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珠三角经历了由城镇连绵区向都市圈变化的转变,总体过程为先连绵、后互动,形成了目前具有强联系多核心特征的城市群。
(1)1978年-1997年,这是村镇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多核弱联系城镇连绵区的形成。
以香港为源头的“三来一补”企业引发了深莞为首的珠三角村镇工业化,加上以佛山为代表的乡镇民营企业的发展,促进珠三角城镇连绵区的形成。珠三角城市数量从1980年的5个增加到1997年的24个,整体形成分散的、多核的城镇连绵区,以生产联系为主,与香港联系紧密,但内部城镇之间相互联系弱。
珠三角1990年(左)和1995年(右)建设用地扩张图
(图片来源: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
2、1998-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入城市主导的城市化阶段:强中心的形成
1997亚洲金融危机限制了香港的极化能力;1998年房产制度改革后,土地的资本化使得发展舞台转向了中心城市。珠三角各市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外延扩张,在城市外围建设各类开发区,广州部分生产功能跨市外移,各市之间的制造业、服务业联络增强。广州珠江新城城市中心的成功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人口的集聚和城市服务功能;深圳创新型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大幅提升深圳的城市地位。
珠三角2001年(上)和2009年(下)企业联系网络
(图片来源: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2016-2020年)
3、2009-至今,世界金融危机后城市区域化主导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强联系区域的形成。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珠三角出现模式转换,城市、城际轨道建设推动了珠三角的一体化进程,期间先后开通了广佛线、广珠城轨、莞惠城轨、广深港高铁等,广州、深圳的地位进一步凸显,逐步形成以广深为第一梯队、佛莞为第二梯队、其他城市为第三梯队的“三梯队、双中心、网络型”的强联系多核心城市群。
广佛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首位度分别从2009年的1.9、1.7 提升到2017年的2.3、1.9;深莞惠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首位度分别从2009年的2.2、1.3提升到2017年的3.0、1.5;珠中江地区生产总值和常住人口首位度在2009-2017年期间较为稳定,均维持在1.3左右,首位城市不突出。
珠三角2009-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变化
珠三角2009-2017年地区常住人口变化
(数据来源:广东统计年鉴2018)
珠三角五市2008年(左)和2018年(右)企业密度空间分布
(图片来源: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制造业存续企业时空演变
制造业新增企业集中在珠三角内圈层,这说明内圈层出现了产业更替,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东岸出现了核心城市的切换。
2018年制造业存续企业时空演变分析
(红色代表2008年以前,蓝色代表2008-2018新增)
2、生产性服务业存续企业时空演变
2008年后,深圳、东莞以邻近香港的优势,金融服务企业快速增长,广州新增金融企业较少;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企业增长在空间弥散,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蔓延,广、深已成为城市群发展的龙头。
2018年金融业存续企业时差演变分析
2018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存续企业时空演变分析
3、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以现代服务业为例
2000年九市共3.8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2008年九市共8.7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2018年九市共47.2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
现代服务业企业核密度2000年(左)2008年(中)2018年(右)
4、超市群人口集聚特征的变化
大湾区形成广-深-港-澳四个人口密度高地,2010年和2018年这种趋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广州、深圳城市核心区周边地区的人口增长总量最大。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分布图
5、目前珠三角形成的城市群格局
在以上变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珠三角城市群的格局呈现出了显著的新特征:
(1)广佛、深港两大都市圈逐步成型,成为要素流动的组织核心
交通等时视角:基于高德API,分别以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中心区为起点的驾车等时圈,并利用轨道交通进行优化,得到30分钟、60分钟和90分钟的等时圈范围。
广深等时圈范围对比
(2)城镇发展格局进入圈轴时代
广佛、深港两大都市圈逐步成型,成为要素流动的组织核心。
核心圈——就业人口密度750-2000人/公顷的连绵面积大于3平方公里;日均人口流入规模80-100万人口。
紧密圈——流入核心圈人口空间单元流出人口的5%以上且流动人数绝对值大于5000人,或者与广深中心区30 分钟等时圈较为接近地区。
松散圈——流入核心圈人口空间单元流出人口的1.5%以上且流动人数绝对值大于1000人,或者与广深中心区60分钟等时圈较为接近地区。
03.
要理解珠三角城市群前面所讲的变化是暂时性的还是趋势性的,需要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
1、湾区的历史
(1)澳、港的开埠,改变了珠三角发展的进程
在明代以前,珠三角是以广州为中心的发展格局,澳门开埠后,广州、澳门成为珠三角发展的核心。鸦片战争以后,香港的崛起使原有的“双中心”发生转换,在澳门的地区被取代的同时,广州的龙头地位也逐步发生变化。广州由原来直接对外通道转为香港的转运码头,广州与香港共同形成珠三角的双中心。
(2)澳门、香港的上位,背后是地理大发现(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的船队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1492年,向西: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1498年,向东:达伽马开辟新航路,绕道非洲南端到印度;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1553年,葡萄牙人开始在澳门落脚。
(3)广州一口通商期间, 澳门-广州组成的通道成为中西交流的最主要通道。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广州的十三行在1757-1842年中是中国官方唯一特许经营海外贸易机构。伴随着商品贸易,各类西洋事物与文化传入广州。但在这个时期,广州依然是珠三角的绝对中心,澳门更多的则是起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
(6)世界出现了变化:国际贸易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可贸易性增强, GATS后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经贸领域出现了大量以服务为核心的新现象,如全球经济服务化的趋势明显、生产国际化主体趋向服务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主体由货物开始转向服务、国际贸易交易主体由以中间产品贸易为主转向以数字贸易为主、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的重塑重在服务等。
(7)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后,航空、互联网成为信息传递的更有效工具,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占有绝对地位,航运对城市经济的作用下降。
中国入世后,中国的对外门户已发生了变化,美日方向的东北太平洋方向成为主要的通道。世界进入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期,航空、互联网推动下的全球化,加上美日对全球化的主导,中国进入门户多样化时代。
2、从历史看湾区:
(1)珠三角黄金时代来自于两点:
①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依托“通道贩卖”的机会,由贸-工-技发展;
②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海运与工业化在珠三角的结合。
(2)内容生产时代的来临
粤港澳大湾区已不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依托通道“转卖”的机会已减少,进入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创新将成为支柱性功能;由货物贸易为主增添服务贸易;香港、澳门在过去形成的“制度边界”,如珠三角存在三个关贸区,成为后工业经济时期优势构建的资源。
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近年交通发展上反映出来。近年港口集装箱运输增速趋缓,存在结构性能力剩余问题。大湾区港口货物吞吐量领先其他国际湾区,整体增长幅度开始放缓。而航空客货运量持续增长,白云机场2014年超越了货运量正逐步萎缩的肯尼迪国际机场,这说明水运对珠三角发展的影响已发生变化。
(3)珠三角景观特征识别
城镇景观中,一半是混杂景观。优质城镇景观包括都市中心景观、都市历史文化景观、都市自然景观,如广州花城广场、佛山千灯湖、肇庆星湖、东莞松山湖、中山金钟湖。根据景观识别,珠三角的城镇景观中,混杂类的景观占到6.6%,是城镇类别景观(13.22%)的一半。
混杂类景观主要包括了工业混杂景观和住宅混杂景观,工业混杂景观是指以工业为主,混杂了部分住宅、村庄、兴建中用地的低层混乱式建筑群;杂乱式工业景观是指散乱式布局的厂房建筑群,它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这类景观主要分布在东莞(18.2%),佛山(15.7%)和中山(7.76%)。住宅混杂景观包括市区混合式住宅景观、市区边缘中层混杂式住宅景观、中层混杂式住宅景观、中高层高密度老旧住宅景观、村庄混杂景观。住宅混杂景观也是东莞、佛山和中山分布量大。
(4)珠三角“圈轴时代”的逻辑与问题
从历史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不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依托通道“转卖”的机会已减少,进入了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在内容生产时代,创新将成为城市的支柱性功能,由于创新对劳动力的要求比工业化时期高,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环境品质的要求也比过去高。
因此,要提高对珠三角城市化地区的景观识别,珠三角有大量工业化时期生产出来的、品质不高的“混杂类景观”,这些混杂类景观地区在创新时代对要素的集聚能力低下。广佛、深港两大都市圈成为了珠三角要素流动的组织核心,这跟工业化时期低成本就有吸引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有两个问题我们需要问:
问题一:混杂低质的品质是否在进一步强化城市群的极化?
问题二:如此高密度之下要素依然向都市圈核心聚集,那么我们如何保证城市生活的品质?
1、粤港澳大湾区与河流水系
与世界其他三个湾区相对比,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四大湾区中水系最为密集 ,珠江三角洲流域面积26820k㎡,城市河涌12259条,河道总长约3.14万km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亚热带,是热带风暴高发区,防灾压力大。台风、洪水和暴雨带来严重威胁,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平均降雨量均达到2000mm左右。 因此,思考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要从自然的视角去审视。
湾区具备完整的生态屏障基质,自然基础完整,山林成屏、水网纵横、江河入海,得以支撑区域形成相对独立的生态单元。
珠三角西江、东江和北江三江交汇、八口入海、水网纵横,低山丘陵错落分布,营造了有别于京津冀和长三角的自然本底,是一个多山多水、山海相连的复合型三角洲。珠三角地区外围为连绵的山体,东岸为台地,广佛为平原、水网地区,西岸南部地区为江河及丘陵地带,形成丰富多元的自然本底。
因此,在各自构建生态格局的规划中都会提到珠三角的总体生态格局是一屏一带。一屏是环珠三角北部山体生态屏;一带是南部海岸生态带。我们需要在广东全省的自然格局中去理解这个格局。
广东省总体地形北高南低,北依南岭山脉,南临南海,区域内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广东省河流数量、总长都度位居全国前列,流经 7 大流域,有大小河流约 2.4 万条,总长超过 10 万公里。2018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 1843.1mm,折合年降水总量 3272.93 亿m3,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 2.7 倍。每年 4-9 月汛期时径流量占全年的 55%-80%,特别是我国流量第二的珠江,孕育众多发达城市,径流量达 3360 亿m3。
随着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珠三角流域内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设施运行接近超负荷,重污染河流和黑臭水体设施运行接近超负荷,设施配套水平离全国先进水平仍有差距。2018 年珠三角仍 有 6 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为劣 V 类,占全省的 66.7%,国考断面水质达标形势严峻,广佛跨界河、茅洲河、淡水河、石马河等污染较为严重。城市黑臭水体量多面广,就 2016 年排查出珠三角城市黑臭水体有154 个,2018 年以来新增发现达 255 个,全省黑臭水体数量居全国之首。
珠三角地区水质污染严重的河段,普遍与两岸低端产业直接相关。污染问题集中于岸上沿线旧村庄、旧城镇、旧厂房等的用地效率低, 水系沿线 500 米范围内“三旧用地”占珠三角三旧用地超 50% 以上,被污染的差水质、大量的低效用地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沿水岸缺乏人气。
河流水系是生态循环系统的重要一环,促进大自然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因此,流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基本单元,水系是生态要素的连通器 。我们要解决珠三角的水环境问题,需要从流域入手。
同时,河流水系是城市联系自然的通道,河流水系也是城市化地区唯一能提供连续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河流既有生态的连通性,也有生产和生活的连通性,因此,河流水系是综合思考珠三角问题的良好切入口。
2、看东江流域
东江是珠江流域三大水系之一,发源于江西省寻邬县桠髻钵山,向西南流经广东省龙川县、东源县、源城区、惠城区、博罗县至东莞市石龙镇进入珠江三角洲。东江干流(广东省境内)全长393km,东江干流共14个饮用水源保护区,现状水质达标率为100%。流域内有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白盆珠水库三座大型水库,水量调蓄能力强 , 同时有为香港供水的东深供水工程。
(1)是粤港地区重要饮用水源
1965年,为解决香港淡水供应困难,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建成并向香港供水。至2017年12月,累计对港供水240亿立方米,相当于搬运了1个半洞庭湖的水,占香港总用水需求的75%。
改革开放后,东江也逐步成为深圳、东莞、广州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据统计,东江以占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着全省28%(约4000万)人口的用水。
(2)对流域生态进行健康评估
为了东江流域生态健康的发展,参照国内外标准、理论和案例, 初步构建东江流域、干流层面生态评价体系。参考原国家环保部下发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 ( 试行 )》和国家水利部编制的《河流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 ( 试点工作用 )》,结合东江流域实际状况, 筛选包括水域 7 项和陆域 7 项指标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指标体系,从流域层面和干流层面对东江干流水文完整性、物理结构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进行纵向分段评价。
①流域层面各主要汇水单元分级评价(针对陆域的各项指标)
森林覆盖率:石马河、小金河、良田河等中下游支流流域森林覆盖率水平较低,榕溪沥、西枝江及东江沿岸(其他一级支流)森林覆盖率在70%以下。
景观破碎度:东江干流沿线、石马河、公庄河景观破碎度最高,小庙水、榕溪沥、西枝江、小金河等流域景观破碎度相对较高。
水源涵养功能:下游石马河流域水源涵养能力最差,上游流田水、安远水、车田水等流域水源涵养能力较低,新丰江流域作为重要水源地的水源涵养能力有点提升。
土壤保持功能:下游石马河、上游车田水土壤保持功能最低。东江干流沿线以及小金河、小庙水等土壤保持功能亟需提升。
建设用地占比:石马河流域建设用地占比最高(近40%),其次为榕溪沥、小金河、西枝江均在10%以上。
②流域层面生态健康评估结论
利用综合指数法进行流域生态健康综合评估,通过水域和陆域健康指数加权求和,构建综合评估指数,以该指数表示各评估单元和流域整体的健康状况。
综合评估分值=水域健康指数值*水域健康指数权重+陆域健康指数值*陆域健康指数权重(其中水域健康指数值和陆域健康指数值分别由各自的二级指标加权获得)
通过评估得出,东江流域综合分值为70.66,流域生态健康等级良好。不过,流域也存在着底栖动物多样性低、景观破碎度高、土壤保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改善、加强。
(3)问题所在
①流域层面
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流域整体土壤保持能力一般,上游局部地区(龙川、和平等)土壤保持能力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等重要水源地水源涵养能力有待加强。
生物多样性差:流域底栖生物、鱼类多样性低,在评价等级中属于较差、一般分级,生态系统稳定性受一定影响。
②干流层面
梯级电站切断鱼类洄游通道:干流大量梯级电站使河道徊游通道被切断、鱼类产卵场功能极度退化。
干流水质面临污染风险:下游支流水质较差,部分入河排污口尚未规范,威胁到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
河漫滩遭受侵占:干流沿线河漫滩设涉及“四乱”161处,污染了水质、侵占了生物的生存空间,栖息地及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干流沿线自然岸线率低:下游沿岸自然岸线率低,缺少河岸防护林,河流直接面临河岸污染源威胁。
(4)对策
①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控制水土流失
对东江上中游(河源、惠州)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新丰江水库、枫树坝水库及和平县水源涵养林工程等水源涵养林与水保工程建设,加快低效林分改造工程,同时也加快推进中上游(特别是龙川县内)崩岗治理工程。
水源地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对新丰江库区长约140km,面积约为7.7km2的消落带进行治理。采取生态绿化治理措施,形成本土绿化植物以形成生态环境缓冲区,以保护消落区的水体环境质量。
②建立河流缓冲带,重点修复局部河段生态系统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河岸缓冲带能够通过吸附、滞留、分解等方式有效的过滤地表营养元素流入河流对水体造成污染,10m宽的草地缓冲带可以减少95%的依附于沉积物一起运动的磷元素。而且,滨河林地以及湿地能够通过土壤微生物过程 (如反硝化作用) 去除约100%的氮元素。
东江干流:综合性生态廊道,100~200米。
主要河流廊道:浰江、康禾河、新丰江、柏埔河、秋香江生态绿化宽度不低于60米。
次级河流廊道:西枝江、小金河生态绿化宽度控制在30-60米。
生态化改造干流堤防:东江干流(东莞段)堤防工程,东莞地区大部分河道采用硬质化直立堤,不利于生物栖息,对河道生境有较大影响,建议在治理护岸上增加石桩,营造局部河道蜿蜒形态,提升河道景观的同时利用河道生境恢复。
修复渔业资源,营造水生生物栖息地场所,维持河流廊道的生物多样性。在东江鱼类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设定禁渔区、禁渔期;在东江干流河段实施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近期在木京、风光、剑潭3座枢纽上进行增设鱼道,促使东江洄游性和半洄游性鱼种上溯至产卵场产卵。保护东江流域共有4处鼋、大鲵和金钱龟等两栖动物的自然保护区,营造栖息地。
③重点整治下游排污口,提升重污染支流水质
a.入河排污口整治。重点整治东江下游惠州段范围排污口的共12个,具体包括关闭2个,规范化建设9个,雨污分流1个。
b.重污染支流水质提升。对石马河、西枝江下游及新开河水质较差的河流及河段进行重点治理,减轻对干流水质污染。
④以“饮水思源” 游径串联东江沿线特色资源,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
a.惠州段:漫滩花海环保行
在观音阁镇结合河漫滩打造的连绵十里花海景观,在东江河畔通过举办“郊野江畔帐篷节”、“骑行之乡”等户外活动宣传健康生态旅游理念,引起整个珠三角地区对东江水源的关注,带领群众亲近母亲河,唤起公众对水源的保护意识。
b.河源段:溯源万绿生态游
线路经过红色文化基地古竹特色小镇,河源市源城区,终点进入万绿湖风景区。万绿湖水源地作为首批五个进入“中国好水”的水源地之一, 可以作为寻找“中国好水”环保宣传活动代言地,同时通过举行植树、生态体验游等活动,宣传河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河源人民为保护东江水作出的努力和贡献。
c.东莞石马河段:东江之水越山来
8处闸坝感受当年送水工程的艰巨:当年东深供水工程从东江抽水,利用石马河设八级提水将水位提高46米后将河水送至深圳水库。线路沿石马河结合原有的8处闸坝设置停留观景点。太园泵站科普教育点作为科普教育点,可了解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历史、工程特点和运营管理及东江水质情况,其沿线经过2处水库、3处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
“饮水思源径”:打造港深人民饮水思源空间载体
以增强港深人民对于东江生命之水的热爱与回馈为目的,打造以深圳水库公园为起点,万绿湖水库为终点,依托东江干流水岸现有道路基础,打造连续贯通的慢行路径——全长257km,约17h的自行车里程,分为以水利工程遗迹为主的东莞段和感受东江生态环境保护和红色文化的惠州至河源万绿湖段。沿途串联生态、人文、特色乡村等多元价值点,同时也成为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纽带。
“文化探源径”:探寻东江文化源地的媒介
全长112km,约7.5h的自行车里程,以探寻东江客家文化起源、中原与百越文化交融起源、恐龙文明起源等文化源头为主题,起点为越王山景区(衔接饮水思源径),终点为佗城,线路主要衔接河源市东江百里画廊和旅游公路的规划。
案例:德国从柏林到科特布斯沿着Spree(施普雷河) 形成的250公里连续自行车骑行游憩带
施普雷河是德国哈弗尔河左支流,三个源头发自萨克森的上劳齐茨地区,从这里跟随河流与三星级德国自行车俱乐部的自行车线路,可以一路行至首都柏林。
骑行穿史,“探索柏林墙” ——施普雷河是柏林分裂历史的见证。沿河而建的柏林墙是东西柏林的边界,在“柏林墙”年代,施普雷河有着其他河流所没有的政治分隔功能。当时这里岗哨林立,森严壁垒,许多趁夜色跳入冰冷的施普雷河企图游向西柏林的东德人,在此献出了生命。
探访沿途自然人文景点——骑行者可沿途探访施奥腾堡 (Ortenburg) 和老城、斯普勒姆山 (Spremberg)水坝、普雷瓦尔德生物保护区,比斯考 (Beeskow ) 水上城堡、莱瓦尔德教堂等自然及人文景点。
案例:巴黎自行车计划,沿水系构建城市通往自然的通道
巴黎建设自行车道,沿着塞纳河两岸和城市东西轴线,串联文森森林和布洛涅森林,成为巴黎市民出行的游径。
从以上东江的分析可以看出,东江流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饮水安全;而东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方式,又直接影响到东江的水环境状况。
因此,如果我们在进行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的同时,发挥东江沿线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优势,建设连通大湾区与万绿湖的“东江饮水思源径”,那这条沿着东江伸延的游径,即是湾区东岸三千万市民远足自然的通道,也是东江流域经济对流的通道。
05.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提出珠三角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从历史来看,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的功能转换,由于全球格局的变化及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不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依托通道“转卖”的机会已减少,进入了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在内容生产时代,创新将成为城市的支柱性功能,珠三角进入以大都市圈为要素和流动的组织核心圈轴联动的时代。
在如此高密度之下,要素依然向都市圈核心聚集,为了保证城市的品质,需要我们以河流水系作为综合思考珠三角问题的切入口。水系是生态要素的连通器,同时,河流水系是城市联系自然的通道,河流既有生态的连通性,也有生产和生活的连通性,因此,未来的珠三角应该是:“蓝芯碧廊、圈轴联动”,即以水系廊道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景观格局,以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组织生产网络格局,以两大都市圈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城镇群格局。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征,以南沙 - 滨海湾为界,北边是上湾区,以河口水乡为环境特征;南部下湾区,以河口海洋为环境特征。构建港 - 澳 - 深 - 广四极核心圈,通过边界的轨道交通构建1小时优质生活圈,通过产业优化布局2小时紧密经济圈,通过综合水系治理而形成的碧道,将连通湾区核心圈层与外围生态屏障,它即是生态的连通,也是都市圈生活与自然的连通,从而为都市圈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城乡的融合发展提供通道。
广东实践:国土空间规划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要点
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总体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小城镇规划“多规合一”探索
陈洋:都市圈的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空间格局
马向明:从绿道、古驿道到万里碧道——线性开敞空间在广东的发展
规划FM·听书堂 | 谢谢你迟到:以慢制胜,破题未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