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 · 陣
↑双笙·并蒂

↑等雨到

↑游无穷

↑竹阁
↑开合之间
更多意想不到的设计,长见识。
O2公园(Parque O2)是丰富多彩的竹图腾的庞大公共设施,最近在哥斯达黎加废弃的Polideportivo de Aranjuez公园圣何塞开放。该项目是FUNdaMENTAL Design Build Initiative的最新一期,该项目是纽约和哥斯达黎加的建筑与设计公司Taller KEN在2016年共同发起的年度设计建造项目。




↓效果图









↓夜景

2011年5月22日,在台湾花莲举行了Masadi艺术节开幕式。当局表示低碳环保是未来的趋势。nARCHITECTS设计的森林馆是艺术节中一个聚会,表演的空间。在森林日益受到威胁的今天,森林馆的材料采用了新鲜的竹子。直径60英尺,高22英尺的森林馆也是艺术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场地,备受瞩目。这个圆形的空间由11个竹单元构成,光线下拥有美丽的阴影。其组合方式简单,但却变化无穷。这里也可以作为小型的露天剧场使用。非常适合这样的大型观览,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庇护处,并给与人们定位感。森林馆如此轻盈透明,丝毫不影响环境,在夜晚,被灯光点亮后,又成为空旷山谷中的星。







在上海最繁华的静安寺广场,举行了一系列主题为“引力场—建筑艺术与公共文化的多场耦合”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而一件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建筑装置作品——《韧山水》 也由此而生。


静安寺广场相对于南京西路地面下沉了7米,建筑装置本身在这里被理解为一组开放的景观, 犹如城市中的山水盆景,以柔软轻巧的姿态介入整个场地。两处弧形隆起高低错落,仿佛盆地中的山体,巧妙地回应了露天舞台和熙熙攘攘的地铁出口。


由于广场石材地面不允许有丝毫破坏,整个建筑装置完全不可能有基础或地面固定,考虑到台风的强大破坏力,最终决定采用50根20米长的空间流线性竹钢杆件构成了具有起伏变化的体量,给人以抽象山水的视觉感受,极富时代气息。



建筑装置本身既是艺术品,也是承载其它活动的空间。一系列公共活动事件在这“山水盆景”中陆续展开,这里既是实验场,也是剧场,展场,市场,游乐场。它激发着城市活力和创造力,并以建筑的方式展现出开放的城市精神。


项目位于浙江省余姚市鹿亭乡。余姚是长江流域最古老的人类文明河姆渡的发源地,中村地处余姚四明山的原始次生林脚下,一条小溪穿流整个村落。在场地的岸两侧分别是乡伴树蛙部落的生态树屋和其配套的俱乐部,两者间需要一座桥的连接。甲方也提出了,工期短,低造价,使用年限大于三年即可的设计条件。不仅仅是形式,在设计中,材料,施工,造价也都是我们的考虑因素。

在这里,竹材资源非常丰富,也曾有不少经验丰富的竹匠,但现在都已是简单粗暴的加工方式。村中的竹匠也大都外出务工或是上了年纪。因此,在解决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我们希望通过与当地老匠人一起,采用低造价,低环境影响的方法,建造一座纯竹结构的人行桥。因为最终施工将由当地工匠负责,所以我们将他们的经验也融入了设计的初始阶段。我们拜访了当地84岁的的竹匠,俞国治师傅,并提出了想要造一座竹拱桥的想法,俞师傅用图和模型表达了他的做法。
▼竹桥模型

▼竹桥与青山融为一体

▼穿行于竹桥间望见不同的风景


围护同样采用了竹子,形式上强调结构的拱形,上下对称的形式则是受到当地白云桥和水中倒影的启发。当人们穿过竹桥时,逐渐升高和降低的围护将会将人们的视线导向不同的风景,远山,近水和过桥之后的树屋。
▼竹桥概念来自当地另一座桥





低技术实验室致力于提供系统性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使用当地的材料,结合当地工艺的低技术施工方法,和适用于当地的设计方案,结合材料,结构及施工一体的设计流程,使得我们可以得到最经济适用的设计。中村竹桥的建造在25天内完成,仅花费2.6万元,其中5000元材料费,2.1万元人工费。
▼造价低廉,易于施工

▼夜景


▼视线分析图

▼分解轴测图

粤港澳-2019深圳花展,在深圳植物园竹园的三岔路口,一个颇似浪花的造型伫立期间,两旁排布种植了大片的花卉,高低相间,错落有致,仿佛是一片托起鲜花的海浪,引得游人纷纷驻足。上前细观,方才意识到,原来这浪花的造型,竟是由竹子编制而成!这就是建筑师谢军先生为这次花展精心创作的现代竹编公共艺术品“潮”。
▼植物园环境

▼装置鸟瞰

《潮》,既可以指新潮,也可以想象成浪花席卷而来,勇猛而激烈地与岸边礁石拍打的画面。它代表的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与求变,在造型方面,大量地采用了极具现代感的曲线和弧线。在材料和工艺方面,我们采用了手编、麻绳捆扎、竹钉固定、放样模型等传统手法,同时也融入了3D打印、金属构件、玻璃、数控造型等新技术和新材料,让竹制品与现代技术接轨。
▼装置的形状犹如起伏的海潮


▼制作过程

对于中国人,竹不只是一种材料,更多的时候,我们会植入一种人文情怀在里面。我国对竹的记载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我记得在仰韶文化遗存的刻画符号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了象形的‘竹’字。在诗经中也曾用‘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来称赞他人,到了唐宋时期,更是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吟咏过竹,元明清时期,更有我们都熟悉的郑板桥创作的《竹石》。可以说,竹的精神贯穿中国的历史文化,这种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刚正不阿,清廉高洁的精神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精神品格的象征,也是其他民族感受中国文化的一个门户,这一点在何明先生的《中国竹文化小史》中有过详细的著述。
▼一个由竹子编制而成的现代公共艺术品

▼局部视角

竹子在本质上是一种高效的结构材料:强度高,韧性大,并和钢铁一样具备拉张强度。分段的空腹结构,赋予其极为轻质同时又易弯成曲线轮廓的弹力特性。这些构造性能造就了竹子的材料特性。与木材相比,有着更强的弹力与柔韧性优势,且吸水膨胀率以及加热干燥收缩率都较小。
▼竹子作为一种高效的结构材料有着更强的弹力与柔韧性

▼竹编结构细部


长久以来,建筑对于美观、实用、坚固三原则的追求从未停歇,但结构形式的系统性变革仍处于襁褓期。无节制地开采、滥用建筑材料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正在自食恶果,而竹子这类生态环保的本土天然建材,优点便愈发突出:足以建造新型的整体性可持续利用的建筑结构,同时将地域文化、现代技术与实用性完美融合。
▼夜间光照效果

▼竹质灯具

公共艺术强调的是‘社会性’和‘开放性’,它是多样介质构成的艺术性景观。人们心灵境界不断在提高,更多的人意识到破坏我们的赖以生存的家园必将付出沉痛的代价。让环境更美,让天空更蓝是我们大家的愿望。如何运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将‘竹’这种环保生态的原始材料和现代科技进行完美的结合,打造出更多符合时代审美观、经济适用的竹制当代公共艺术品,是我们长期的工作目标。
▼原始材料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台中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且被誉为台湾最宜居的城市;建设业建设著并改变著城市的样貌,乘载著城市随著时代不断前进。竹迹馆是由台中市不动产商业同业公会赞助的企业展馆,位于丰原葫芦墩园区的第四区。此公会的主要成员皆为台中市优秀的建筑建设相关企业,也因此我们在设计的最初就一併思考著如何展示该产业的精神并与花博接轨,展现台中不动产开发商业同业公会对于建筑工法以及社会公益投入,健康的重视;以及台湾原产绿建材的优势与特性。

因应台中世界花卉博览会主题,Formosa 美丽的台湾,我们取自中央山脉群与海岛的意象,竹迹馆的外型就像是一种籽从地表长出并被水包围四周。室内与 室外以不阻挡、不隔绝的方式结合自然,场馆表面就像一片竹林,在馆内游览彷彿一场竹林之旅,在展馆内抬头,可以看见林顶的天空。
我们使用取自于南投与嘉义的在地材料-孟宗竹与桂竹,并在设计上运用竹子的 韧性与结构性,有别于传统竹艺与装置艺术对于竹子材料本身与空间尺度的表 现,呈现具有张力与结构性的空间特质。利用竹架构与竹片编织体现建筑美学,藉由建筑工程技术思维与传统台湾竹艺编织技术结合,将传统工艺形塑出 连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空间。
使用者在这个空间停留的同时,能平静的感受空间、感受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在建筑与环境建设的同时,也都能设想著未来。「竹迹」隐喻著建筑的痕迹,竹 迹馆就好像我们撒下的一个种籽,象徵我们对未来的想像与希望,期许未来能 给予下一代更宜居的环境;能够使用更多永续建材,与周边环境更协调的共 存,增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友善关系,进而与自然共生。




? 杨士宏






▼建筑立面图

▼竹料计算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整理自网络,供于学习和交流,若有涉及到版权及内容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