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上海城记|现代变奏,重返二十年前的精神乐园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517&idx=1&sn=e4b0f7d4eadb22a4edbd2d6ece4a26f2&chksm=88851befbff292f986e46d2a9075749c59503aee02899f2bbb5c946d31e991669e5efe63698d&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1-17 22:38:32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现代变奏”(www.rockself.com)最早的那批用户,后来大多数都组了乐队,有的现在成了电影导演,有的在写小说——喜欢“大香蕉”专辑的朋友们莫要急着笑,我们要说的并不是“地下丝绒”在中国的山寨传奇,但是,在这个“上海制造”的故事里,的确存在着某种模仿与翻录。
帅气的吉他手正是现代变奏的创始人章志强。
孙孟晋(左三)在电台推广摇滚乐,此外还参加过吴峻(左一)组建的戈多乐队。
创立“现代变奏”的那个人叫“章志强”,但是我们更愿意称呼他“兔子”,因为他给自己取了一个“bunnyman”的网名。这个网名来自英国乐队Echo & the Bunnyman,正如“现代变奏”的抬头是从孙孟晋主持的同名电台节目里搬过来的。这种行为很难一概而论,有时叫抄袭,有时叫致敬,章志强的情况显然属于后者。他干这件事情的动机还挺邪典的。那是二十年前的某一天,他从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有人在网上替南斯拉夫复国,更确切地说,办了一个网站,一个信仰南斯拉夫的精神乐园。他受此启发,想要办一个网上的“现代变奏”——在这之前,他心爱的摇滚乐节目《现代变奏》已经被广播台叫停了。
“东广101.7兆赫,晚上11点直播,我自己主持的。”据孙孟晋(诗人、文化评论家)回忆,他在电台里推广摇滚乐始于1993年的夏天。“有人把我介绍给陆明(电台的资深监制),我接手的第一档节目叫《HI-Fi金碟》。”提起孙孟晋,有点年岁的上海乐迷都不会忘了他的孙氏风格——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节目里念好多诗;喜欢预告上海的摇滚演出;放过灰野敬二的长篇迷幻噪音,也用行为艺术的方式现场唱了一段《心太软》。当然,节目的主角还是摇滚乐,所以档期都不够理想,存活的时间都不够长,就像一家另类审美的唱片店,原本开在二楼,为了活下去,越搬越高,每一次搬家,出于某种原因总要换一个名字——《HI-Fi金碟》、《节奏王国》、《现代变奏》、《布鲁斯文化》,最后是《蓝调之夜》。
2002年夏天,《蓝调之夜》停播,算是为孙孟晋的电台生涯画了句点。俞冰夏(作家、翻译家)记得,《蓝调之夜》播出最后一期的时候恰逢她高考,听到节目要没了,她还哭了。她从《现代变奏》开始追孙孟晋的节目,靠着听节目入了摇滚乐的门,在一个资讯闭塞、唱片匮乏的特定年代,有一个人通过电波分享他的收藏和审美,俨然成了她的偶像,然后在网上的“现代变奏”,她与偶像相见了。
“现代变奏”作为网站的名字是这样来的,域名相对复杂一些。最初想叫rock,但是跟rock有关的域名差不多都被申请掉了,章志强心想,干脆摇滚你自己,就生造了rockself这个词。1999年12月,“现代变奏”上线。章志强能够给出这个时间点,依据的并非记忆。他最近找到了2002年的一封求职信,一条更可靠、更清晰的时间线收录在他的简历中。
最初的“现代变奏”,只是一个静态页面,挂了一些从杂志上扒下来的摇滚乐文章。章志强当时在“梦想家中文网”工作,单位配备了专业的打字员,他经常拿了一叠《音像世界》杂志,给人家布置课外作业。有了网站,还想做社区。他之前在“高地音乐网”玩,对“高地”的BBS很是羡慕。他先是仿照“高地”的样式,在国外服务器申请了一个差不多风格的BBS,可是网速太慢。碰巧那时候各大门户网站提供免费的BBS空间,他就去乐趣网申请了一个。那是2000年3月,域名使用的是免费空间。
2000年,现代变奏还没有论坛化,只有一个“上海地下音乐聊天室”。
丁大闻是“变奏”BBS的第一批用户。“当时还没有社区,就是一个聊天室,叫‘上海地下音乐聊天室’,”据他回忆,“会去聊天室的基本上都是圈内人。”聊天室是不分区的,所有帖子堆在一个页面上。丁大闻那时经常和B6玩在一起,创作电子音乐。“我住南方商城附近,他住莲花路,我去他家骑个自行车就行了。他家当时是一套房子一隔为二,门推开,左边属于他的父母,右边属于B6。他父母基本上不到B6这边来,我去呢,有时会在B6这边住一晚,在他做音乐的那个房间。”
他们的电音组合叫Dustbox,在本世纪初是国内的电子音乐节、各种艺术展馆开幕表演的常客,上过英国的音乐杂志Wire。比起丁大闻的本名,我们更熟悉CY这个艺名。“CY其实是我进聊天室给自己取的昵称,当时我知道苍蝇乐队要来上海演出了,我脑子里有‘苍蝇’这两个字,就用拼音的首字母作为昵称。”
在CY的印象里,当时聊天室主要是聊演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多结交一些同道中人,了解一点演出信息,然后线下交流,毕竟那是拨号上网的时代,要节约网费。林剑(乐评人)在聊天室是很活跃的,他的昵称是“拖鞋”。CY和“拖鞋”这对网友,第一次在现实世界见面是在2000年8月3日的衡山路,Westside酒吧当晚有日本Ruins乐队的专场。
离开音乐圈后,CY创办了新茶网,如今是一个烟斗慢抽的大玩家。
“是颜峻办的,”林剑回忆,“记得在上海地下音乐聊天室,几天前大家就在嚷嚷小日本演出大家别去看啊,可最后不是一个都没少嘛。”章志强去了,还有他的朋友全宏杰,帮忙拍了不少现场照片。有一张照片,水晶蝶乐队的那几位成员站得离舞台特别近,目光对着Ruins的鼓手吉田达也。“和Ruins吃饭很有意思,”林剑说,“吉田达也、佐佐木说日语,上海方面的组织者孙孟晋一个劲儿地讲上海话,以至于佐佐木以为自己听了半天日语,而一句都没听懂。”
同样玩“变奏”的姜亦朋也在演出现场。她当时还在电台主持《流行音乐一小时》,经常推送欧美的另类摇滚乐。这档节目是她参加“大江杯业余音乐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奖品。1999年的夏天,东方广播电台办了这个比赛。“我参加是因为作家走走,她是我的复旦师妹,当时也是我的文友,”姜亦朋说,“走走的声音很好听,录了一盘磁带,打算参赛,我说那我也要参加。录了什么记不得了,寄过去之后就收到复赛通知。复赛就是出题目,即兴主持,进了一个录音棚,透明玻璃
,对面是评委,阿彦、陆明(后来我的监制)。
隔着玻璃看我,我当时讲了几句,就看到外面低着头不要听的手势,我心想完蛋了,没想到得了流行类的一等奖。
”
2000年,Ruins乐队在衡山路演出,在吉他手佐佐木的左边,能看到水晶蝶乐队、戈多乐队的成员。
奖品是一套音响,还有主持《流行音乐一小时》。她当时大学刚毕业,没急着找工作。“我和复旦的文艺朋友说,我要去电台做节目了,他们都很兴奋,帮了我很多,带我去买碟啊。比如林剑,他是上海理工的,不知道为什么老混在复旦的圈子里,一直是我节目的主要撰稿人;谢立治,‘布拉格之春’乐队的吉他手,借给我很多唱片;小我两届的伍叁伍伍,后来创建了坏蛋调频,现在是《摩登天空》杂志的主编。他们当时搞了一个剧社,我老和他们混在一起。”姜亦朋说的他们,无一不是“变奏”的早期骨干。
姜亦朋还记得,有一期节目的主题是Goodbye 20th Century,谢立治给了她一张Sonic Youth的同名唱片。那时她的节目已经从录播改成直播了,她放了唱片里Steve Reich的那首Pendulum Music。后来,楼下监管部门的领导冲进直播间,质问她:“你在放什么东西,赶紧停下来,你再这样,我要让你的节目停播。”她就把音乐的声音拉低,对着麦克风说:“对不起哦,刚才大家听到的不是噪音,而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简约派音乐家的作品。”她这样解释,但是唱片还是没能保住。
节目刚播完,她打电话给谢立治:“唱片被没收了,他们要去检查一下,到底是噪音还是真的唱片。”后面的事情更好玩,谢立治把整个事件写在“现代变奏”的聊天室里,引发了一场哲学与音乐的讨论。“讨论得非常学术、真诚,我就在一旁围观,”姜亦朋说,“她非常怀念最初的‘现代变奏’,那时候网络论坛兴起,都是特别真诚的讨论。”有点像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大串联,等于上海当时的独立文化圈都在那个聊天室里泡着,看演出,淘碟,讨论,构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那时候,电台里仅有的几档摇滚乐节目与“现代变奏”保持着某种互动。B6忘了他是怎么走进“现代变奏”的。但是他记得当时有两个渠道:“一个是摇滚乐的现场演出,有宣传,还有就是孙孟晋的电台节目,也经常提,所以我想不起来到底哪个在前了。”反正这个BBS在当时的圈内已经很有名气了。
吴峻(戈多乐队的吉他手)2000年1月在嵩山路的弄堂工厂里开辟了一个排练室。当时“现代变奏”刚刚上线,网友聚会经常就约在“戈多”的排练室,一是可以看到乐队排练,二是因为嵩山路毗邻人民广场,交通便利。经常有“现代变奏”的用户突然闯进排练房,自称“戈多”的粉丝,问能不能看排练。
“这还不是最好笑的,”吴峻说,“最好笑的是什么?我当时住在排练室里,经常是我出去了,因为排练室经常有朋友来排练,等我回来,整整一房间的人啊,我一个都不认识,都是‘变奏’的朋友带朋友。”但那段岁月也是他最快乐的日子,人多的好处是吃饭比较便宜,他记得当时盖浇饭五块钱一份,人多大家各买一份,你点鱼香肉丝,他点蚝油牛肉,饭菜分开,就是一桌菜,所谓的吃“摇滚饭”。
2000年11月,“现代变奏”升级为比较成熟的论坛,日后成为影评人的九只苍蝇撞墙也是“变奏”的一员。
升级之后的网站页面。
2000年11月,“现代变奏”完成了蜕变,简陋的聊天室升级为比较成熟的论坛,有着天蓝色的界面,分为若干版块,每个版块都配置了一到两名版主。章志强为了租用互动力量的社区论坛,还在聊天室发起过募捐。姜亦朋捐了六百元。但是原有的感觉丢了,分区之后,有的版块比较萧条,譬如“个人哲学”,有的版块特别热闹,譬如“海报区”(二手交易)。那种真诚、学术的气氛被某种淘碟文化带动的物欲、仇富心理所取代。大量涌入的新用户,主要是把“现代变奏”当作线上的大自鸣钟来使用,或者说,那是一个淘碟、炫富的平台。以“碟碟不休”版块为例,章志强说,最初的想法是预告新碟、发表碟评,后来被大家玩脱了轨,变成碟友晒货的角斗场。
北京人健崔(Common FM主理人)能够理解姜亦朋的失落。“我觉得‘现代变奏’的用户里,音乐人、艺术家,或者说文创行业的人所占的比例很高,确实比其他论坛更精英化。”但他同样享受跳蚤市场的乐趣。他从本世纪初就是国内各种音乐论坛的大玩家。2001年,他从“西祠胡同”那里了解到“现代变奏”,感觉就像一个虫洞,跳了进去,感受到一股截然不同的地域之风。“国内当时的音乐论坛,其实很多用户都是串联的,大家在不同的集散地都会发言和聊天,反而没有特别重要的区别,比如‘西祠胡同’、‘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豁达乱拜’、‘北大新青年论坛’、‘万国马桶’等等。反倒是‘现代变奏’的本地淘碟信息,有很鲜明的地域性。”
刚刚上”变奏“时候的王硕和健崔。高远 摄
20年后头发都没了的健崔。
因为“现代变奏”,健崔第一次知道了大自鸣钟,也是后来他第一次来上海就去打卡的地方。他在“变奏”认识的几个人,后来是他来上海约见的第一代网友。那时候他还在上高中,2002年第一次来上海住在米亚嘟嘟(林笛,冷酷仙境乐队的主唱)的家里,然后去莘庄见了B6,去上海书城旁边的星巴克见了孙孟晋,孙孟晋还请他喝了一杯拿铁。“感觉大家和在‘变奏’里的样子都差不多。”健崔回忆。
2002年,谢立治出国之前来北京,伍叁伍伍带着出去玩。这两位都是布拉格乐队的成员、现代变奏的早期用户。
墨墨(乐评人)赞同健崔对于“现代变奏”的地域性提炼。“同类的论坛当时都是以音乐风格来聚合的,地域性不强,‘西祠胡同’有一定的南京味道,有南京粗口,但是不像‘现代变奏’上海化得那么明显。”他认为晒碟其实包含了挑衅,这种行为从后现代的意义上是更高层次的学术,而“现代变奏”的魅力,不仅是大自鸣钟的线上版,还映射着几乎是上海人吵架所独有的趣味,就像滑稽戏里演的:“好极了,你搞我,我们等着瞧。”所以“现代变奏”最红的时候,天天都在吵架,乌泱乌泱的键盘侠,这群人在大自鸣钟见了面是可以公平共处的,但是一到了“现代变奏”,马上机关枪就架起来了。
健崔不介意看到大家吵架。“‘变奏’的最大特点一定是吵架啊,”他笑着回应,“操俊军是不是老吵架?熊小默是不是老吵架?多好玩啊。”他记得当时大家吵架都很有文学修养。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熊小默在大自鸣钟买了几张碟片(这说法北京没有的,北京叫买盘,上海叫买碟片)。然后他发了一个帖子,明着是说自己买到了八张打口盘,实际上,用日语的谐音骂了要价黑的老板。他发帖的标题是‘八个压路’。压路是打口盘中的一种,用压路机碾碎的销毁盘。”
熊小默说还是不露脸了,但是晒碟他是喜欢的。
变奏时代的行为艺术,左图为十七年前的熊小默。
“我发那个帖子没打算骂谁。”熊小默说。他现在是微博网红,视频创作者,经常在国外淘碟,晒碟已经达到了奥林匹克的水平。“就是觉得好玩。”他同意晒碟是一种精心策划的炫耀行为,人无我有嘛,但是不同于球鞋论坛、数码论坛的晒,晒碟当时主要是晒运气,因为在打口碟的领域,尖货主要来自运气而不是钱。吵架是克制的,相比其他同类的论坛可以说是观赏性和知识性俱佳,影响了他的成长和社会人格。
从2002年起,“现代变奏”俨然成了中国摇滚乐迷的唱片集散中心。“后来火起来我觉得有一部分原因和打口有关,就是全国的碟友在上面交易、展示、交流。”章志强说。他记得到“现代变奏”停运的时候,其他版块已经冷清到一天都发不出一个帖子,但是换碟卖碟的“海报区”依旧活跃。
当时的“现代变奏”,灌水、恶搞的风气很盛。陆晨(社区ID:LOL ahead)发过一个著名的帖子,标题为“鉴于梅二是个混蛋,我决定退出顶楼的马戏团乐队”。楼主在正文里写道:
“我是顶楼的马戏团乐队成员陆晨。我在马戏团和梅二接触得越久,越无法忍受他许多卑鄙的行径。他的许多所做所为实在让人感到遗憾。我非常热爱马戏团乐队,衷心希望它能够越来越棒。”
梅二(社区ID:另一种光亮)马上就跟帖了:
“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会这么想。我和你之间的过节为什么要捅到这里来。其实我也不想做下去了。和你这样的人做乐队是一种耻辱。我梅二是什么样的的人很多人都清楚。不是你说我是混蛋就是混蛋的。”
原来这是陆晨和梅二在搞行为艺术。很多网友即便看穿了,也会积极配合。大家都在演,都在玩,玩得忘乎所以。同时“变奏”还兴起了各种拉帮结派的伪宗教运动,譬如嘲笑以“三黄鸡乐队”为首的杨浦区摇滚势力,称他们为“东区摇滚”。还有从“电音版块”揭竿而起的“素描小组”、“李坚教”(B6的杰作),似乎是前豆瓣的萌芽,碎片化、小组化的苗头。而起哄、造势的大多都是“变奏”的学生用户。
“很容易玩上瘾的,”俞冰夏回忆,“进大学之后更夸张,天天在学校的电脑房里上‘变奏’,光是买网卡就花掉了很多钱,然后是打口CD上的开销。”大自鸣钟、市工人文化宫的“面交”俞冰夏都去过。她觉得“变奏”给她的影响莫过于认识了很多朋友。她的第一份兼职工作还是“变奏”网友介绍的。健崔有同感。他因为认识了“变奏”的朋友以及上海的乐队,当时一边上高中,一边筹办了冷酷仙境乐队和戈多乐队的北京巡演。联络场地,接送,卖CD,他让他爸爸开车带着上海的朋友满城跑。
“现代变奏”的鼎盛期,社区页面显示的在线人数总是维持在一万多的数值。“那其实是一个BUG,”章志强说,“系统只加进来的人,没减出去的人,其实每天的在线人数没那么多。”“现代变奏”存在了十年,从1999年12月上线,2009年2月9日停运,其实注册用户总共只有一万七千多人,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些马甲,灌水吵架用的。分析用户的构成,章志强说:“买碟卖碟的,喜欢实体唱片的摇滚乐迷居多,然后是玩乐队的,搞当代艺术的,资深影迷,文学青年,广告公司的设计师,夜店的从业者。简单地说,就是都市亚文化。”
没有投资人之类的好事找到章志强,“现代变奏”不是大而全的网站,这样垂直整合的无法引起金主的兴趣;有许多宣传的案子找到章志强,演出啊,专辑发布啊,酒吧开张啊,请他帮帮忙打点广告。“全部都是义务劳动,”章志强说,“‘现代变奏’开了那么多年,只有一笔广告收入,是李丝丝促成的,她当时在4Live工作,酒吧签了一个每年一千块钱的广告协议。”总而言之,“现代变奏”的影响始终没能出圈。
嵩山路排练室在拆掉前的留影。
大概是2005年,“变奏”的社区开始走下坡路,用户的积极性似乎突然熄火了。“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豆瓣,豆瓣2005年起来之后,大家都去豆瓣开了各种小组。”章志强回忆,“说明我的这个网站还是没能满足他们。”2007年,连他自己都去豆瓣玩了,在那里建了一个“现代变奏”的小组。还有就是生存环境的改变。陈意心(独立导演,音乐人)觉得,“现代变奏”最火的那几年(2001-2004),上海的房价还没怎么涨。“我的月收入差不多能在莘庄买一个平方,所以‘现代变奏’有一种吹吹牛的乌托邦氛围,大家都很开心。房价飞涨之后,一切都变了。”
用户的毕业潮、出国潮、成家立业也在激化这种改变。但这都不是“现代变奏”停运的主因。
“‘现代变奏’有一个硬伤就是没有程序员。”章志强说。他因为不是做技术出身的,也聘请不起专业人士,网站碰上故障了经常是找朋友客串。就这样一路蒙混到了2009年。这个网站居然做了快十年了,他还蛮感叹的,但是已经没什么人用了。撤退的事情早在一年前开始执行。2008年,网站退了独立的服务器,又回到了互动力量的租用版,每年要交一两千块的租金。“我自己就在琢磨,还要不要花这个钱,好像没什么必要了,不是舍不得钱,就是觉得没劲了,既然大家都在豆瓣玩。”
现代变奏2007年时的网站界面。
2009年停运前的用户通知。
然后又是十年。在过去的那段日子里,章志强安心地当他的上班族,带带孩子,偶尔摸摸吉他,想想“惊弓之鸟”乐队是否重组;豆瓣、开心网、微博、微信,国内的社交平台不停地上演兴衰更替的大戏,信息茧房的特征愈加显著。
谁能想到呢?在章志强重组“惊弓之鸟”之前,“现代变奏”已经低调重启了,以一种战战兢兢、瞻前顾后的方式。我们最近试用了新版的“变奏”,与许多熟悉的ID以及帖子重逢,正如回到学生时代住过的宿舍,看到与自己相关的黑白历史,既欢喜,又汗颜。“目前只是恢复了数据。”章志强说。他预计全新的“现代变奏”会在明年春天正式上线,但是重启之后要往哪个方向走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他相信,届时会有一大批老人来怀旧、新人来猎奇,但是,这股力量有多大?能持续多久?他没有信心。
重访“现代变奏”,这更像是章志强策划的一个文献展,一次行为艺术。但对于旧友新知而言,在这个全新开放的精神废墟里,我们可以找到青春、幼稚、激情、闹剧,更重要的是,回答一些有关摇滚乐在上海如何传播的学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