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国匠规划学社已经形成了超过2000人的付费社群,成为2019年知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末可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
规划评估:公共服务设施
本次评估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均等公平共享导向,审视在“支撑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存在哪些突出短板,切实摸清现状,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坚持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不平衡问题;坚持公平共享,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采用纵向、横向、目标、标准四个标尺,与自身发展、先进城市、原有规划、国家标准与先进理念进行对比,识别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成绩与不足。其中,通过自身发展、原有规划与十三五及行业规划、国家标准与先进理念的对比,可找出公共服务设施的成绩,原有规划需符合当前发展新理念;通过先进城市、原有规划与十三五及行业规划、国家标准与先进理念的对比,可找出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深挖治理层面的根源,提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对策建议。
评估不按照常规的将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分类型分别进行评估,而是将所有公共服务设施归纳总结为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目标、空间分布三大部分进行综合评估,其中,发展目标部分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规模、设施建设、服务水平等内容,这样能从整体上统筹把握并发现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并能从整体上对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优化建议。
技术指南中,公共服务设施评估指标包括9个,其中含4个基本指标、5个推荐指标;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各层面编制深度不同,包括2个全域范围、7个城区范围指标。
在技术指南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更好体现协调与共享发展理念的评估指标体系。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理论研究,国土空间中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历程五点启示
梳理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历程,可以初步窥见城乡关系中乡村规划长期处于被动、从属甚至被忽视的地位,业界始终没有找到科学有效的乡村体系规划编制的理论和方法。在城镇属性显著增强、城乡关系倒挂发展的当今社会,需要汲取乡村体系规划编制的历史养分,总结历史经验和不足,尽早出台《县(市) 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导则(或办法)》,以更好地指导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以史为鉴,有以下五点启示。
(1) 认识上,要转变“城市规划思维”的套用办法,深刻认识乡村的主体性、特殊性和战略性;要转变“全能规划师”的自负心态,注重联合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及文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组成规划团队;要转变“万能规划蓝图”的认知模式,全面认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远性。
(2) 理论上,急需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基础理论研究,尽快弥补长期以来乡村体系规划的理论空白,特别是对乡村振兴的源动力、驱动力等规划编制核心问题,需要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地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建议乡村振兴和城镇振兴同步研究、交互思考;个别偏远地区可结合县城振兴统筹研究。
(3) 方法上,不采取简单粗糙的村镇排序布点手法,不走以空间优化为中心的老路,不套用狭隘理解统筹观的固化思维,不搞大拆大建的集中收缩政绩,不盲目推行设施的均衡配置,充分融合“目标问题双导向、‘多规合一’、清单量化”等多种方法,建构城乡空间规划体,搭建科学可行的工作机制,一揽子考虑乡村振兴问题。
(4) 内容上,摈弃“重物质轻精神、重外伤轻内伤”的传统老路,确立乡村本体地位,深究乡村衰退本因,革新乡村振兴规划的内容体系,重审城乡关系和区域关系,重构乡村空间、重振乡村产业、重组乡村功能、重塑乡村灵魂,制定清单表达的行动规划。
(5) 路径上,摈弃“运动式”“应急式”的规划老路,尊重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重心下沉、深入乡野,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实行“顶层设计领航、基层创新筑底、循序渐进推动”的路径,分批试点、分类指导、分步推进。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体系规划的演进特征与启示
关于公共空间的定义
目前规划业界和学界对公共开放空间尚无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西方宏观战略规划中常常涉及开放空间(Open Space)这一专有概念,伦敦规划咨询委员会以公众进入是否受到限制为依据,将Open Space分为Public Open Space和Urban Green Space,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的概念由此发展而来,其空间的“公共”与“开放”双重属性进一步明确,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英国伦敦1906年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 Space Act》同时对开放空间的用途和形式做出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开放空间应是主要作为公园、娱乐场等用于游憩的场所,不论围合,且不存在或仅存在不超过20%的用地被建筑物覆盖的空间。
2014年的《迈阿密准则》从空间形式和类型上界定了开放空间:“没有被永久建筑占用的向天空开放的任何陆域或水域,包括公园、绿地、广场、乡间、花园、儿童游乐场、步行道或景观区域等”。
国内针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随着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化兴起,各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公共开放空间建设,相关的研究才相应展开。在有关研究中,杨晓春对公共开放空间的定义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城市或城市群中、存在于建筑实体之间,属于公共价值领域的城市空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该定义较符合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特性,在多个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规划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借鉴深圳、杭州、宁波等城市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界定,将其定义为:“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其基本特征可以概况为开放性、公共性和休憩性。
(1)开放性——是指室外空间,不包括建筑室内空间或建筑灰空间。
(2)公共性——是指免费向所有市民开放,不包括小区内部的公共空间或经营性公园、体育场馆等。
(3)休憩性——是指人工开发的,为使用者提供一定服务设施、具备休憩功能的场所,不包括防护绿地或农林用地。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规划新知(11.1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9):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8):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7):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6):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