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我与UPI的故事 | 邓奕:过去、现在、未来——相识、携手、共创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MjAxNTIwOQ==&mid=2247499877&idx=2&sn=83dc75ec257d841e48eeb633dfa69d8e&chksm=96e7a8e3a19021f505e9147bab5c8884805740da5851301e227bcd81f0b1ae0b6de7a3606576&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国际城市规划
时间
2019-12-04 11:14:41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文
末
有
彩
蛋
哦
~
~
为庆祝《》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从1992年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到2018年回国工作,我在日本生活了26年,见证了日本平成年代的“灾害史”
【1989年为平成元年,日本泡沫经济达到了最高峰。1991年泡沫破裂,国家经济进入了平成大萧条时期。1995年日本关西地方发生了城市直下型地震灾害——阪神大地震,死亡6434人,损失近1000亿美元。2004年新泻地震,新干线首次脱轨。2005年日本的总人口是1亿2776万人,比上一年少2万人,这是自统计以来日本人口首次呈现自然减少的状态。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2011年东日本发生史上规模最大的地震,震级高达9.0,对东北部三县造成了毁灭性破坏,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2016年熊本也发生大地震。2018年,平成最后一年,日本政府确定了年度汉字为“灾”。日本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灾后重建”。一次是昭和时期(1926—1989年
)
日本战败后的“战灾重建”,另一次则是平成时期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的“震灾重建”】
。
1995年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这一年也被称为“灾害支援志愿者元年”。而后的灾害支援逐步演变成公众参与的方式,对城市老旧街区、建筑的景观进行整治修复,也就是“街区营造”(中文通常译为“社区营造”)。阪神大地震后的第二年(1996年)和第五年(1999年),我先后考入京都大学和神户大学,分别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习期间,我借鉴了阪神大地震灾后重建中“街区营造”的创造性理念,对北京旧城胡同的保护与更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2002—2008年,我又先后在清华大学和筑波大学从事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在此期间,我在《北京规划建设》上发表了文章《日本:公众参与社区营造》,研究分析了日本“公众参与型”社区营造的形成与发展。
相识
2007年11月,《北京规划建设》的朋友请我帮忙,为中规院交通所联系一下日本建设省交通方面的研究机构。我拜托师兄吉田友彦(京都大学博士,现立命馆大学教授)老师,促成了此次访问交流,并担任了现场的“专业翻译”。这也是我与《》编辑部孙志涛老师的初次相识。
携手
2005—2007年间,我三次参加筑波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专业与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完整考察了四川境内的蜀道。所以,当2008年5月12日听到汶川大地震的消息时,我震惊至极。我想起了一些我结识的日本灾后重建的知名专家,希望他们能对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提些建议。我将这一想法与《》编辑部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图1),各位编辑还指导我如何把握采访内容来保证访谈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
图1 《》编辑部出具的采访函
不久后,《》2008年第4期就刊出了专辑“灾后重建的国际经验”。
共创
2013年,神户大学又出了一位工学博士冯旭。他不仅是我的神户大学同门师弟,也是我的清华大学博士后同门师弟(清华大学—中规院联培博士后),更不可思议的是,他还是《》张祎娴编辑的师弟。这真是巧合与缘分啊!
2017年,我萌生了回国工作的想法。孙老师知道后,一方面积极帮我推荐各类学校,鼓励我回国再创辉煌;另一方面也希望我工作之余能够为国内读者提供些海外资讯,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日本规划行业的最新动向。于是,从2017年下半年起,我成为《》杂志国际资讯小组的一员,为“海外简讯”栏目提供日本城市规划的相关资讯。
2018年4月23日,我首次造访《》编辑部。这是我与孙老师的第二次见面,恍惚觉得十年犹如弹指一挥。与张祎娴编辑虽是初次见面,但线上的资讯、审稿工作早已使我们彼此“一见如故”了。
最后,值此《》创刊40周年之际,祝愿《》杂志越办越好!我也会一如既往地支持编辑部的工作。
作者:
邓奕
,日本神户大学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后,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彩
蛋
在
此
!
!
!
邓奕老师携《》日本站的小伙伴一起录制的祝贺本刊创刊40周年的小视频
相关阅读
赵紫荆:
一池城落——给《》的情书
周姝天:
幸运的处女作
曹哲静:
多样的启发,温暖的相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