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基于“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乡村振兴规划设计 ——以佛山市大沥镇大镇社区为例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2MzAwODQ4Nw==&mid=2247491239&idx=1&sn=c1f9cabddc9063d70802b343b2fda15d&chksm=fc61982fcb1611397ab8ca2c35a6640617c4475b5decbe913d70e73cb15c066e4cf97ff50340&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南粤规划
时间
2019-12-05 13:13:34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来源 |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撰稿 | 规划四所 简泳茵、谭宇文
十久田建筑设计事务所 梁子君、罗韵
全文共
3567
字,阅读大约需要
9
分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优质的生态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核心支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方面,要求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乡村的产业、自然与社会等系统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影响,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体现“产业生态化”;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资产进行运营,以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等需求,从而实现生态资产保值增值,促进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即是“生态产业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现阶段全面、广泛、深刻的生态文明建设变革时代要求,以及乡村振兴的战略重点着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思路与方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必然选择。
01
选题背景
竞赛题目结合《大沥镇大镇社区人居环境整治设计》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大镇社区是佛山市南海区的一个城边村,在强势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浪潮下,乡村呈现工业低端、农业低效、环境影响显著、整体风貌失控等问题,同时也保留着农林资源相对丰富、传统岭南水乡空间布局犹存、历史遗存有迹可循等有利条件,是珠三角乡村历经快速工业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探索生态文明时代乡村振兴的典型。
位于广佛核心区城乡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使它成为连接城乡关系、促进城乡互补与融合的“桥头堡”;留存的生态本底、农业资源与旧村底蕴、又使它具备开展“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践的基础条件。
因此,本次研究以“两山”理论为指导、以大镇社区为代表的城边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提出乡村振兴的规划思路与设计手法,以充分利用都市型乡村相对优质的生态、农业和文化资源,吸引城市资本、弥补城市服务短板,实现乡村“生态+产业”振兴,力求为南海区以及珠三角同类型乡村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划设计范式。
乡村振兴:
关键要实现产业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02
场地特征
1. 区位特征——都市田园社区
大镇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西南部,紧邻广佛都市功能核心区,地理位置优越。广佛高速公路、广佛公路等交通干道连接,距离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创投小镇、全球创客小镇等重点创新平台仅1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大镇村属于典型的“城边村”,周边分布金融商贸、创新孵化、城市综合服务等各项都市核心功能,同时也是都市中少有的保留着较为丰沛的水林田资源、环境相对优质的空间,有利于承接产业发展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包括创新创意人群的休闲与交往需求、本地居民的日常游憩需求、面向外来游客发展“网红”经济、“乡愁”经济等,具有较大的振兴潜力。
大镇社区区位
2. 生态(农业、文化)资源现状
生态——水田资源丰富,河涌水系串联各个村落,环境优美,但面临着被蚕食与污染、利用不足的问题。
生态资源分布图
农业——农用地面积占整个社区面积的3成,大镇西洋菜品牌曾享誉海外,但面临着种植地块零碎,经营效益低的问题。
农用地分布图
文化——岭南地区邝氏家族发源地,八百年历史传承,文化遗产丰富,但面临着传统文化失传、物质遗产被破坏的问题。
文化资源分布图
3. 产业(公共)空间现状
产业空间——以廉租房、厂房仓库出租为主,产业低端,收益低效,并引起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产业空间现状图
公共空间——大多数公共空间处于闲置状态,部分公园有场地但缺乏活力,并且存在大量消极的灰空间亟待提升。
公共空间现状图
03
设计构思
考虑如何发挥都市田园特色,将短板变成潜力板?
设计思路:
以大镇社区为典型代表的城边村,面临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双重瓶颈,结合城边村都市田园的特征以及都市对生态资产的需求,以“生态资产”为主题媒介,营造都市田园社区。
通过全面梳理大镇 “生态产业资源”存量及分布,针对问题,聚焦特定空间类型,提出“生态空间产业化、产业空间生态化”策略。基于大镇发展情况,细化发展愿景以及路径,进一步分析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加强策略可行性论证,最后提出深化模式特点、运营模式等实施保障内容。
设计内容:
1、 从资源识别到资产提炼
(1)全面梳理大镇 “生态产业资源”存量及分布
大镇现状农用地以出租种植果蔬为主,约 5000元/亩·年,年收益181万元。
通过全面梳理,全社区范围共识别“生态产业资源” 空间2160亩,除去3成正处于种植状态的农用地,剩余资源多处于闲置或被违法占用状态。经过详细的现状调研、社区部门村民访谈,以及企业座谈。从目前情况看,生态资源修复投入大,改造缺动力,成为生态资源向资产提炼的最大障碍。
2、 提出“生态空间产业化、产业空间生态化”策略
针对生态修复投入大,改造缺动力的困境,结合大镇生态产业资源分布空间特征,提出生态资源向资产转变的发展路径。
首先,通过根据污染情况对全区的农业地块进行分类,分为农田现状较好地块、农田受污染程度较高地块、农田污染程度较轻地块三类。
其次,针对不同规模类型的农用地提出不同的可经营资产形式,结合各类空间特征提出构建生态基础网络,置入可经营功能,激活周边存量空间,提供低成本、兼修复,可推广的空间场景设计三步实施路径。从全社区范围考虑,重塑形成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兼顾可持续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大镇社区生态农业系统。
3、 示范项目
根据不同污染程度不同规模的农用地类型,结合社区近期项目库需求,选取示范项目并细化实施路径,进行可行性论证。
(1)朝阳花海(生态修复地景主题公园,污染程度较高,规模<50亩)
污染程度较高农田,目前不适宜进行可食种植,建议近期以生态修复为重点,兼顾社区居民及都市居民游客的休闲游憩需求,以低成本方式打造生态修复主题公园。以朝阳花海示范项目(T2-5地块)为例,首先通过污染评价分析,发现该农田主要污染问题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主要体现在镉、镍、铜、锌等重金属元素超标。
针对主要问题,提出种植富集重金属的植物,实施低成本的生物修复。通过种植富集重金属的植物来进行复耕,推荐间种、混种、轮种的方法,生态复耕兼顾景观美学,结合休闲游憩需求,最大程度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科教菜园(科教等都市体验型农业,污染程度较轻,规模≥50亩、<200亩)
污染程度较轻的农田,目前进行可食种植需进行一定的修复,建议近期兼顾生态修复及都市居民需求,以低成本兼修复方式打造科教等都市体验型农业,吸引可经营功能置入,激活周边存量空间,促进区域联动发展。以科教菜园示范项目(T1-1地块)为例,该项目位于社区入口处,是大镇社区的门户,就其便利的交通区位,提出利用原闲置湿地,融入都市服务需求,打造科教、运动等科教都市体验为主题的生态公园。
项目设计尊重场地现状肌理,利用农田物种特征打造“菜基鱼塘”的立体生态农业系统,在基地形成多维生态循环融合农科教育的主题公园。
如蔬菜水产发电的零碳图书馆(结合当地居民对社区图书馆设置需求+零碳立体循环农业),生态停车场(利用当地天然物料+爬藤瓜果种植兼顾修复的低成本设计),交通儿童公园的设置(结合教育部门都市科教需求+社区居民休憩需求),儿童灌溉汲水区(利用场地高差底本空间设计),儿童自主贸易菜市场(利用温室瓜棚结合销购场景进行儿童农科知识教育),儿童农田体验教学区(在地农产品栽培区),水中戏台(基塘空间+建筑废弃物低成本搭建)。
(3)智慧农场(污染程度中等,>200亩,智慧农业实验展示农田)
污染程度中等,规模较大的农田,可尝试结合地方特色,大力发展IP农产业/生产性地景或考虑引入智慧农业企业,打造都市智慧农田实验田,激活周边存量空间,促进社区品牌与区域联动发展。以智慧农场示范项目(T3-1/5地块)为例,该连片农田区域,位于社区边缘,现用途主要为出租农田进行果蔬种植。近期建议整理周边存量厂房空间,引入从事“智慧农业”科技研究的机构,发展都市型农业。
下一阶段,将智慧农业与城市社区供给结合,实现社区支持农业的产业链,消费者成为农场的用户,通过远程计算机技术与农作物互动,技术人员在农场进行科研和实时的管理监控,保证产品的质量。
04
研究展望
下一步,研究将继续以大镇社区为代表的城边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主题策略,聚焦特定空间类型,细化功能布局与空间设计,加强策略及实施路径的可行性论证,分析经济效益及投入产出,深化模式特点、运营模式等实施保障内容。充实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力求为南海区以及珠三角同类型乡村建设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划设计范式。
近期阅读: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与规划响应
新时代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思考
“生态触媒”激发空间活力
“腰部”的缺位与构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对珠三角地区都市圈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