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国匠学堂课程推广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学堂课程信息)。QQ交流社群如下:国土空间规划:630161916 | GIS与新技术:1016410673 | 规划设计思维:120304997 | 城市数据人:424840655。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1)新时代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城市生活的细节;
(2)城市更新是城镇化下半场,是城市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
(3)以城市设计为引领,促进城市空间品质的全面提高。
城市规划建设要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城市更新便是和国家的要求和中央的政策导向是完全一致的。对老百姓来讲,更关心是自己的脚下、眼前和手边,更加关注周边的社区环境、出行,教育、医疗是否便利。因此以人民为中心,其实应该是体现在城市生活的细节。新时期城市工作的新要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加强人居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提出“城市双修”即为中国语境下的城市更新。是从1.0版本的环境品质治乱增绿到2.0版本的功能提升民生完善,再到3.0版本的文脉延续文化复兴。
“以城市设计为引领,促进城市空间品质的全面提高”。在城市设计方法方面,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四代,从传统城市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绿色城市设计到数字化城市设计的阶段。但数字城市化设计必须将所有的数字和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例如人流量,集聚密度,活动频次,选址等,要和老百姓的体感结合起来,做有温度的规划,做有体感的规划。
在城市设计标准规范方面,原有规划建设及技术规范大多仅针对新区建设,或者新建筑的建设,对既有建筑、既有城区的改造,缺乏大量的技术指引,因此需要针对城市更新等存量建设出台系列办法。王凯副院长以延安作为全过程、多维度的城市更新设计案例,重点分析其多维度、系统性的设计考量,及工作组织方式的创新。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王凯,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演变历程
从成都市城乡规划理念的发展来看,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年以前的城乡分割阶段,第二阶段是2007-2017年的城乡统筹阶段,第三阶段是2017年至今的城乡融合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乡村社区生活圈也在不断升级,我们将其分为1.0、2.0、3.0三个版本:
1.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自“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以来,实行“1+11”的标准化配套,是对村(社区)及新居工程的形态呈现,对其进行标准化的配套,即一个村(社区)配置11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卫生服务、文化活动、垃圾转运等基本公共服务。
2.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自2012年以来,农村提倡聚居,生产生活相对融合,升级原配套标准,乡村社区生活圈是因地制宜根据规模大小、产业发展需求、地形地貌特点、等在满足基本功能配套基础上,实行“1+8+N”差异化的配套模式,即1个30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配置幼儿园、卫生站、文化文化活动室等8项公服设施,“N”就是根据村民意愿再因地制宜配置其它相关公服设施。
3.0版本的乡村社区生活圈
是2017年以后,成都市召开乡村振兴大会,提出“五项重点改革”、“十大重点工程”、“七大共享平台”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城乡融合发展单元理念基础上,对生产生活需求更高,对生态环境社区治理更加关注,形成了生产、生活、生态、社区治理融合度更高的生活圈形态,同时注重对社区场景的营造,推行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是转变配套需求为生产生活消费需求的空间单元,实行“1+8+S(scene)”按需配置菜单式的配置模式,即1个乡村社区生活圈在8项基本公服配套的基础上,“S”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场景营造目标进行设施选配,设定理想场景营造目标,注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智慧等的有机融合,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完成多元、均衡、高品质的配置。
乡村社区生活圈的主要内容
综上,乡村社区生活圈是一个生产生活高度融合的空间单元、是一个山水林田湖草共存的生态单元、是一个农商文旅体相互关联的发展单元、是一个配套设施均衡多元的服务单元、是一个村民协同自治的治理单元。它包括四个维度,三种空间模型类型,“7+38”的指标体系。
四个维度
(1)生产及生产配套(产业+产业服务)
(2)生活及生活配套(社区+社区配套)
(3)生态环境(田园+山水林湖草)
(4)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议事会
三种空间模型
(1)平坝型:步行15分钟左右
(2)丘陵型:步行+骑行20分钟左右
(3)山区型:步行+车行30分钟左右
“7+38”指标体系
结合城乡融合发展单元,按照景区型、园区型、农业型、综合型构建了服务、文化、生态、空间、产业、治理、智慧7个方面,38项具体的指标体系。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张佳,成都市乡村社区生活圈实践探索
如何将城市融入绿水青山?
山水格局融入:
山体周边建设控制示意 ? 中规院
山-水-城关系修复意向 ? 中规院
理水智慧传承与水系分类提升 ? 中规院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水有荫地脉、养生气、招财源之功能。永新古城选址于禾水河畔的小盆地,史料载禾水“环绕于城南而东注,风气完密,人文蔚起……科第之盛,视九邑称最焉”。永新古人在理水方面积累了很多智慧和经验。规划充分传承古人智慧,因地制宜,改善人居环境。
规划将永新水系分为城市段、郊野段。城市段主要建设亲水、戏水、观水的一江两岸风光带,增设亲水设施、组织水上游线、疏浚南北干渠堵塞段并标识历史信息;郊野段主要目的为恢复自然野趣,修复驳岸、湿地、滩涂等。
山水廊道组织 ? 中规院
山水意向感知 ? 中规院
滨水景观引导 ? 中规院
创建街区未来的63个工作方式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飨庭伸,社区营造能补漏,但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城镇发展格局进入圈轴时代
广佛、深港两大都市圈逐步成型,成为要素流动的组织核心。
核心圈——就业人口密度750-2000人/公顷的连绵面积大于3平方公里;日均人口流入规模80-100万人口。
紧密圈——流入核心圈人口空间单元流出人口的5%以上且流动人数绝对值大于5000人,或者与广深中心区30 分钟等时圈较为接近地区。
松散圈——流入核心圈人口空间单元流出人口的1.5%以上且流动人数绝对值大于1000人,或者与广深中心区60分钟等时圈较为接近地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提出珠三角携手港澳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深化港深、澳珠合作,加快广佛同城化建设,提升整体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
从历史来看,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的功能转换,由于全球格局的变化及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已不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主通道,依托通道“转卖”的机会已减少,进入了需要自己生产内容的时代。在内容生产时代,创新将成为城市的支柱性功能,珠三角进入以大都市圈为要素和流动的组织核心圈轴联动的时代。
在如此高密度之下,要素依然向都市圈核心聚集,为了保证城市的品质,需要我们以河流水系作为综合思考珠三角问题的切入口。水系是生态要素的连通器,同时,河流水系是城市联系自然的通道,河流既有生态的连通性,也有生产和生活的连通性,因此,未来的珠三角应该是:“蓝芯碧廊、圈轴联动”,即以水系廊道构建通山达海的生态景观格局,以科技创新走廊为主轴组织生产网络格局,以两大都市圈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城镇群格局。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马向明,历史与自然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规划新知(11.1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9):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8):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7):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6):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