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村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动力,但村民如何作为主体在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利益联盟如何高效运转成为乡村建设的动力机制,是乡村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ANT理论的转译过程就是核心行动者与其他异质行动者达成统一目标,确立多方责任利益关系,形成利益联盟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有效地解决乡村建设面临的上述问题。转译原理作为ANT理论的核心,也是行动者利益联盟建立与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乡村建设行动者网络的重点和关键,其包括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动员、征召和异议等环节。在转译阶段,界定各异质行动者在网络中扮演的角色,核心行动者通过征召、动员,使更多异质行动者进入网络,从而能够有效整合各行动者不同的利益诉求,协调好多元行动者间的互动关系,形成稳固的利益联盟。转译是否成功取决于行动者进入网络后对角色转变的满意程度,乡村建设网络的持久稳定依赖于各异质行动者角色转变后在利益联盟中的协作关系。
乡村建设涉及的异质行动者面临的障碍和利益追求不同,如何统筹各行动者间不同的利益取向是乡村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问题呈现作为乡村建设利益联盟建立之初的转译环节,需明确乡村建设中各行动者在实现自己目标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问题,通过核心行动者找出利益联盟各目标实现的强制通行点,成为各异质行动者共同的行为意愿,这也有助于协调好不同行动者的利益追求。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基于自身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乡村建设利益联盟的总体目标,即“相信乡村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农民精神需求,共创美丽乡村新局面”。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面临的障碍及各自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农民主要面临农业生产收入低、技术水平低、土地闲置或荒废、邻里关系不融洽、人情关系网维系时间短及生活质量差等问题;政府是乡村建设的决策者,代表大多数村民的公共利益,其主要面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乡村发展空心化、村落共同体瓦解、村民政治参与度低及乡村产业发展不协调等障碍;村民委员会作为乡村群众性自治组织面临村民自我认知差、政府政策普及度低等问题;自然景观则面临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等障碍。为了实现所有行动者各自的目标,需基于村民的利益需求确定实现总体目标的强制通行点。乡村建设的强制通行点是“收入提高、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所有障碍的消除和目标的实现必须通过强制通行点才可以输出结果,进而进行下一阶段的网络建构。强制通行点是各异质行动者结成稳固利益联盟的前提条件。
利益联盟中各异质行动者若要在乡村建设中持续发挥最大作用,则需保证各异质行动者的互动平衡与稳定关系。利益赋予是核心行动者用来稳固利益联盟关系的技术措施,能够促使各行动者在乡村建设利益联盟中扮演核心行动者赋予他们的新角色,实现异质行动者的互动平衡。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具有不同的利益取向,当行动者的利益取向发生分歧时会产生冲突,为避免利益冲突造成乡村网络构建的不稳定,利益赋予阶段也必须经过强制通行点,各行动者围绕强制通行点和自己的利益需求形成网络联盟。乡村建设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与目标如图2所示,通过政策制定、资源分配、权力下放和资金投入等方式界定乡村建设各行动者在利益联盟中的新角色,使他们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农民具有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及完善居住环境等利益诉求,是网络联盟的核心行动者,也是利益联盟的代言人;政府希望平衡乡村产业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网络联盟的领导者与决策者;村民委员会具有提高社区形象、促进乡村发展等诉求,是网络联盟的政策解读者与支持者;建筑师、规划师等专业人士具有提升村民的专业知识、实现社会价值等利益诉求,是网络联盟的梳理者;土地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希望实现土地集约化、现代化经营, 实现高产出,避免被废弃和闲置,是网络联盟的参与者;通过问题呈现阶段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重新规定行动者在乡村建设网络中的地位,使乡村建设中的所有行动者被征召成为乡村建设网络联盟的成员,并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图3)。
乡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各异质行动者对于网络联盟中各自新角色的满意度。征召和动员两个阶段能够调动行动者参与的积极性,使各异质行动者广泛地参与乡村建设。转译环节的征召与利益联系紧密,征召的前提是利益相关化,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决定行动者网络需要招募的对象不仅包括人类行动者,还包括非人类行动者,被征召的对象接受核心行动者赋予他们的任务和规定的利益,成为利益联盟的成员。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民基于自身物质、精神生活需求的提高促使基层政府重视美丽乡村建设,使基层政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政策支持。由此可知,基层政府被征召为利益联盟的成员,基层政府又征召村民委员会,村干部在政府号召下成为利益联盟的成员,向村民传达政府的各项政策、指标。企业等投资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逐渐加入乡村建设利益联盟中,人类行动者被征召后,土地、房屋和传统乡土文化等非人类行动者也逐渐被征召成为利益联盟的成员,用于耕种的土地被征召后可能成为乡村的建设用地,传统文化被征召后成为乡村的文化品牌等。动员阶段使建议者上升为网络的代言人,对利益联盟的成员行使权利,Callon认为只有完成动员这一阶段,乡村建设网络的建立才算完整。
乡村建设包含的异质行动者数量多、身份复杂,各自的利益诉求也不同。保证利益赋予的均衡性是利益联盟持续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利益联盟各主体关于利益分配的异议有利于促进乡村建设网络的持续更新,以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在乡村建设网络构建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异议有农民参与的主体地位、村庄的整体风貌协调、村庄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发展、用地布局、村庄景观整治、村庄发展的规模等问题。在异议环节,各行动者通过平等协商、互相沟通,解决乡村建设的异议,保证利益联盟关系的持久稳固。
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和异议作为转译的5个环节,在网络建构过程中的参与顺序是随机的,它们提供了乡村建设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各环节的高效协作是促进乡村建设网络建立的关键。在利用ANT理论具体分析时,转译过程要基于核心行动者明确利益联盟各行动者实现各自目标的强制通行点,使各行动者的利益相关化。在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被征召为联盟成员时,要保证其利益赋予的均衡性,从而使成员满意各自在利益联盟中扮演的新角色,使不同利益取向的联盟成员形成稳定关系。乡村建设的过程是行动者网络的构建过程,也是利益联盟集体行动的过程,其在传统内生式网络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网络系统。在网络构建的过程中,村庄的形象、规模、功能结构和物质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情况也发生着变化,之后政策的调整、行动者的进入或退出、利益联盟各成员利益的变化,都会造成网络结构的不断更新。ANT理论要求研究者要随时注意网络中各利益联盟的关系,及时梳理参与乡村建设各行动者的利益诉求,通过持续不断地转译,形成有序、稳定的乡村建设网络(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