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St.66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市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Q3MDcxMQ==&mid=2651428856&idx=1&sn=0eb33c7e47104832b09ae30c61ddb02b&chksm=84bf7ca0b3c8f5b6da72c864569e7e212c6d73a711313a9ff506322e0079666f2746a9c67235&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嗯微问答
时间
2019-11-17 21:12:2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
市
Walking with Decency
原载于《住区》2014年04期
1 文津街
1920年代,在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里,富二代御姐虎妞靠着诡计去拿下草根帅哥猛男祥子的时候,二人就像今天的年轻人一样边逛街边唠嗑,不过逛的不是现在的商业步行街或者shopping mall,“他们边走边谈话,由北长街走到北头的三座门,再到景山前街和文津街。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现在的文津街街景
我在1997年专门去逛过文津街,不是走路,是打车——至少有一个原因是文津街最美的那一段似乎已经不太适合走路了。但是留着些迷人的痕迹,北海与中海的开阔葱郁和团城的雍容贵气仍未全被白色细栏杆遮完,权作追思昔日绝代风华的寄托。
现在的文津街街景
回想虎妞当年,在他们多舛命运的日常生活中,这一派美景就在眼前,可以慢悠悠地边走边看。皇族留下的河、楼、山、海(湖)、塔、桥、城、墙、馆和守护兽(雕塑?)就这么巴巴适适地搭建着普通人每天的街景。
可以百般诟病那个时代,却无法挑剔那道美景。
2 普遍的怪象
2010年代(至今),我几乎每天从重庆大学B区大门走到建筑馆,不到百米之遥的一段小弯坡路。人行道上全部停满了汽车,我只好走在路中央,心里很不敞亮,总觉得自己走得不合法,一旦有往来车子我就会避让,以山寨版缩骨功的姿势佝偻在车行道上行驶的汽车和人行道上停放的汽车之间,过往车(里的人)也觉得这样理所当然,从来没有让过我。
我觉得我的日子应该比祥子过得好吧?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哦,为什么在自己单位楼前的这段路却走得如此憋屈?
汽车无所顾忌地霸占人行道,连个起码的道歉和羞愧都没有,在它们所霸占的地方,人天授的行走变成了不体面的行为,这是我国当代城市的一个普遍怪象吧?它如此普遍,过于常见,以至于我们几乎对它熟视无睹。
3 欲望之网
路是欲望之途,所以反过来成了欲望的归宿。城市的更新与生长也是欲望的更新与生长,攀附着路——路和路就这么交织纠缠成了欲望之网。
当虎妞和祥子走在文津街的时候,人们中的大多数还没有条件念想汽车,他们念想的也就是祥子们拉着跑的人力车,人力车不会一直霸占着人行道,因为它离不开人,而且人力车不太能家养,家养的话就得月包人力车夫,又贵又麻烦;汽车可以家养,它不是人,没那么麻烦,被停放在人行道上也不会有内疚感,长得又结实强壮,只要不是遇到专业小偷也不怕丢。所以汽车更适合用来霸占人行道,被开车的欲望指使着。
开车的欲望被造车、卖车和虚荣、自由的欲望指使着,作为古老欲望之网的路一旦满足不了这些欲望就会被更新和再造,欲望之网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简单),组成它的每根欲望之线——路也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直、越来越长,宽得人腿难过、直得脚步僵硬、长得鞋子不堪。所以后来即使只是为了实用,车也成了必需品,对它的需要反过来成了基本欲望。
所以每日里人们不再是一直走路,而是走路-上车-坐车/站车-下车-走路,如此循环……
4 欲壑难填
不过近十年来(或许更久),依托着大地的路网总也满足不了依托着工厂的汽车,路网扩张的速度总也赶不上汽车出厂的速度,修路花钱的速度总也赶不上卖车数钱的速度……所以路网填不下汽车之欲,欲望之网反过来遏制与折磨着欲望。那些在拥堵的道路上抱怨、愤恨、谩骂与诅咒的声响构成了每日不绝于耳的路网之音。开车的人们觉得奇怪:“既然让我们开车,干嘛还要让道路拥堵呢?政府是干什么吃的?”其实政府再能干,也吃不下这一口。大家都被拉进来了,有钱的没钱的有权的没权的有品的没品的赞成的反对的管事的做事的看事的都被拉进来了,大家(被)齐心协力地走在一条不归路上。
路堵了就通,路窄了就拓,路乱了就撕开(做成无交织点的立交体系),路绕了就扯直,路密了就减少——这直爽痛快的思维逻辑正是路网拥堵的技术性起因。所以越堵越通,越通越堵,这和中医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古训南辕北辙了,异化为了“痛则不通,通则更痛”。这一份悖论的后面是:谁在痛?为谁通?
其实早在汽车们跑得欢天喜地的时候,行走这种行为就已经很痛很不通了;现在的情况是,不但走路很痛很不通,开车也很痛很不通,大家一起玩完儿。
5 打包
所以要把乘车的人们与行车的路线一起打包,于是发展公交;所以要把乘车的人们与行车的路线与车子一起打包,所以发展轨道交通——用一定的不自由才能换来更多的自由,这也反过来印证了:越是自由,就越不自由。
走路呢?走路能被打包吗?
其实走路早已经被打包了,包在被层层车行道圈住的核心商业步行街区里(必须得是商业),还包在巨大的shopping mall里,也包在人车分流的大型门禁式居住小区和里面的各个家里,让步行者从浪荡子(flaneur)演化为宅男宅女(Otaku),从步行之网逃进比特之网。
路原本就是对行走的打包——把腿脚和路包在一起,那个在旷野里乱走的人被包进了道路,从此规规矩矩地走在城镇里。
这已经够了。
与专门化的步行街区、shopping mall、门禁式居住小区和宅子相比,城市不应该更像旷野吗?
行走其间,俯首辗转于城市街道上的种种细节如同在旷野里辗转俯首于花草的美艳和芬芳——这是一种旷野般的自由。
6 留下体面
为了追求便捷或舒适而忘记了(起码的)体面,这是人类进步中的通病。对城市旧道路的截弯取直或者拓宽或者干脆歼灭为了获得合法性而使用了“改善路况”或者“改善交通”或者“减少交通干扰”等说辞,这套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掩盖了背后的一个基本问题:为谁改善路况?为谁改善交通?为谁减少干扰?为步行者?还是为汽车?
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几乎所有的城市都选择了实际上的车行优先并不断“血腥屠杀”利于步行的各种道路,只有极少数的城镇赶走了汽车,如丽江的大研古镇和厦门的鼓浪屿,不管是否依托了旅游这座靠山。
后面的事实是:在大研古镇里走路的人越来越多,在鼓浪屿里走路的人也越来越多,那些窄窄弯弯的小路与人双腿之间天生的相互融洽至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不管起先是为了留下古镇里的房子还是街巷,结果是都留下来了。这是不断更新与生长着的城市里稳定和矜持的两个(小)例子。人们体面的行走也被留下来了。
在鼓浪屿的深处有些掩门闭户的旧式豪宅,现在里面还住着一些讳莫如深的权贵,这拨平日里随时都有豪车恭候的大佬为什么不肯因为车行交通被禁止而放弃这里呢?答案可能复杂难猜,但是结果却是清楚的:不是任何时候,人都离不了汽车,不论他多么有权/有钱。
7 为了行走保护老城
为了保护步行而保护老城——这个理由被遗忘很久了(或许从来没被想起过?)。延续传统呀、传承文化呀、把根留住啊、保持民族特色啊、地域情感啊、场所精神啊、归属感啊、城市记忆啊、诗意的乡愁啊,等等此类,一大堆高贵典雅、深不见底、浩瀚广阔的理由被找来从各个角度说道,却忘了老城的路网与行走之间的亲密关系,身体与空间的基本的日常关系。
嗯工作室与黄瓴教授工作室合作的山城步道微更新设计研究
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古时候的营造者们对老城(人家那时候可是新城)的建立是为了满足步行,但是老城的路网间距、道路宽度、沿路界面密度与贴线率等对于步行舒适性的满足却是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撑的。在没有机动车且车马交通又很不普及的时代,“便于行走”乃是城市天经地义的品格。
不过这一切已是昨日黄花。
8 城大难走?
似乎对于今天的城市不便于行走,有一个不可辩驳的理由:现代城市总体尺度巨大,没有谁会走完这样的城市,就像是没有必要修建一条10公里长的步行街,因为没有谁会从头走到尾。大研古镇和鼓浪屿都很小,如果面积扩大到份上,照样没法子。
这个看似合理的缘由其实相当之伪,按照该思维逻辑,现代城市也没有必要修建覆盖几十上百平方公里、连绵不断的车行网啊,因为没有哪辆车会把每条路都跑完——“覆盖”的意义不是为了一个单体,而是为了整体。就像是一条10公里长的步行街的存在意义不是为了让人从头走到尾,而是为了让沿路附近的人们能就近获得进入这条街的机会。大研古镇和鼓浪屿是小,但城市之“大”不正是由许多个“小”组成的吗?人就是那么小。
一个覆盖城市的、利于行走的街道网络是为了让城里无论居住还是工作在某处的人们,也无论他们的高低贵贱与美丑雅俗,都能够方便与体面地行走。
9 覆盖全城的步行网
不只是在核心商圈或者shopping mall、也不只是在门禁小区或者家里,而是几乎城市里的任何一处,人们都应该能就近走入舒适体面的步行网络。
这样的步行网络可以独立于也可以伴随着车行道,但它不是后者的附庸(虽然它纤细苗条得多且被车行道劈成两缕)。它连接着住宅楼、社区公共设施(如诊所、银行、学校)和各个街边小商店、街头绿地、公园、广场、办公楼、工厂作坊……为行走的串联提供最大的帮助,它独立的时候是漫步道、健身道或者老街小巷;它与车行道合并时是商业(大)街、林荫(大)道或者多功能道路。它可以是毛细血管,也可以是大脉主道。对它的需要不是“可以有”,而是“必须有”。
嗯工作室与黄瓴教授工作室合作的山城步道微更新设计研究
10 痴人说梦?
或者只是选择困难综合症?
必须有?这是痴人说梦吧?在汽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今天,怎么能恢复宜于行走的、高密度的路网呢?
痴人说梦?或者这只是一个(类似于处女座的)选择困难综合症吧?
不妨就此提几个问题:
为什么汽车还得继续是主要交通工具?
为什么所有的道路都得考虑要利于汽车的通行?
当汽车与步行不可兼得时,为何总是选择汽车而不是步行?交通的顺畅比人的生活体面更加重要吗?
为什么社区建设不能是基于步行的?社区中心、TOD中心与城市公共空间等不能以行走的尺度进行组织?
为什么城市路网不能是一张快捷通达的车行网和一张绵密舒适的步行网的合体?为什么痴人不能说梦?为什么梦一定不能成真?
11 城市母网
城市路网是具有多重属性的复杂网络,可以认为是由几个网络叠合而成,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母网。在当下,(中国)大多数现代城市的母网是车行网而非步行网。
这是不是搞反了哦?城市母网应该是步行网吧?
母网之为母网,不是比谁粗比谁大比谁快比谁直,而应该是比谁更体贴更有爱更舒适更方便(于身体/人而非机器/汽车)。何况了,目前时代的主题是低碳、生态、环保、可持续、公平和健康。车行网与步行
网,谁更该被选为适应时代潮流的母网呢?
12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市
让人体面地行走,这是城市(政府)的本分。体面的基础不只是财富,更是文明——没有讲求公平公正的文明作为根基,财富的积累可以让人活得嚣张跋扈,却不会让人活得体面,体面不是依靠霸凌、压榨、欺辱和无礼这些看似强大实则软弱的架势获得的,它来源于彼此尊重与包容的人类共识,这是真正的强大。
城市依然是欲望之城,路网依然是欲望之网,只是它们的欲望是什么?霸道?还是人道?蛮横?还是体面?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市,是能让人活得有尊严的城市。
13 让城市体面地更新与生长
让人体面行走的城市,也是能够体面地更新与生长的城市。
嗯工作室与黄瓴教授工作室合作的山城步道微更新设计研究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技术和经济运转带来的持续、快速的城市变更已经很难避免,建筑的拆除、改造和新建总是会同时发生,那么,一张维护体面的更新与生长之网就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快速变化还是慢速变化(更可取的或许是快慢组合的变化),这张网都能对应着调整——前提是保护人们行走的体面。
要想让城市里的人们记得住乡愁,且先将乡愁留下,在步履从容的行走中。
14 跋
以上是写于2014年的旧文,5年之后的今天,重庆大学B区大门通往建筑馆的小弯坡路上已经看不见霸占人行道的汽车了,虽然人行道还是偏窄且太高(腿脚不灵便的人跨过这个高度会比较难受),但步行总是舒服多了。仍会听到经常且喜欢开车的人们在抱怨停车没有以前那么方便和愉快了,不过这几年来,我知道好些同事都不再只是开车来上班,而是代以轨交或二者结合。
5年中,无论学界还是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关心步行/慢行,城市里也多了很多慢行道;同时呢,机动化交通干道、高架路和轨道也处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愿意将这种情景理解为“博弈式发展”——推动慢行友好城市的人们不让着推动机动化发展的人们,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为了城市的健康未来而斗争,虽然在目前,前者的力量仍是明显处于劣势的。
美好城市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吵出来的、争出来的。在争、吵中,不同立场的人们/利益集团也在斗争和坚持之外学会了包容和妥协,也懂得了共赢之道。这样的城市,是能激发个体生命力的城市,而不是人们乖乖被圈养而生命力逐渐衰竭的城市。
编辑:李天依
留言即可提问
摁上3秒,城门开启
“”新浪微博
http://weibo.com/nofficeq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