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开幕。在本届规划年会上,清华同衡以投稿数179、通过数118篇的好成绩荣居规划年会论文投稿及通过率双榜的前三甲!其中有18篇受邀在年会现场宣讲。
为此,我们将这18篇宣讲论文进行摘选,欢迎大家留言探讨、分享最新的规划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和创新探索。敬请持续关注!
“十九大”以来,我国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在2018 年5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上,习大大首次提出了“两化”的概念,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它更加强调了在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统筹和权衡,区别于底线约束式的传统保护,提出了保护性发展的概念。本文以《渝东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示范区概念性规划》项目的系统研究为基础,重点聚焦在“两化”协同视角下的空间规划策略应对。
作者: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体规划研究一所 崔音、尚嫣然、张悦、付世华、薛昊天
示范区所处的渝东北大区域内均面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问题,具有推进“两化”协同的必要性。本次研究范围位于重庆市渝东北地区的万州区北部。渝东北地区位于三峡库区腹心,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和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而万州是渝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未来将有4条高铁通过设站,还拥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生态本底条件极佳。此外,示范区内的山、水、林、田、城、乡资源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在自然生态系统利用与保护、三类空间统筹上都极具代表性,保护和发展的要求均很强烈。因此万州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在研究范围内建设“两化”协同的示范区。
呈现高山(600米-1200米)-浅山(400米-600米)-平坝(400米以下)三大垂直地理分区,气温、建设模式、要素分布等差异显著。示范区南北纵向距离9公里,南部沟底高程约200米,北部铁峰山高程约1400米,海拔从低到高分布着农田、果园和高品质森林,呈现了依海拔层层递进的分布特征。1200米的剧烈高差变化造成山上山下温差达到8度左右。在重庆这个全国闻名的“热都”,夏日谷底气温达到35℃以上,山顶气温可仍维持在27℃的舒适气温,因此就因地制宜的产生了居民上山避暑的特殊“刚需”。
在建设模式上,高海拔地区因地形条件陡峭,大多为不适宜建设区,呈现出小规模村庄布局零散的情况。在浅山地区,山谷地区相对平坦,更加利于建设和农业生产,集中了一批规模较大的村庄居民点。在平坝区,用地集中连片,是现状集中的城市建设区。
在要素分布上,高山区生态保护要求较高,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在内的生态要素分布密集。浅山区主要以基本农田、公益林等农林要素分布密集。平坝区的限制要素相对较少,更加利于城市发展。
因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形成了自北向南的7条冲沟和七个流域,分别汇入长江。示范区地处川东褶皱带平行岭谷中,有猫沱溪、龙溪河、落凼河等7条河流沿山谷向南汇入长江。通过流域分析可见,汇水廊道由高海拔到低海拔地区逐级叠加。同时,主要汇水廊道所在的沟谷地区由于用地条件较好,也是现状较大规模村庄和村委会布局的地区。
多主体交叉管理,生态空间怎么管、怎么用尚不明晰。示范区北部分布有铁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歇凤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红线、城市开发边界、水源保护区等多种自然保护地要素,且在同一范围内存在多种类型、多个管理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制要求交叉。具体来看,冲突类型有大、小两类,大冲突主要是禁建区、限建区与可建区的冲突,小冲突主要是不同管制区对于建设行为要求的差异,目前亟需在一张图上统筹建立一套保护管理要求。
“山上村、山下城”特征显著,山城割裂问题严重。以平坝区以北的高速公路为界,示范区呈现了“山上村、山下城”的显著分异特征。山区主要是村庄聚落与山水林田湖等生态资源和谐共生的模式,有相当一部分村庄和三线建设遗留的兵工厂具有特色风貌资源。而高速以南的城内地区则呈现出城乡交界地带的建设特征,现状城市建设区和集镇、村庄居民点在城市风貌上两极差异较大,风貌混杂品质不佳。
综合考虑到示范区面临的开发保护冲突的压力,以及目前面临的生态空间和山城割裂的两大问题,本次规划在全域空间角度提出两条策略,一是通过构建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全域保护管理区划来实现面域上的全覆盖,一是通过构建促进山上山下一体化的空间结构布局实现点、线重点突破。
根据不同要素的管控要求,基于从严管控的角度进行“多规(管控规则)合一”,划定4类自然保护地控制区。本次研究依据和参考了若干国家级和省级管控规范,对森林公园(核心景观区、生态保育区、一般游憩区、管理服务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一般景区)、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准保护区)、生态红线等生态要素管控规则进行梳理,最终划定Ⅰ类控制区占比4.5%,采用严格保护、不许建设、不许进入的规则;Ⅱ类控制区占比7.8%,采用保护为主、不许建设、可以进入的规则;Ⅲ类控制区占比24.2%,采用保护为主、限制建设、可以进入的规则;Ⅳ类控制区占比6.3%,采用配套服务、控制强度、可以进入的规则。
基于分区提出相应的建设和行为管控要求,对交通、服务和住宿设施建设和游览行为引导提出精细化的指引和正、负面清单。具体来说,本次规划期望能有针对性地回答地方政府在开发建设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例如不同的管控区域能不能修路,能修哪种路,允许游客开展什么样的活动,能够提供什么类型的活动以及住宿形式等。最终形成以行为清单的方式为地方政府进行用地和项目审批提供依据。
图 8不同控制区针对通行、游览、服务、住宿设施的正、负面清单
本次研究期望能逐步引导生态功能下山,城市功能适度上山,从机械割裂走向山上山下一体化。基于示范区显著的海拔分区和流域特征,将山区分层利用,特别加强浅山区的特色化利用程度,以更好的发挥浅山区的生态资源价值。加强对于汇水廊道的复合化的利用,沿河谷植入主题化休闲活动,实现中上游的山区绿中渗游,利用带状公园进行组团的隔离,实现下游城中透绿。最终形成山上山下一体化、城绿交融、有机发展的格局。
北山、中谷、南城:因地制宜制定开发模式。根据现状400以下、400—600米、600—1200米高程所呈现的不同建设模式的特征,将示范区划分为北山(高山发展区)、中谷(浅山发展区)、南城(平坝发展区),并结合不同海拔特征进行分层保护和利用。逐步改善过去“山城分离”的情况,鼓励城市功能向浅山地区适度渗透,加强对生态资源的间接转化和利用。其中,高山区以点状开发,严格控制为主,重点发展生态涵养、养生消暑、旅游休闲等功能;浅山区以带形开发为主,注重林地水源保护,一沟一品地发展休闲康养、文化娱乐等功能;平坝区采用组团开发的模式,注重城市功能的复合和城市小气候的改善。
以旅游产品的串联实现主体化的廊道利用模式。本次研究认为,应认定大规模村庄集聚在沟谷地区发展的特征,充分发挥沟域经济的优势,通过生态廊道的复合化利用使“两化”的城市性功能向山区和浅山地区延伸,落实“两化”中主要的城市性功能,与人群活动类型相结合进行主题化打造,贯穿山上、山下地区进行整体利用。在南部城市集中建设区兼顾廊道的生态性和景观性,以带状公园等形式加强廊道的生态资源利用,引导城市组团发展,构建城市活力廊。本次研究根据高山和浅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打造了西部都市休闲、中部生态养生和东部运动文创三条主题廊道,引导山上、山下一体化发展。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其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上升,从底线约束到系统思维,从理念方式到空间发展和治理载体,逐渐走向了发展和保护和谐共生,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目标上。目前对于“两化”协同的探讨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预见,“两化”协同将成为未来生态敏感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背景。本文重点从空间规划的视角对“两化”协同进行了探索,由于研究对象的行政级别相对较低,在政策保障机制和实施方面还有所欠缺,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市级总体规划的有效传导——“新语境”下的“老问题”
省域超大尺度乡村建筑风貌规划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面向实施管理的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机制研究
回归原乡的北海市重点片区规划设计策略与实践
2019规划年会上,两部委领导都说了啥??
2019规划年会 | 尹稚:控规与精细化治理的未来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中国城市规划
供稿|清华同衡 总体规划研究一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