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经济地理和其他学科,比如经济社会学、文化研究等相比有什么特点?
A:经济地理的落脚点还是在经济现象。比如浦东的发展、苏州工业园区的兴起,这些都是经济现象,经济地理研究这些经济现象是如何出现的。社会学不一样,落脚点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举个例子,如果要研究一个外商投资企业去某个地方开发一个地块,这种行为对当地小区未来发展的影响,这就很偏社会学的研究,因为它可能会对当地的社会关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果是经济地理的视角,可能更关注资本从哪里来,它对地方的区域经济有什么影响,改造之后会吸引哪些商户来落户,最后会形成什么产业。
经济地理最早就是研究产业的,它的核心就是产业。以前我们是工业化时代,只有工业,其他行业都是附属和支撑的行业。工业可以细分,比如研究钢铁、港口、石化等等。现在经济产业多样化了,除了工业,还有金融、数字经济、互联网服务、文化产业,这些都是新兴产业,所以研究对象就多了,也比之前更难,因为不同的产业发展机制是不一样的。工业很简单,产业和自然资源区位高度相关。但是金融业等新兴行业和自然地理条件没有必然关系,背后形成的机制更为复杂。
Q:经济地理的学科建设和思潮最初是从哪里开始的?
A:现代经济地理的起源是从19世纪的英国开始的,因为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但是那时学科发展很原始,刚开始萌芽。二战前,英美的经济地理学都是描述性的。什么是描述性?比如说全中国有100家公司,有50家把总部放在北京,30家放在上海,还有20家在苏州,这就是一个描述性分析,但没有讨论现象背后的机制和理论,去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公司跑到北京建立总部。
二战之后的经济地理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概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采用的是德国的区域理论(代表作《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用数学模型来解释空间现象,这在70年代以后衰落了。计量革命的衰落是和世界的变化有关,因为它的模型是区域模型。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说以前有家工厂总部在伦敦,模型就会预测五年或十年后工厂的分支机构会迁往哪里,比如说迁到曼彻斯特。但60年代末有个全新的现象出现了,就是全球化,这家伦敦的公司可能就把分支机构搬到广东了。所以原来的模型在解释很多现象的时候失效了,变成了一个纯数学公式。
第二个阶段就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规划中也很流行的新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大卫·哈维为代表。全球产业转移就是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地理学里讲的东西。为什么资本家要在中国不断投资?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利润就高,剩余价值就高,这就是资本家跑到海外投资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