加”与“共生”,形成多元复合的空间体系,揭示适老化的空间要素联结机制(图9)。本文以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中的“点、线、面”要素集群为基础,根据实地调研对象与典型片区,将住区步行空间结构分为树枝式、鱼骨式与棋盘式3种,通过对其步行空间元素的提取与分类,界定相应住区的适老化“点、线、面”步行空间要素,拟合构成要素形成几何化拓扑结构,并以适老化的空间要素联结机制进行拓扑形态的结构优化,分类构建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框架(图10,图11)。其中,住区“5 分钟步行生活圈—10分钟步行生活圈—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空间构成与侧重点均不同:
(1)5 分钟步行生活圈以半公共生活空间为主,主要涵盖居住街坊及周边生活街道空间,形成最基本的步行生活场所。圈层内步行空间优先考虑以生活功能为主且高密度分布的街坊间道路,形成住区步行空间的“毛细血管”,作为空间体系的基本网络。
(2)10分钟步行生活圈圈层内,涵盖住区级服务中心及多个居住街坊,形成具有住区级服务功能的公共生活空间,由具备一定公共性及机动车通行功能的居住区间联系道路构成更高层级的道路网络,并于服务中心形成步行集中点,主要人行节点与公共空间及公交站点高度结合,同时还应考虑形成住区层级的景观丰富、完整闭合的慢行步道。
(3)15分钟步行生活圈能够提供老年人需求频率较低的高层级公共服务,并更多地聚焦于住区与城市的有机联系,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片区级服务中心与城市快速路及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在内的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高度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TOD模式空间,实现步行与公共交通的高效率换乘。
空间的场所性来自使用者在空间内的精神体验及产生的空间联想。要使住区步行空间吸引老年人,成为生活事件的发生场所,应考虑老年人步行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空间需求如何与空间体系合理适配。在住区适老化步行空间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依据“5分钟步行生活圈—10分钟步行生活圈—15分钟步行生活圈”体系的需求特征,从“点、线、面”要素集群中逐级优化适老化步行空间,提升住区步行生活品质(图12)。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精细化治理与规划设计(表4):
(1)5分钟步行生活圈——营建健康愉悦的场所环境。5分钟步行圈层内,老年人以依托步行方式的休闲游憩活动为主,对步行空间的环境品质有较高要求。优美的自然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非常有益,而老年人特有的归属感这一心理特征使其对旧住区既有空间符号和传统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因此步行空间的设计需要考虑满足空间的观赏性和文化性。同时,身体状况较弱的老年人户外活动范围限于5分钟步行生活圈内,考虑到这类老年人的空间需求,步行路径应当与住宅和活动场所有比较好的步行联系性,步行路径及空间类型也应当丰富多样,满足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步行需求选择。
(2)10分钟步行生活圈——强化安全舒适的步行体验。在10分钟步行生活圈内,老年人的步行活动有较强的规律性与目的性,对于道路的使用频率较高,需从提升道路的步行质量和体验来满足这一圈层内老年人的需求。首先,应通过步行道路适宜性设计满足老年人步行的舒适性,也应当考虑创造连续的人行空间提升老年人的步行体验和活动效率;其次,老人买菜或接送孩童的活动都在10分钟步行生活圈内实现,而在这一步行距离内一般要跨越机动车道,需关注步行的安全性。考虑到老年人“日常活动链”,提升活动链所涵盖空间场所间的步行联系也对优化老年人的步行体验有重要作用。
(3)15分钟步行生活圈——创造高效便捷的空间组织。在15分钟步行生活圈内,老年人以目的性较强的活动类型为主,由于15分钟步行生活圈老年人到达目的地的步行时间和路径较长,需要从住区的空间系统组织层面去考虑实现适老性目的。可以从住区整体布局优化层面通过控制街区尺度、提高路网密度等方式提升步行路网效率,实现道路的便捷可达;考虑到因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而衍生的远距离步行过程中的休憩需求,需要进行与步行路径相联系的休憩空间的配置;对于老年人因空间感知力下降而产生的空间易识别需求,应当避免住区空间过于均质,尤其是在棋盘式结构的新建住区,不同功能、圈层的空间应在规模、界面等方面有所差异,空间层次明确、导向性强,路径组织清晰、直观,具有较好的可识别性;同时,一些老年人使用频率较低但不可或缺的服务设施应当考虑复合配置,并结合步行路径与绿道、公园及公共交通站点等协调布局,使老年人一次远距离出行可以高效率完成多项活动,实现功能的集约与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