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溪川春秋大集(图片来自于“UCN记录”公众号)
本文来自于2019年城市规划年会首发、孙施文主编的《活力·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一书,得到作者授权,有删减。
【摘要】城市的活力从何而来?本文以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景德镇为例,从文化、产业、社会和空间四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活力离不开文化、产业、社会和空间等方面的复合作用。在新时代,景德镇城市文化的魅力吸聚各方人才,大量外来“景漂”给景德镇带来异质性与活力,与地方传统工艺和工匠结合,形成以文化创意和手工制瓷为特色、以大量作坊、工作室和中小企业为主体、具有弹性和活力的产业集群。空间的高密度、多样性、动态变化、混合与拼贴是彰显文化魅力、吸聚人才、承载产业集群、营造城市活力的关键。空间品质与成本的平衡是空间干预需要注意的重点。
图1 陶溪川周末市集
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明代就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陶瓷生产中心。但在1990s后期随着原有国营瓷厂的改制停产和其他陶瓷生产地的崛起,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影响力逐步衰减,甚至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之外。近年来,这个曾经极度辉煌的千年瓷都,似乎又焕发出新的光辉,成为新的“网红”城市,吸引着成千上万陶瓷艺术的朝圣者,形成了独特的“景漂”、“景归”现象。
据景德镇官方报道,景德镇目前约有3万名“景漂”和2万名余名“景归”[i],另据《景德镇统计年鉴2018》数据,2017年市区流动人口约有10.21万人;相对于仅有47.5万户籍人口的城市而言,这是很大的数字。而且,景德镇近年来旅游接待人次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6735.02万人次[ii]。这些数据反映了景德镇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试图从文化、产业、社会和空间四个维度,对此进行分析,并力图寻找可供借鉴的经验。
1、 文化、产业和社会维度
1.1 文化维度
景德镇底蕴深厚、传承千年不曾中断的陶瓷文化,是城市魅力的核心。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因昌南镇烧造瓷器贡于朝有名,置景德镇[iii]。自元代以来,景德镇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陶瓷产业中心;明清两代直接服务于皇家的御窑厂的建立,极大地带动了陶瓷产业发展,使景德镇积聚了全国最高端的陶瓷资源,形成了最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中国陶瓷技艺的最高代表(刘善庆,2016),奠定了在世界范围内的声望地位。
多元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遗存和教育科研文化展示机构,构筑了城市陶瓷文化传承、交流、吸引人群集聚的城市环境。在历史文化遗存方面,一千多年辉煌的制陶历史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景德镇是国家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湖田窑等大量负有盛名的古窑址、陶瓷作坊群遗址,成为历史研究和慕古追思的重要实物载体。
图2 御窑厂北侧的徐家窑
图3 徐家窑内部
在文化机构方面,建立起了完整的陶瓷研究、教育、展示、交流体系。1949年之后国家在景德镇建立了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设置了陶瓷大学、工艺美术学校等4所陶瓷教育机构,开办了中国陶瓷博物馆、御窑博物馆等多所公共博物馆,另外依托各类企业和社会组织还设有近百家陶瓷制瓷技艺和文化艺术研究社团机构,并且自2004年开始连续召开了15届国际陶瓷博览会,形成了浓厚的陶瓷科研、教育、展示、交流的文化氛围。
图4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因瓷而兴,长期的制陶历史使得陶瓷文化浸润到几乎每个景德镇人。刘善庆统计,景德镇明代陶业工人1-2.5万人,清代10余万人,1935年10万余人,近些年一直保持在10万以上的从业人员(刘善庆,2016)。陶瓷从业人员比例如此之高,使得绝大部分景德镇家庭都有人从事陶瓷产业,对陶瓷文化和知识非常熟悉,形成了活力十足、生机勃勃的陶瓷文化氛围。
景德镇城市文化中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景德镇陶瓷产业的繁荣得益于外来工匠的不断融入。随着两宋战乱、宋元战乱、元明战乱,北方战事的频繁使得大量制瓷工匠纷纷南下来到景德镇,加入到制瓷大军中来。
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带来了先进的制瓷技术,使得景德镇得以迅速积累起大量足以支撑其陶瓷工业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制陶业的中心。(刘善庆,2016)。明朝后期景德镇周边地区都昌、祁门、鄱阳、抚州、南昌等人口汇集到景德镇陶瓷行业谋生,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是景德镇作为移民手工业城市的真实写照。这个由各地移民组成的城市,具有移民城市共有的包容性特点,从不排斥外来的陶瓷业者,因此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景漂”在这里能够如鱼得水,促进了城市的活力。
2018年12月3日在景德镇召开的全国双修工作现场会上,一位“景漂”代表的发言就指出,景德镇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陶瓷产业基础,也来自于悠久的陶瓷历史、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和对外来人的开放包容。
悠久辉煌的制瓷历史带来的高声望、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元的文化科研教育展示机构、浸润到几乎每个景德镇人的活态传承的陶瓷文化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基因,使得景德镇的文化魅力在新时代重新彰显出来,逐渐成为陶瓷艺术家及爱好者不断集聚、文化机构扎堆入驻、世界陶瓷文化交流的重镇。
2014年,景德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陶瓷是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物,陶瓷文化和产业的兴盛代表了本土文化的一种复兴。在这个意义上,景德镇可以称为本土文化复兴的典范城市。
1.2 产业维度
近四十年来随着快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很多传统手工业城镇,或者因为传统产业无法适应时代变迁而逐步走向没落,或者转向新的产业而弱化甚至放弃原有产业。景德镇则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传承千年陶瓷产业,如今再度复兴。
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堪称存世最久的特色产业集群。集群形成时期是汉代-南宋,集群大发展时期是元-明-清前中期,集群转型时期是鸦片战争至今。从明朝至清中期,景德镇一直是世界瓷业中心(刘善庆,2016)。
受到国力衰退、战乱等影响,从清晚期到1949年,是景德镇陶瓷产业较为衰落的时期。1949-1995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得到国家大力扶持,进入到以十几个国有大型陶瓷厂为主体、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主导、以部、省、市三级陶瓷研究所为技术支撑的发展阶段。按照国家通盘部署,景德镇主导产品以出口细瓷为主。至今,景德镇的主导产品仍然是以日用陶瓷和陈设艺术陶瓷为主,高技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为辅(见表1)。
1995年之后,随着国有瓷厂大规模改制,原有大型瓷厂陆续停产。与此同时,大批下岗工人为了谋生,进入1980s逐渐发展起来的个体作坊和私营企业进行生产。当前,民营陶瓷企业和作坊再度复兴,成为今天景德镇陶瓷产业的主体,国有陶瓷生产企业屈指可数。(刘善庆,2016;方李莉,2000;《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
表1:2016年景德镇陶瓷产业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李寿木等所著《江西景德镇着力打造“大陶瓷”格局》一文整理
从景德镇陶瓷产业链条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原料-制坯-彩绘-烧制-销售5大环节。原料主要包括瓷坯原料和釉料,以及其他辅料,目前主要是在工厂中规模化生产,再销售给制瓷企业和作坊。制坯主要是利用瓷土制作成各种器物造型,分为机械化和手工制坯两种方式。彩绘主要是利用各种颜色釉料进行上色或者图案绘制,分为人工绘制和贴花(用粘贴法将花纸上的彩色图案移至陶瓷坯体或釉面,便于快速生产)两种方式。
烧制是指将上釉后的瓷坯在高温下焙烧,目前以气窑为主,电窑、柴窑为辅。大中型企业一般拥有全部5大环节或者至少4个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但部分企业也同时拥有高端的手工制瓷产品,如陶瓷工业园名坊园内的很多企业,就兼具手工制瓷和机械化制瓷。小微企业、作坊、工作室,多以手工或者半手工半机械制作为主,往往只承担部分环节,其他环节需要其他企业或者作坊来完成,形成上下游相互协作的产业集群。
图5 手工拉坯、修坯
如部分作坊专注于白坯生产,部分作坊负责在白坯上进行彩绘,瓷坯可以在公共窑炉进行搭烧(多个作坊的瓷坯一起烧制)。这种大规模集群协作式生产组织模式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形成(方李莉,2000;刘善庆,2016),在计划经济时代结束后又重新复兴,并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按照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李寿木等人的数据,2016年,景德镇规模以上陶瓷生产企业户数为83户,中小型陶瓷企业和作坊约4558户,陶瓷店铺约5448户,陶瓷网店约万家,陶瓷生产窑炉约3000余座,陶瓷从业人员约为11.87万人(李寿木等,2017)。
在计划经济的大厂时代,陶瓷产品的研发主要是依托三级陶瓷研究所和十几个国有大厂的技术部门,每年的新产品种类有限。而当前,陶瓷产品的研发实际上是分散在数千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工作室和作坊之中的,其中既有以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为主的大型陶瓷企业,更大量的则是以手工或者半手工制瓷为主的中小微企业和作坊。大量的主体不断地试错、创新,各类创意产品层出不穷,整体上形成活力十足的陶瓷创意产业集群。
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再度复兴,可以从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在需求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成为大势所趋(方李莉,2000),对高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正是景德镇一直以来最为擅长、最具历史声望的产品领域。费孝通早就指出,美好生活,就是艺术化的生活(方李莉,2000)。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引发对手工制瓷、高档日用瓷、艺术陶瓷的需求,要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艺术化的陶瓷产品供给。
图6 陶溪川集市上的瓷器
需求的变化,导致产品供给需要从工业化时代的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生产,转向新时代的个性化、定制化、小批量的生产。小企业、工作室和手工作坊非常适合这种更具弹性的生产模式。同时,文化、知识、创意、技术在产品中的价值越来越大,对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田晓露对景德镇民窑业变迁的观察,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与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越来越密切,文化程度越高的经营者越容易把控市场的走向,且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田晓露,2016)所以,大批艺术家、陶瓷专业大学生和爱好者进入景德镇陶瓷产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技术方面,气窑的引进推广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支撑了上述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是1993年之后气窑(梭式窑)的引进,使得小规模、个体化生产成为可能。与传统的煤窑或者油窑相比,气窑具有体积小、成本低、清洁等优势,小的民营企业就可以自己建立,工作室、手工作坊或者自己购买,或者可以很容易就近找到气窑以便搭烧自己的产品。
图7 公共气窑的窑坊-墙角就是气窑窑炉,旁边是搭烧的瓷器
图8 公共气窑的窑坊-正在装搭烧的瓷坯
二是信息化带来的“陶瓷+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线下体验+网络营销”的营销方式,使得个性化、特色化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顾客,小企业和作坊也可以通过实体店体验和互联网营销直面全球客户、获得更多订单、灵活生产;这种模式同时也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迫使从业者不断创新,也出现了一批“网红”,吸引更多人前来体验,形成良性的循环累积。
在景德镇民营陶瓷业再度兴起的1980s-2000s,由于缺乏资金,大多数作坊只能采取手工制瓷或者半手工制瓷的方式,以当时国内外需求较大的仿古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要特色,这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2005年以后,随着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景德镇依托既有的完整产业链基础,形成了更加艺术化、更具创意的日用陶瓷、艺术陶瓷产品生产集群。
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美术类专业学生,都喜欢到景德镇进行艺术创作。主要原因在于,这里陶瓷生产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成熟的匠人,可以买到各种现成的材料,即便不懂完整的工序,只要懂设计,最后烧制也很容易找到烧窑的老师傅(好奇心日报,2017)。因此这里也就成为陶瓷创意人群的集聚地,成为越来越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艺术和创意城市。
图9 陶溪川春秋大集上的国外陶艺家(图片来自“UCN记录”公众号)
图10 大街上普通的釉料商店就可以买到各种釉料
悠久的陶瓷文化和具有艺术创意的陶瓷产品、各类网红也吸引了大量游客。景德镇的游客数量从2013年的2242.45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6735.02万人次,增长了两倍;境外游客从2013年32.1万人也增加了一倍,2017年达到63.65万人[iv]。这些游客为景德镇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在游览过程中加深了对陶瓷的了解,增加了对景德镇陶瓷产品的粘性,使得景德镇从陶瓷的生产地转变为陶瓷生产与消费兼具的城市。
总之,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技术变化,景德镇陶瓷产业形成了以大量民营企业、作坊为主体,以高档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为主要产品,以文化创意和手工制瓷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使景德镇越来越具有吸引力和活力。
1.3 社会维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2001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11年突破5000美元,2018年已经接近100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包括用于文化消费的支出都在上升(见表2)。
总体上,我国的居民消费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产品向更多服务消费、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等一系列转变。2013-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576.7元增长至800元,人均绝对值增量223.3元,年均增长率11.53%。其中,全国城镇人均文化消费从945.7元增长至1268.7元,人均绝对值增量323元,年均增长率10.27%;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从174.8元增长至251.8元,人均绝对值增量77元,年均增长率13.86%[v]。
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标准化生产的陶瓷产品,对具有文化内涵、设计创意的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对手工制作的、个性化的陶瓷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景德镇在1995年之后形成的大量手工制瓷作坊和企业,顺应这一需求,蓬勃生长,吸引了越来越多艺术家、爱好者、青年学生的加入。
表2:中国人均GDP与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1-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报数据整理。
注:2012年及之前的各类人均消费支出的统计口径不同于之后的年份。
成为艺术自由职业者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梦想和选择。这些自由职业者拥有更多个人化的技艺和知识,不再受雇于企业或单位。一方面实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一体化,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技术专长和市场需求进行创作和生产;另一方面实现了生产和生活的一体化,工作室、作坊往往兼做生活空间,可以自主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种自主性,是很多年轻人极为看重的。
全社会对自由职业者的接纳和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也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大中专学生投身景德镇、开办自己的工作室或者作坊进行陶瓷创业的重要原因。政府也针对性出台支持措施。
2017年10月,景德镇市政府专门成立景德镇市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为吸引“景漂”、“景归”人才提供服务。2018年5月,景德镇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人才入驻、举办学术交流和艺术展览等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vi]。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产业从业人口结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1990s-2000s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大多数还是国营厂下岗职工和来自于周边市县的农民工为主,更多的是为了谋生而从事这一行业。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大专院校毕业生、陶瓷爱好者加入进来,已经不是单纯的谋生,更多是真正的爱好。
据景德镇有关部门统计,当前“景漂”中,外籍艺术家1200人左右,国内艺术家3600人左右,毕业后从事创作的学生5500人左右,陶瓷爱好者及其他从事陶瓷制作和辅助工作的人员1万人左右[vii]。在约12万陶瓷从业人员中,“景漂”如果按照3万人计算的话,则占到1/4。
从生产的角度,外来艺术家、爱好者、青年学生带来新的艺术和设计理念以及营销技术,与本地既有的传承千年的传统工艺、工匠精神相结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多元化的陶瓷产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外来者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增添了社会的异质性和活力。
当前,景德镇陶瓷从业人员形成了由知识技术精英、企业家、创业者、普通员工共同组成的人才结构梯队。知识技术精英包括各级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16年景德镇拥有各级陶瓷大师325名,各级非遗传承人367名[viii]),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高级科研技术人员等,他们具有较高的技艺、知识水平和影响力。
图11 3D打印也走进了景德镇
企业家组织陶瓷生产和销售,有不少知识技术精英同时也开办自己的企业或者工作室,成为企业家。创业者是指小微企业、手工作坊的创办者,既有早期的国有工厂下岗员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也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中专学生、陶艺爱好者,他们往往掌握了一定的制瓷技艺或者营销技术,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普通员工里面,有原来国企的工人、外来农民工和刚毕业大中专学生等,这是数量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其中既有熟练的工匠,也有刚入行的新手,他们构成了陶瓷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对景德镇的手工陶瓷、高档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的发展起到刺激作用,艺术家、陶瓷爱好者和青年学生等自由职业者依托景德镇既有陶瓷产业集群获得自主发展的机会,大量外来“景漂”给景德镇带来异质性与活力,并与原有的本地从业人员共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
2、 空间维度
2.1 高密度
景德镇陶瓷产业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全市域来看,陶瓷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市区和浮梁县(详见表3)。根据现场调查,陶瓷产业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的老城区(1990年左右的建成区)、高新区、陶瓷工业园、三宝瓷谷、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其中,现代化、规模化的陶瓷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陶瓷工业园和高新区两个新产业园区;小微企业和工作室、作坊群主要位于老城区(珠山区和昌江区的核心区)的部分老瓷厂、城中村和三宝瓷谷;陶瓷市场主要位于老城区的市中心、中国陶瓷城、中国瓷园、新都陶瓷园、古玩市场和部分老瓷厂中(见图1、图2)。
表3:2017年主要陶瓷及相关产品在各区县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景德镇统计年鉴2018
图12 景德镇中心城区(含浮梁)陶瓷产业空间分布示意图
2016年,景德镇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2平方公里[ix]。如果前面提到的陶瓷产业从业者、“景漂”、艺术家、创业学生、企业与作坊、店铺95%位于中心城区,则景德镇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的陶瓷产业从业者约1226人,“景漂”约310人,其中艺术家约50人,创业学生约56人;陶瓷企业和作坊约48个,店铺约56个。由于绝大部分“景漂”和小微企业、作坊、工作室集中在老城区约30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上,所以上述密度还要大幅提高,达到一个相当高的密度。
高密度意味着更频繁、更方便的接触和交流。这使得陶瓷技艺、知识和信息更容易传播,陶瓷从业者在互相学习、竞争、协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有助于形成产业集群活力。高密度的艺术家、“景漂”等具有异质性的活跃人群和年轻人群,也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活力。
图13 景德镇老城区陶瓷产业空间分布
2.2 空间多样性
陶瓷产业和从业者的多样性,对应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从陶瓷产业空间的类型来看,有现代化的园区,如高新区和陶瓷工业园区;有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十几个老旧工厂,其中宇宙瓷厂、雕塑瓷厂已成为著名的文创园区,为民瓷厂仍在正常生产,其他瓷厂也或多或少保有陶瓷生产、销售功能;有位于市中心人民广场周边的多个大型陶瓷商场和批发市场,也有位于城郊的批发市场如中国陶瓷城、新都陶瓷园等;有陶瓷大学、学院和职业技术学校;有众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和展览景区;还有从事陶瓷产业的城中村与城边村,如樊家井、老鸭滩、罗家坞、老厂和湖田、三宝等。这些多样性的空间,承载了从现代化企业到手工作坊、从生产到消费、从知识技术精英到普通员工的不同空间需求。
多样纷纭的空间,可以从品质与成本的角度分为4类,即低成本低品质空间和低成本高品质空间,高成本高品质空间和高成本低品质空间。笔者根据58同城网上的店铺租金来判断成本的高低,以现场体验判断品质高低。
低成本低品质空间主要包括未经改造的旧厂房和城中村两类。旧厂房中,雕塑瓷厂是著名的陶瓷文创园区,拥有数百家手工作坊和店铺,目前已经能够吸引众多游客,但环境品质一般,没有经过大的改造,主要是厂房的分割出租,租金较低,因此创业者众多。还有其他不少老厂如红旗、红光、红星、光明、曙光等瓷厂,也有众多作坊和小微企业入驻。
图14 雕塑瓷厂周末市集
在景德镇有大量的城中村,部分城中村包括樊家井、老鸭滩、罗家坞和老厂村等发展为陶瓷产业村,有很多陶瓷作坊(见图3)。其中樊家井是全国著名的仿古瓷集散地(方李莉,2000;田晓露,2016),老鸭滩是著名的瓷板生产地(用于瓷板画)。这些未经大规模改造的老厂房和城中村,租金低,环境品质也不高,容纳了大量手工作坊、初创企业和“景漂”,实际上起到了孵化器和众创基地的作用。
图15 景德镇低成本低品质空间
低成本高品质空间目前主要有三宝瓷谷(见图4)。这里是城边村,租金相对较低,具有优美的山水环境,政府帮助改善了基础设施,形成低成本、高品质的陶瓷产业空间,吸引了很多艺术家在此集聚并开办工作室,成为一个网红地。此外,陶溪川内免费租赁给创业者销售创意产品的“邑空间”和周末市集空间,也是低成本、高品质的空间。
图16 三宝瓷谷某陶瓷企业
高成本高品质空间主要包括陶溪川、莲社北路、陶艺街等。陶溪川是老的宇宙瓷厂改建而成,具有非常高的空间品质。这里租金相对较高,可以作为高成本、高品质的代表(见图5)。位于市中心的联社北路、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附近的陶艺街,聚集了很多陶艺名家的店铺,租金和空间品质都相对较高。
图17 景德镇陶溪川
高成本低品质空间主要包括市中心的一些商场和批发市场。由于位于市中心,这里租金较高,但空间品质较为一般(见图6)。
图18 景德镇市中心的国际商贸广场
表4:陶瓷产业空间的成本与品质分类表
注:根据现场调研情况分类
2.3 动态变化
陶瓷产业空间的成本与品质受社会需求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在1990s-2000s,除了两个工业园区,其余陶瓷产业空间基本处于自由蔓延和自发集聚阶段,以低品质低成本空间为主。国有瓷厂倒闭和职工下岗导致社会就业压力大,城中村、旧厂房因为成本低、距离近、空间适合作坊生产,而成为这一时期手工陶瓷业的重要空间载体。
这一阶段对空间使用较为粗放,没有秩序,不过却给了民营陶瓷产业以发展空间,为之后的产业勃兴奠定了基础。其缺点在于,城市空间品质低下,无法吸引和留住高级人才。这一时期,陶瓷大学大量的毕业生到外地就业,很少愿意留在景德镇工作。在访谈中景德镇领导提到,空间的低品质甚至影响到景德镇另一支柱产业——直升机产业,因为城市环境品质不佳导致无法留住人才,甚至有搬迁的动议。
2010s之后是政府加强城市环境建设干预、不断改善城市空间品质的阶段。通过近些年的城市改造更新工作,增加了高品质高成本和高品质低成本的空间选择,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供给。如2012年开始启动宇宙瓷厂的改造,2016年启动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打造了陶溪川等城市新的高品质空间,成为国际陶瓷文化交流、集聚青年创客、吸引游客关注的城市新地标。
这些高品质空间的塑造,适应了社会需求变化。一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青年创业者、游客,他们对高品质城市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根据访谈,很多年轻的“景漂”,尽管工作室或者作坊设在低成本的旧厂房或者城中村,但是居住却更愿意选择在附近的现代化居住小区,这是不同于原来的农民工的选择。
二是作为国际文化交流重镇,景德镇正致力于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城市”,也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来吸引国际艺术家和游客,展示中国形象[x]。与此同时,对于低成本低品质空间,景德镇也没有急于铲除,而是保留、修补,以扶持低成本创业(见图7)。即使是陶溪川这样高品质高成本的空间载体,也保留了“邑空间”和周末集市免费提供给创业者出售自己的创意产品,成为一个高品质低成本空间。
图19 景德镇老城区低成本空间分布
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不仅“景漂”越来越多,也出现了很多“景归”——景德镇外出人员的回归创业。据统计最近两年景德镇的“景归”数量近2万人,其中,陶瓷文化领域有近1万人[xi]。
表5:不同人群的改善诉求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承担的江西省委宣传部课题《景德镇基于遗产资源的文化创意街区与城市休闲功能区建设研究》
成本与品质的组合可以表达为如图8的关系,很明显上面的曲线才是城市合理的选择。总体上,随着社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对城市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低成本空间仍然是产业发展重要的空间载体。因此,兼顾低成本与高品质,不断创造较低成本、较高品质的空间应该是城市规划建设永恒的目标。
图20 品质与成本的组合关系
2.4 混合与拼贴
历史上的景德镇一直是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一体化组织的。在古代,基本是围窑建作坊、依托作坊居住的模式,工匠们的生产、生活空间是一体的。在建国后“十大瓷厂”时期,基本也是围绕工厂布置宿舍和家属区,如位于东郊的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景德镇陶瓷厂、万能达瓷厂、陶瓷机械厂等就在工厂旁边设立生活区,形成产业社区。
今天,景德镇与其他城市一样,随着住房商品化程度提高,企业不再提供住房,生产与生活空间出现分离的趋势。尤其是陶瓷工业园、高新区等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出现了明显的通勤现象。这也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性的现象,不同于之前的生产生活空间一体化。
生产与生活空间的分离避免了污染,但这种分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通勤带来的时间耗费、能源消耗、社会疏离、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很多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城市,逐渐开始追求生产生活空间一体化、职住更加平衡的功能混合社区。
景德镇老城区(1990s的建成区)以手工和半手工制瓷为主的陶瓷产业社区,也部分地实现了这种混合社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城中村、旧厂房与新建设的城市居住小区并置、拼贴在一起,形成了复杂多样、强烈对比的空间肌理(见图9)。
与新城区相比,这些地区虽然不免有些杂乱,但不同于现代化居住小区、园区为主导地区的规整有序但又失之于一眼可以望穿的单调乏味,这里的空间复杂、多样、丰富、有机,能够容纳多样、异质的人群和需求,并成为生产生活融合的产业社区。
图21 景德镇雕塑瓷厂及周边地区空间肌理(中间为雕塑瓷厂)
以城中村为例,很多城中村宅基地上的农民房,在民营陶瓷业兴起之后,成为很多创业者开办作坊的重要选择。与居住小区相比,一是成本低;二是更适合手工作坊拉坯、晒坯等生产;三是管制较松,如设置窑炉受到的限制较少、对外来人口管理和房屋建设管理比较宽松等。
图22 城中村的晒坯空间
因此不少城中村成为陶瓷生产作坊的集聚地,并逐步发展成专业化的陶瓷产业村,如樊家井、老鸭滩、老厂、三宝村等在业内已经非常有名。三宝村是城边村,不少农民住宅改造成艺术家的工作室和生活居所。樊家井、老鸭滩、老厂、罗家坞等城中村都各自聚集了数百甚至上千户店铺和作坊,部分就业者在店铺、作坊楼上居住,部分就业者在村庄周边地区居住小区居住。
原国企改制之后的旧工厂也以低成本、适合设置作坊尤其是窑炉而继续成为重要的陶瓷生产空间。这里基础设施齐全,继续生产方便;周边多是工厂原来的生活区,离家很近,所以不少原厂职工也会在这里开办作坊或者帮人打工。如雕塑瓷厂,改制后原有厂房分割出租,并在2005年之后因为境外艺术家的介入(乐天陶社)逐渐成为著名的陶瓷创意工坊和店铺集聚地,拥有数百个手工作坊和来自各地的手工艺人(包括国外艺术家)。雕塑瓷厂周边除了原有的瓷厂生活区,也有新的居住小区和城中村可供居住选择。
作为老城区,城中村和旧工厂周边的学校、医院、商店等生活必需的各类服务设施已经比较齐全,在步行可及范围内可以满足几乎所有生活需求。
城中村和旧厂区被新的、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所包围,镶嵌于方格路网、现代居住小区、工业园区等形成的城市框架中。陶瓷产业村和旧厂区成为多个分散的小就业中心(相较于城市中心而言就业少的多),围绕这些小中心是生活区,整体上形成多个生产生活融合、交织的产业社区。这是景德镇老城区的空间组织模式,是看似杂乱表象背后的空间秩序,也是城市活力的空间支撑。
3、 结语
笔者询问过很多“景漂”留在景德镇的原因。他们认为景德镇做陶瓷的产业要素非常齐全,从原料、辅料、模具、公共窑炉到熟练工匠和销售渠道,都很容易获得;这里的陶瓷文化氛围浓厚,陶瓷文化机构、展会众多,交流学习机会多、成长快;城市开放包容不排外;老厂房、城中村、园区很多,很容易租到合适的房子开办工作室或者作坊,租金也不高;房价较低(笔者认识的不少“景漂”,在景德镇都已经买房)。
从中可以窥见,城市文化魅力越来越成为吸引具有创新创意能力的年轻一代的重要因素;齐全的产业要素是重要基础;社会的开放包容和低成本空间对吸引创新创业者至关重要。从笔者对景德镇的观察来看,城市活力离不开文化、产业、社会和空间等方面的复合作用,文化复兴、产业振兴、社会变迁、空间生产都是关键因素。
中央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文化如何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就景德镇而言,一是文化资源成为产业发展要素,推动陶瓷产业在新时代获得振兴;二是文化具有魅力,魅力吸聚人才,人才推动发展,这是新时期的发展动力逻辑。文化复兴与产业振兴相辅相成,在这里获得了很好的结合。
社会变迁是理解景德镇城市活力的重要维度。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的趋势,使得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得以焕发新的生命力,艺术家、青年学生和爱好者等“景漂”与地方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得以集聚、优势互补,提升了社会活力。
就空间的生产而言,成本与品质的动态平衡非常关键。在成本与品质的四种组合中,低品质低成本空间起到支撑低成本创业的基础作用,高品质高成本空间是必要的引领,高品质低成本是城市应该竭力追求的,低品质高成本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总体上,随着社会和产业的不断发展,对空间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需要及时回应这一需求。与此同时,也不能操之过急,过早过快消除低成本低品质空间,造成成本大幅提升,影响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在景德镇,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融合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支撑。这与当代创新空间研究中的功能混合社区不谋而合。城中村、旧厂区,这些作为生产和就业地的异质性空间与其他现代城市空间拼贴、融合在一起,承载了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和异质性的人群,使城市成为多样、丰富、活力的复杂有机体。
列斐伏尔指出,“既然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身的独特空间,从一种生产方式转到另一种生产方式就必然伴随着新空间的生产。”在新时代,文化、产业、社会的变迁必然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新空间。这一进程仍在进行当中,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总结。
【注释】
[i] 详见2019年1月28日景德镇日报:引智留才要在“留”上下功夫, http://szb.jdz-news.com.cn/html/2019-01/28/content_75499.htm
[ii] 数据来源于《景德镇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jdz.gov.cn/jrcd/20190506/a2a9ff41-87ad-4450-b171-b94ccd3866aa.html?from=singlemessage
[iii] 详见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制的《景德镇市志》(第一卷) P5,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11.
http://dfz.jdz.gov.cn/opt/bigFileUpload/BigFileUpLoadStorage/trs/attach/jdzsqw/P020151106433190871247.pdf
[iv] 数据来源于《景德镇统计年鉴2018》
[v] 数据来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详见国家发改委网站http://www.ndrc.gov.cn/fzgggz/hgjj/201805/t20180524_887071.html
[vi] 详见江西之窗 (2018.05.17)的《景德镇出台“人才新政”助力全面发展》http://www.shoushennet.com/hgol/con_10178.html
[vii] 详见景德镇新闻网(2017.04.06)景德镇举行“景漂”影响力人物代表座谈会https://jdzol.kuaizhan.com/9/61/p4206165517a8e1
[viii] 数据来源于李寿木、雷劲松、周密的《江西景德镇着力打造“大陶瓷”格局》一文。
[ix] 根据《景德镇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7-2030)》的数据,景德镇中心城区(含浮梁)
[x] 详见2018年5月14日景德镇日报刊登的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发言:打造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http://www.jdz.gov.cn/jrcd/20180514/b3a0bd74-e6dd-4097-8db6-cf21414f20e2.html
[xi] 同1。
【参考文献】
1. 方李莉.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2. 方李莉.血脉的传承——景德镇新兴民窑业田野考察笔记【J】. 文艺研究,2000 (2):105-125.
3. 好奇心日报.一个香港陶艺师在景德镇办了12年陶社,她试图建立的规则基本没什么用【R/OL】.2017-09-05.http://mini.eastday.com/a/170905170916247-3.html.
4. 景德镇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景德镇市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1.11.
5. 刘善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历史变迁与演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
6. 李寿木,雷劲松,周密.江西景德镇着力打造“大陶瓷”格局【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71-74.
7. 田晓露.全球化背景下传统陶瓷手工艺人的选择——景德镇樊家井仿古瓷集散地追踪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16.
8. 钟健华,陈雨前.《景德镇陶瓷史》现当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6.10.
9. 张陆明.景德镇市城乡建设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06.
■
—最有理想的规划师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
我们是来自中国两岸四地规划工作一线的青年规划师,我们认为规划师应当心怀理想。我们强调原创,提供独立思考的专业平台和催化创新思想的熔炉。
我们崇尚硅谷马车轮酒吧的“非正式交流氛围”,它曾是硅谷奇迹最神秘的催化剂。我们营造规划行业的非正式交流广场--U-AGORA,希望在这个广场上远瞻前沿,近接地气,呼应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