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8359字,阅读大约需要21分钟
道字的最初含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方法、路径、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和原则等。从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绿道到南粤古驿道,“道”是近年广东规划建设工作中的关键字,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扎实推进珠三角绿道和南粤古驿道两种实体之“道”在全省范围内的建设,另一方面也探索了一种以重大建设项目参与社会治理的方法之“道”。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参与绿道建设,形成了绿道建设的专业之“道”。“设计创造价值”,在当前南粤古驿道建设大背景下,风景园林人如何以绿道建设的专业之“道”推动南粤古驿道规划建设,实现“道”“道”相传,助推“以道兴村”,继续发挥重大建设项目对于推动社会治理和“共同缔造”的支撑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1 绿道与南粤古驿道代表广东游径系统的两大建设模式
游径系统(TrailSystem)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国家游径系统,该系统由国家游憩游径、国家历史游径、国家风景游径、国家连接游径、国家探索游径和国家地质游径共同构成[1]。尽管出发点和关注重点不完全相同,但绿道和南粤古驿道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游径系统里的两种模式:广东绿道形成了“自然保护+运动休闲”的线性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强调在大都市区内部的生态廊道建设应该与市民运动休闲有机结合;南粤古驿道形成了“历史展示+休闲体验”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作为中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古驿道串联的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贫困村密集的粤东西北地区,更强调相对欠发达偏远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1.2 绿道与南粤古驿道是以“共同缔造”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之道
广东绿道和南粤古驿道作为重大民生建设项目,以线性游径的空间形态,串联了大量的自然景点、文化遗迹、开敞空间和城乡景观,更是联系沿线城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工作的抓手。其中,绿道缘起珠三角快速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南粤古驿道则基于对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契机,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展示、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随着“双道”建设从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不断延伸,更多的政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非政府组织、开发企业将参与到与沿线城乡居民的直接沟通,进而推动社会治理从自上而下的“官本”模式向上下联动的“共治”模式转变。
1.3 风景园林是绿道与南粤古驿道在广东城乡实施落地的技术桥梁
尽管从绿道到古驿道,是从关注大都市区开敞空间到重点关注郊野地区乡村振兴的地域转变,也是从主要关注现代化园林景观到协同考虑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对象转变。但风景园林学在绿道建设中形成的规划设计方法论,以及社会治理的“共同缔造”工作模式,都是值得总结提炼的专业之“道”,将有条件继续成为南粤古驿道高品质建设和高水平保护的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实现南粤古驿道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有机多元融合提供专业保障。
2.1 绿道的内涵与特征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可追溯到1867年,是由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2]。2009年《珠三角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首次提出建设珠三角“区域绿道网”的构想。随着2012年《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获得省政府批复,绿道建设在广东正式拉开序幕。2013年,在珠三角绿道网“两年全部到位”任务完成以后,广东提出了绿道升级行动,即打造升级版绿道——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是国家自然生命保障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其要素包括水系、湿地、林地、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及其他自然区;绿道、公园以及其他自然环境保护区;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支持本土物种生存的空间,它们共同维护自然生态进程,保持洁净的空气和水资源,有助于社区和大众提高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
2.2 风景园林学对绿道规划设计的专业之“道”
2.2.1 理论研究之“道”
自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城市公园规划中提出了具有连通和游憩功能的绿道,绿道发展至今已百年有余,期间国内学者对绿道的研究和实践也在不断深入。在理论方面,绿道概念越来越强调慢性活动为主导的休闲游憩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网络概念。绿道的功能也不断发生变化,由作为城市线性公园的休闲游憩、交通功能逐渐延伸到历史文化保护、乡土景观塑造、生态环保功能、经济拉动功能等。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绿道规划实践涉及多种地域类型,比如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绿道为代表的的华北平原浅山区绿道建设[3];以大亚湾绿道为代表的的滨海乡村绿道建设[4];以北京北中轴体育文化城绿道为代表的都市区线性公共空间绿道建设等[5]。在绿道规划设计策略方面,主要集中于战略目标设定、网络线路规划、绿道景观及工程设计这三个层次。另外风景园林专业背景学者对绿道理论实践的研究数量颇丰,近8年来风景园林专业杂志《中国园林》期刊发表绿道相关论文60余篇,《风景园林》期刊发表100余篇,内容涵盖国外绿道建设经验介绍、国内绿道规划理念、施工设计等诸多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分别从景观规划与设计、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等风景园林学的角度出发,对绿道进行研究,为绿道网建设积累了大量学术经验。
2.2.2 项目实践之“道”
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扩大了城市绿地的供给,提高了公园绿地的使用效率,改善了人居环境品质,也让市民康体锻炼有了新的去处,助推了自行车的回归。在珠三角已建成的绿道中,以适宜慢行交通的水岸绿道最受欢迎,如广州的滨江绿道、东莞松山湖和肇庆星湖的环湖绿道等,广州生物岛上绿道串联公园形成的带形水岸运动休闲带,更是人气爆棚,成为都市青年聚会游戏的热门场所[6]。风景园林专业团队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规划设计和建造的高品质绿道工程遍布珠三角各地,在绿道网规划过程中始终是重要的中坚力量。
3.1 南粤古驿道的内涵与特征
南粤古驿道,是指古代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7]。南粤古驿道成形于约2 000年前,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往来沟通的重要通道,蕴含有军事文化、商贸文化、宦游文化和海丝文化等多种文化主题。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古驿道本体:指古驿道路径实物遗存或路径;二是古驿道附属设施:指沿途的关隘、门楼、驿站、驿亭等和水工设施(古桥、古码头)等相关历史文化遗存;三是古驿道连接线:指与古驿道本体相连接的城市道路、公路(县道、乡道、村道)、步道、绿道、风景道、水道等线性载体。
3.2 风景园林学在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中的专业之“道”
南粤古驿道和绿道实质上都是游径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发挥风景园林的专业之“道”,为便于研究风景园林人在南粤古驿道建设中的专业之“道”,本文将风景园林学的专业支撑分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植物应用、景观生态学六类,通过分类研究六个学科对于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建设的作用,促进南粤古驿道实现高水平历史文化保护、高质量线性空间营造、全要素自然资源保护和精准化乡村振兴,延续以重大建设项目参与社会治理和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绿道工作模式。
3.3 发挥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优势,推动古驿道与古村落互利共赢
3.3.1 参与古驿道沿线古村落、古港等风景遗产保护活化工作
《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选取与保护利用工作计划》要求,将农村连片整治、农村环境改善等政策和资金投入到南粤古驿道,特别是重点线路沿线的村镇,发挥叠加效应,走出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根据《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应利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学科知识和技术,整体改善古驿道两侧古村落的空间环境,保护传统的街市格局和建筑风貌,展现岭南村镇的特色与淳朴的民俗乡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将古村落建设成为全天候开放的全域博物馆。
3.3.2 风景园林遗产修缮——以樟林古港为例
汕头市澄海区樟林古港具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资源,如建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的潮汕地区建设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天后圣母庙),继“六社八街”又增建三街之后最终建设且保存至今的仅有的新兴街,集住宅、书斋、庭园三者为一体的粤东名园等。在深入解读该处风景园林遗产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按“修旧如旧”要求修复新兴街古栈道立面和保育活化古栈房关键节点,包括2个古码头、永定楼、林园、税口等,让古港恢复生机活力、风韵重现。并结合古港河截污和环古港河两岸景观建设,打造古港广场、永定楼前广场以及山海雄镇庙前的戏台广场。
3.3.3 古村落景观活化利用——以云浮兰寨村为例
兰寨村处于2017年8条南粤古驿道示范段中唯一的一条水道中,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48座,有“南江文化之魂”美誉。政府鼓励当地群众共同参与管理,成为管理主体,以闲置的土地、古屋入股,形成以群众营运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可运用风景园林遗产学知识对古建筑进行适当修缮,使其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特色空间载体。
3.3.4 古驿道附属设施修复——连州古驿道驿站修复
附属设施是指沿途的关隘、门楼、驿站、驿亭等和水工设施(古桥、古码头)等相关历史文化遗存。通过科学的修复手段,保留原真性与完整性。在尊重设施本身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遗存的实际情况采用“修旧如旧”或“断代清晰”等不同的修复原则进行结构修复,损坏部分修补,主要的缺失部分添补。结合风景园林设计手法,营造特色节点。结合风景园林“借景”等设计手法进行特色节点的营造,打造驿道特有的场所精神,融入驿道时空,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3.4 发挥大地景观规划优势,推动古驿道与大农业景观相得益彰
3.4.1 营造古驿道沿线大农业景观
《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选取与保护利用工作计划》要求,要结合水田垦造,打造特色农业景观。根据《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平原型古驿道两侧的景观环境,应维持和保护原有农业景观,体现乡村特色。可运用大地景观规划手段,结合农事耕作需要进行土地肌理营造,形成具有特色的驿道沿线农业景观,给人们带来高品质的大地景观观光体验。
3.4.2 大农业景观营造与优质农产品供给——以韶关垦造水田项目区为例
项目地点地处南粤古驿道保护范围内,是韶关市珠玑镇的垦造水田试点,建设规模约为91.29h㎡,连片面积大,有利于建造规模化的大农业景观。村民借旱改水项目之机,打造古田村里品食原生态大米、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致力打造古驿道上古田村特有的农产品牌,兼顾经济收益的同时营造了相得益彰的古驿道特色大农业景观。
3.4.3 热带农业大地景观营造——以徐闻“菠萝的海”为例
项目地点位于雷州半岛古驿道范围内,湛江徐闻曲界镇因特产菠萝,被厉以宁命名为“菠萝的海”,被誉为“中国菠萝第一镇”。通过发挥大地景观规划设计优势,发挥土地肥沃、地势平整的热带地区优势,种植不同色彩的农作物以形成七彩大地景观。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举办国际菠萝文化节,融合采摘、绘画、体验、摄影、选美、自驾游、美食节等活动,加强与农业、生态和旅游的结合,发展立体多元的“菠萝文化”,促进乡村振兴。
3.5 发挥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优势,助力古驿道建设高品质场所景观
3.5.1 以高品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营造古驿道场所精神
《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选取与保护利用工作计划》要求,要抢救性保护南粤古驿道上珍贵的历史遗存。将南粤古驿道上散落的驿亭、驿站和古桥等历史遗存修缮好,进行原真性修缮。结合现代需要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线标识系统,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调查,建立户外运动安全急救系统,加强通信网络建设等。
3.5.2 以景观节点设计丰富古驿道内涵——以台山海口埠银信广场为例
江门台山市端芬镇海口埠被誉为“广府人出洋第一港”。海口埠的银信纪念广场是一座富有文化内涵的社区体育公园,广场上的银信柱阵由20根八面柱子打造而成,柱子艺术性地展示了中国“第一侨乡”台山海外华侨银信的缘起和递送历程,包含劳工、留学、抗日、爱国、教育、科技等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展示台山海口埠的银信文化,具有历史作用与现实文化价值。该社区体育公园也成为展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文明的标志性展示平台。
3.6 发挥园林植物应用优势,优化古驿道沿线植物景观
发挥园林植物应用学科优势进行植物营造配置,在古驿道两侧优先选用本地乡土树种和主题景观树种相生的种植模式,保证植物群落稳定性,营造层次、色彩、季相、意境丰富的植物景观,提升古驿道游赏乐趣。通过植物种植引导古驿道走向及步道者视线的延伸,加强古驿道的线性空间关系,营造透视感强的驿道景观。利用植物种植对古驿道进行节点丰富设计,利用植物对驿道景观进行“框景”、“障景”,或通过各路段被的种类差异及层次变化营造“移步异景”的古驿道沿线景观。
3.7 发挥景观生态学优势,推动古驿道与生态环境相融共生
3.7.1 挖掘各类自然保护区内古道资源,形成一体互促关系
南粤古驿道沿线两侧5km范围内涉及大量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发挥景观生态学对于上述完整景观生态系统的规划优势,多专业协同,结合政策保护要求,将特定的自然风景、地质地貌与厚重的人文历史价值通过古道串联起来,进一步彰显上述地区的自然人文资源价值,形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3.7.2 生态保护中讲述古道好故事——以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位于惠州市博罗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罗浮山,列入南粤古驿道2018年重点段。《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以葛洪的炼丹和研究中草药为主题,深入挖掘葛洪的典故传说,结合利用罗浮山等历史文化遗产,策划中医药健康旅游、非遗展示、中草药种植与博览等活动。由于古道同时也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结合保护区域叠加分析,考量生态要素与驿道建设影响因子。经反复校核,罗浮山古道选线初步方案经过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不涉及核心区。
3.8 发挥景观现场表达优势,深度参与古驿道“三师下乡”①
发挥风景园林专业在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和手绘表达等方面的优势,与当地的能工巧匠和本地专家共同参与到修建古驿道建设和乡村振兴中,大家献言献策、共同推进以道兴村建设工作。通过手绘的形式,更好地反应村民意愿、传递设计师思路,及时沟通设计方案。促进设计以人为本,更尊重村民及场地现状。在古驿道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对场地问题及时发现,进行实地修复指导,引导村民保护村居环境,防治生态破坏。
南粤古驿道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是关系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民生工程,更是政府以重大建设项目参与社会治理的典范。风景园林具备深厚的线性游憩空间规划经验和扎实的园林工程专业优势,是广东绿道建设的中坚力量,风景园林专业之“道”有能力也有必要在南粤古驿道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传承与创新。一是建立南粤古驿道风景园林技术联盟。结合目前各市古驿道进度不一,各专业配合还可进一步完善的情况,建议以风景园林分会成立为契机,为古驿道建设的政府部门搭建与全省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团队之间的技术联盟,为加快形成古驿道多专业协同的技术队伍提供支撑,特别是古驿道沿线重大景观节点和入口广场等设计施工。二是组织南粤古驿道规划设计大赛。借鉴村庄规划设计大赛经验,以2018年重点段为对象,由政府组织,企业支持,发动各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和各大设计机构参与,为各地古驿道建设贡献风景园林专业力量。三是举行古驿道与风景园林“驿道设计沙龙”。邀请风景园林大师和行业专家参与,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提供专业支撑。四是推动风景园林人“三师下乡”。以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实践为方向,倡议风景园林人以多种形式参与古驿道设计施工。
南粤古驿道是具有更丰富文化内涵的广东绿道,是一个需要多专业协同、深层次沟通、全过程联动的实施工程,需要一以贯之地传承风景园林专业对于当年“绿道”建设的专业之“道”、创新之“道”和勤勉之“道”,通过“道”“道”相传,为功在千秋的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事业开拓新路径,更为广东再一次以线性游憩空间建设参与社会治理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掀开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余青,林盛兰,莫文静.美国国家游径系统开发与管理研究以阿巴拉契亚国家风景游径为例[J].国际城市规划,2013,28(04):108-114.
[2]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Z].广东省人民政府,2010.
[3]李运远,饶成之,冯君明.华北地区浅山区绿道规划设计研究——以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绿道规划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7(12):93-100.
[4]胡朝晖.基于滨海乡村特征的绿道景观规划设计——以大亚湾绿道小桂湾段为例[J].风景园林,2013(06):106-110.
[5]王言茗,刘志成.地域文化视角下绿道公共空间品质提升策略——以北京北中轴体育文化城为例[J/OL].中国城市林业:1-9[2019-07-19].
[6]马向明,杨庆东.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对广东绿道发展的意义[J].南方建筑,2017(06): 44-48.
[7]深圳市城市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Z].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旅游局,2017.
[8]杨至德.风景园林设计原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09.
[9]李敏,袁霖.风景园林遗产价值评估标准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29(03):86-95.
[10]陈祺,刘锦锋,李森,李慧龙.武功古镇农耕大地景观规划设计特色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3):227-230.
[11]吴隽宇.绿道系统中乡土景观廊道的构建——以广东省增城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11):36-39.
[12]关雪菲.浅谈园林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2(10):145
[13]周志翔.景观生态学基础.中国农业出版社[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4]陈勇.广州市绿道网络规划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1:12.
国土空间规划之生态修复:鸭子也想吃海鲜
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连州):文旅融合的典范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城镇化规划策略探索
规划FM·听书堂 | 嬗变的大都市:关于城市设计的愿望和市场力量
珠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使用便捷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