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报告全文,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杂志的支持!欢迎分享。
个人简介
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出版专著及译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译)《城市生态学新发展》(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译)等。
演进过程
初始萌芽期(1949—1977)
1949—1952:北京龙须沟和上海肇家浜的环境整治。
1953—1957:156项重点工程的布局及生活配套规划建设,对生态规划未予强调。但此时期“带状组团式”的兰州总体规划体现了一定的生态属性。
1958—1965:快速规划、城市建设大跃进阶段,“三年不搞规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背景信息;不过,合肥“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车状布局、京“分散组团式”布局,以攀枝花城市规划“带状组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属性。
1966—1976:规划停滞期/倒退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遭到空前冲击,规划机构撤销,队伍解散,资料销毁,规划管理废弛。这一时期的城市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
缓慢发展期(1978—1989)
1978年3月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包括遵义、延安、桂林、洛阳、苏州、无锡)的表述,说明当时已经明确认识到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1979年9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2年5月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2年8月,第一次城市发展战略会议将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3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举行;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12月“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被认为是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同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
启动建构期(1990—2000)
1991年,周纪纶发表《城市环境生态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一文;《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完成
1992年,《承德市城市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完成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较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加明显
1996年国家环保局出台《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00年,邹德慈先生主持的“温州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获浙江省2000 年优秀规划一等奖
2000年10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在湖北襄樊市召开。同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成立,黄光宇教授任主任委员。
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
2002年,第九届全国人代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
2009年起,低碳生态城市及规划成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领域的热点之一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出版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
2015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球城镇化平均水平
2016年12月颁布《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
2013年5月24日,习总书记指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3年7月28日在贵阳国际生态论坛,习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6年1月18日,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018年5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02
理论演进特征
2.1 从“拿来主义”到“中国特色”
2.2 从“另起炉灶”到“体系融合”
2.3 从“技术理性”到“价值融合”
03
实践演进特征
3.1 从“单一形式”到“多元载体”
3.2 从“宏观愿景”到“全域视角”
3.3 从“刚性控制”到“弹性管治”
04
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展望
4.1 国际与本土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4.2 主动适应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应需性水平
4.3 多向度拓展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生态位,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
4.4 树立城市生态规划的高品质与高质量意识,以精细化方式提升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品质
4.5 通过人的需求的科学—生态调控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品质
4.6 以“极致性”作为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的操作路径
4.7 以融炼性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指导思维
4.8 以扎根理论与扎根实践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实效
4.9 基于“生态”本质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
4.10 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文化力与实践力,以文化力—实践力落实生态文明
05
结语
“外引”与“内消”—— 国际经验对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影响探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阶段、思潮与行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范式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
新中国70年城乡规划思潮的总体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