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城市文化设施,指的是城市中所有的文化实体,不仅包括常规的文化设施,如展览馆、博物馆和名人故居等,还包括对魏玛城市文化有重要影响的设施,如纪念性的公园、宫殿、教堂及校园建筑等。本文将魏玛的文化设施按照不同的功能属性总结为5大类、12小类(表1)。
魏玛城区的用地面积为689.76hm2,其中文化设施的用地面积为50.54hm2。笔者将魏玛文化设施用地的相关数据与我国城市文化设施用地的相关标准进行对比(表2),发现魏玛在文化设施的用地比例方面拥有明显优势:①文化设施用地比例较高。魏玛城区的文化设施用地占魏玛城区建设用地的7.33%,超过我国的标准(0.8%~1%)。②人均标准比例较高。魏玛的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是以魏玛整个市域范围的人口数量和文化设施总用地面积的数据为基础进行计算的。魏玛的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为21.2m2,而我国的人均文化设施用地标准为0.8~1.1m2。在其他单项的文化设施指标方面,如影剧院、图书馆等的人均用地标准,魏玛也远远高于我国。可以说,高标准的文化设施用地构成,是魏玛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研究对魏玛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进行了统计,发现文化设施的用地面积约占城区所有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的46%( 图3),即魏玛城区将近一半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文化设施用地。由此可见,魏玛在文化设施用地比例方面拥有显著的优势。
魏玛城市文化设施的总体布局具有以下特点。
(1) 文化设施分布集中紧凑,集聚为文化核心。
魏玛的城市空间是紧凑密集型的(图4)。一方面是城市本身比较小,城市规模没有很大的扩张;另一方面古城被保护得非常好,近100年来,魏玛的城市空间格局变化不大,一直以古城为核心进行发展。
研究以古城中心的海德教堂为中心点,按200m的圈层半径来统计文化设施增加的数量,可以发现,文化设施增加的数量随着统计半径的增大总体呈现递减的趋势(图5)。在城区中心200m的步行范围内,已经布局了众多的文化设施;600m的圈层半径范围内的文化设施最为集中,该圈层囊括了城区近70% 的文化设施;1000m的圈层半径范围,基本覆盖了魏玛城区绝大多数的文化设施(图6)。文化设施在城区集中布局,形成了魏玛的文化核心。
(2) 文化设施种类多元丰富,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片区。
在魏玛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同的文化设施体现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特色。随着历史的积累,这些文化设施逐渐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形成了不同主题的文化片区,展现了魏玛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在不同的文化片区内,文化设施的布局形式也不同。在古典主义文化片区,文化设施随着曲折变幻的道路融入城市的自然肌理中;在“集权主义”文化片区,文化设施随着轴向型道路呈现对称式的布局;在校园文化片区,文化设施主要围绕校园广场布置;在现代景观文化片区,文化设施主要结合公园绿化布局。多样的布局体现了文化设施在塑造城市街区形象、诠释城市文化内涵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3)道路连续可达,以文化设施串联文化路径。
魏玛城市文化设施的布局与道路有着紧密联系。魏玛的道路相互贯通,且路网密度较高,文化设施沿道路布局呈现线形连续(图7)。由于步行系统的串联,文化设施之间的联系度和步行可达性较高,游客在步行范围内即可享受良好的文化体验。文化设施本身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标识系统,有助于人们掌握文化设施所在的方位。同时,魏玛良好的道路环境和清晰完善的标识系统也为其道路系统增添了更多的特色,与文化设施共同促进了城市文化路径的形成。
(4)生态开放,在城市契入文化绿廊。
开放的公园绿地为魏玛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文化设施与公园绿地的良好空间关系,也为生态绿地注入了文化的气息,形成了文化绿廊,契入魏玛的城市空间之中(图8)。公园绿地和文化设施不但较为明确地限定了空间,而且自身也塑造了可进入的特色空间环境。
文化设施与公园绿地结合,形成不同的布局模式(图9):①布局在公园的核心轴线上。例如,在魏玛历史公墓公园中,俄罗斯教堂及王侯墓宫被布置在公园的核心,游客可通过一条步行轴线到达。②沿散步道散落布置。例如,伊姆公园沿着不同的散步小道布置了歌德花园屋、罗马屋及许多雕像,游客在散步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文化设施或者雕像。③文化设施成为公园的主体建筑,并占据公园的绝大部分空间。例如,布痕瓦德公园是以魏玛集中营这样的黑色纪念型文化设施为主体建筑,围绕其布局而成的公园。
(5)以文化设施主导广场空间,推动文化节点的形成。
魏玛拥有丰富多样的广场空间,大大小小的广场随着多变的城市肌理展现出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没有哪处广场是相同的。这些广场中都布局了文化设施,而且文化设施在广场空间中占有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文化设施成为广场的一个围合界面,是广场中的主体建筑;在广场的两边甚至多边布置文化设施(图10,图11),使得广场的围合性更强,能更好地凸显广场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设施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广场上人的活动有着互动关系的,良好的互动增强了广场的特色,推动了魏玛文化节点的形成。
(6)文化设施位于城市空间的结构性节点,成为文化地标。
在对魏玛核心区的地标建筑进行分析时,笔者对魏玛居民和游客进行了随机访谈。统计访谈数据发现,居民和游客都提到的魏玛城区地标建筑主要有15个,其中文化设施有13个,这说明魏玛大多数地标建筑都是文化设施。在地标建筑的认知度方面,居民和游客对文化设施的认知度都比较高。
这些地标性文化设施多位于城市空间的重要结构性节点上,具体有以下三种布局方式:①布局在道路连接点,如圣耶稣教堂处于三条道路的连接处;魏玛检察厅处于道路交叉口,位于奥都斯陆大街的尽端。②布局在独立空间内的醒目位置,如魏玛历史公墓公园中的俄罗斯教堂、魏玛文化火车站等。由于这些文化设施周边的空间较为开阔,文化设施位置醒目,所以其作为地标的独特地位也更加突出。③布局在与周边建筑有显著性差异的环境中,如雅各布斯教堂、老市政厅和国家大剧院。这些文化设施都处在建筑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由于本身的形态特色与周边的建筑形成显著对比,其标志性更加突出(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