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阳县的规划定位突出“生态美丽、循环经济、脱贫致富、文化魅力、城乡融合”等新理念,总体定位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全国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秦巴山转型脱贫示范县和汉中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区。在收缩语境下,略阳县人口发展目标适度收缩,规划近期县域总人口从20.22万微增至21万,远期则主动精明收缩为20万。
规划以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为主要目标,满足多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构建基质、斑块和廊道复合的多尺度、多功能、城乡一体化绿色生态网络结构,确保县域生态底线;维护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形成“两脉、三轴、四核、多极”的县域生态空间格局,构筑“水脉林盘、城隐绿现”的区域生态体系,打造生态安全、风光秀美的“绿色略阳”。其中,“两脉”指沿东部的汉江水系和西部的嘉陵江水系形成的叶脉状生态廊道,构成县域生态体系的骨架;“三轴”指沿十天高速公路、345国道(原309省道) 及宝成铁路这3条县域内主要基础设施线路建设的生态绿轴,构建县域生态网络;“四核”指依托县域内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风景名胜区等形成的生态斑块,包括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五龙洞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灵岩寺—江神庙;“多极”指镶嵌于绿色山水之中的多极绿核,结合中心镇、重点镇、一般镇及行政村的生态环境建设要求布局(图4)。
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交融发展的新时代,信息和交通方式变革,促使以大小论英雄的“城市规模论”让位于“网络联系论”。略阳县摒弃“做大规模”的盲目扩张思路,顺应收缩趋势和区域生产网络分工需求,规划形成“一心、两极、五核、多节点”的放射状城镇空间结构,以提升内部扁平化程度和外部网络联系度,实现精明发展。其中,“一心”指主城区;“两极”指横现河片区和接官亭片区;“五核”包括黑河镇、白水江镇、郭镇、白雀寺镇和五龙洞镇5个重点镇;“多节点”包括徐家坪镇、硖口驿镇等9个一般镇,它们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十天高速公路、345国道及嘉陵江沿线公路向外放射,辐射带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图5)。
规划强调“强工业、兴服务、优农业”,构建“3644”多元化产业体系。“强工业”——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重点发展冶金矿产、电力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绿色食品加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走廊,优先推动矿产资源循环化发展;“兴服务”——积极发展流量经济,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和现代旅游业,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体系,优先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优农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产业,重点发展乌鸡、杜仲和猪苓等优势产业,以及食用菌、干果业、烤烟和蚕桑等区域性增收产业,与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相结合,促进城乡产业统筹发展。“3644”产业体系包括旅游业、矿产开采及加工、电力能源三大主导产业,致力于地区三产之间的循环融合发展;化工建材、中药材种植、特色养殖、干果业、生物医药和食品工业六大支柱产业,致力于带动节点村镇的经济发展;现代物流、商贸业、房地产及其他服务业四大配套产业,致力于为略阳县生产发展和生活服务提供必要支撑;食用菌、烤烟、茶叶和蔬菜四大农民增收产业,致力于带动农民增收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图6)。
在休闲旅游时代下,规划聚焦略阳县“山水文化”,将“青山、绿水、乡愁”转变为休闲养生产品,优化“中心城区+旅游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三级旅游空间服务体系。规划形成“一心、三带、三区、多点联动”的县域旅游空间发展结构。其中,“一心”指中心城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包括主城区旅游服务中心、接官亭旅游服务副中心;“三带”指乡村自驾旅游发展轴、八渡河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和“嘉陵江—蜀道”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带;“三区”指五龙洞氐羌文化生态旅游区、嘉陵江文化旅游延伸区和“汉水北源”乡村休闲旅游区;“多点联动”指将五龙洞森林公园、羌盛庄园、江神庙和紫云阁等景区景点,以及农业综合体、旅游社区联系起来,实现联动发展(图7)。
(1)打通多样交通廊道,营造特色山水景观。
略阳县县域交通规划采取网络化、差异化、一体化和多通道策略,以支撑略阳县外向型发展。①网络化——内通外联,优化干线路网,完善农村公路,规划形成“一环、一兴、多联、十辐射”的干线公路网络,强化组团联系。②差异化——强化县域中部河谷交通设施带的布局,形成县域内部和对外联系主轴,承载产业走廊;完善西北部特色农业种植区、东北部水源涵养区及南部林业保护区内部村镇公路体系,支撑县域分区差异化的统筹发展,建设滨河慢行绿道和山体休闲慢行道,提高生活舒适度。③一体化——构建县域一体化的城乡客运服务网络,促进县域公共服务均等化。④多通道——增加救灾避险保障通道,升级345国道,完善环城引线西段,建设白家坝至接官亭快速干线,打通多样交通廊道。
规划强调保护自然山水,引绿入城,形成“五山三水、多点镶嵌”的中心城区绿地总体布局结构。规划布置综合性公园1处、社区公园2处、专类公园4处及若干游园。
(2)划定空间增长边界,推动三区一体化发展。
规划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结合城乡统筹、功能组织和交通组织等需要,划定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北起兴州街道办两河口村罗家湾组,南至灵岩寺南侧梅花洞,西到横现河街道办毛坝村马家河,东至接官亭镇亮马台村木瓜桥,规划区总面积约为4600hm2。
规划发挥区域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完善北引线片区的门户职能;协调白家坝、毛坝工业园区和县城发展,强调园区发展与县城发展的整体性;协调中心城区与灵岩寺统一发展,完善县城旅游服务职能,规划形成“一心两区、一带一轴”的空间格局。其中,“一心”即中部城镇综合发展区;“两区”即西部横现河工业集中发展区、东部接官亭文教养老生活区;“一带”即南部灵岩寺特色旅游风光带;“一轴”即城镇发展轴。为促进三区一体化发展,规划形成“一横一纵”公交客流主走廊,以满足主城区和横现河、接官亭的客运联系需求,打造组团生长模式。规划以公交站点为中枢,以1000m( 约步行10分钟的路程)为辐射半径,建立集商业、文化和居住等于一体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并与城市道路、滨水步道等相衔接,以实现带状城市的紧凑开发,缩短居民出行距离,打造步行城市(图8~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