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国匠规划学社已经形成了超过2000人的付费社群,成为2019年知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末可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
承载力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应用建议
未来在区域开放性、资源环境要素流动性、生态系统临近干扰性、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改造性、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等因素的影响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日趋复杂。需要适应建立和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要求,摈弃重指标计算、轻机制研究的做法,注重研究承载力的内在机制、深刻理解指标体系对承载力的表征作用,创新和发展承载力评价技术体系,提升评价结果科学性与实用性,满足新时期国土空间治理的需求。
构建承载力评价技术体系
1、明确承载力评价的应用导向
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的业务化需要,一方面,继续开展土地、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灾害等单要素评价,了解资源环境的承载状态与潜力。为总量控制目标指标的确定、分解提供科学依据,并以总量控制倒逼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直接指导节地、节水、节能、节矿以及环境污染排放等标准与准入门槛的制定和调整。通过比较识别区域发展的短板要素,以“底线思维”体现区域发展劣势与制约因素,为国土空间分类保护确定数量底线、排污上限和空间红线,进而为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加强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综合判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宜地区、适宜开发类型、适宜开发程度等,以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为基础,明确地域功能、划定功能分区,并确定各功能分区的空间准入类型与准入标准,实现承载力应用由单纯评价向与目标规划、空间分析、决策支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建立多尺度多单元的评价体系
中国将推动建立分级分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宏观尺度的国家级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重点明确人口规模、城乡建设规模等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在总量规模上的匹配关系,为制定约束性管控总量目标服务。中观尺度的市县空间规划重点明确区域内不同地域的主要功能,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明确开发保护格局,实施空间用途管制。微观尺度的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详细规划,重点是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及开发强度,了解每宗土地的开发建设适宜性,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行为。
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对承载力评价的要求有所不同。同一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因承载力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单元也会有所差别。以宏观尺度国土空间规划的承载力评价为例。面向土地食物生产的土地承载力评价,应当将整个区域假定为封闭系统,以全域为评价单元;面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应当以区县为评价单元;面向具体开发建设活动的农业开发适宜性、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需要以一定尺度的格网(栅格)为基本单元,衡量土地支撑农业开发、城乡建设的现状及潜力。
为此,需要按照空间规划层次性、系统性的要求,建立由“宏观—中观—微观”空间尺度和评价单元构成的承载力评价框架体系(图3)。
图3 承载力评价框架体系
不同类型的承载力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范式,并差别化地应用于指标约束传递、地域功能传导和空间用途管制,满足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空间治理任务的需求。但受制于理论方法、技术手段、数据可得性的影响,承载力评价结果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区域的真实状况,加之国土空间规划是多方面综合决策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机械地根据承载力评价结果编制空间规划,应视情况将其作为约束性、参考性或强制性应用(表2)。
表2 承载力和适宜性评价方法及应用
微信公众号内回复【承载力】,下载《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承载力反思:概念、理论与实践》PDF,来自《自然资源学报》:
http://www.jnr.ac.cn/article/2019/1000-3037-34-10-2073.html
基础评价技术方法在青岛的应用
a.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指标确定综合考虑到尊重自然规律、把握整体、突出重点等原则,最终确定海陆土地可利用度、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丰度、生态敏感度、环境纳污能力、建设用海空间承载力、海洋生物资源承载力、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无居民海岛承载力9项指标24项因子,对全域陆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见图1、表2)。
图1 陆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2 青岛市陆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表
b.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坚持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将保护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选取后备适宜用地潜力、人均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灾害风险度、环境胁迫度、人口集聚水平、城镇建成区发展状态指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交通优势度评价、能源保障度、建设用海空间适宜性评价、海洋生物资源利用适宜性评价、海洋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价12项指标40项因子,对国土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见图2、表3)。
图2 陆海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图
表3 青岛市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表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土空间中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评估方法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智慧规划应关注的内容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
(1)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4)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摘录:关注城市空间的转型方式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空间也将产生相应的变革(图5)。传统的城市空间正在转型,居住空间更加多元化、共享化,办公空间更加生活化、共享化,商业空间更加体验化、连锁化、场景化、自助化和娱乐化,公共空间更加小型化、私密化、自然化、互动化。相对应的,新的城市空间形式逐渐形成,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外卖等行业的出现,城市功能组织逐渐碎片化、分布化和混合化,无人驾驶的发展也将带来交通空间的重新组织。这些新的变化趋势已经初步显现,规划设计人员只有关注城市空间的转型,才能做出符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规划设计方案。
图5 | 城市空间的转型趋势
Fig.5 | Trend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pace
研究城市空间转型的三大内容
对城市空间的转型研究主要关注三大内容:城市边界及形态、土地利用与功能、城市空间要素。
宏观层面,关注新兴技术对城市边界、城市群发展、城市中心体系结构等产生的影响,城市间更加聚集还是更加分布、城市多中心如何发展和组织、城市空间形态是否随之改变等问题都值得探讨。
中观层面,城市功能不断细分,城市功能组织更加混合,传统的相似业态聚集效应发生改变,综合式、混合式、集中式的业态组织形式逐渐形成。城市土地利用调整策略、城市功能的细分类别、城市功能的组合方式等研究将拓展规划设计的思路和视角。
微观层面,城市空间要素如建筑、公共空间、道路设施等地表场所要素及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将因为需求的转变而更加智能化,结合新兴技术的空间要素组织和各类设施布置也是规划设计者应当关注的内容。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规划新知(11.17):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6):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1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9):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8):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7):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6):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20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20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