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人员看望张薰华教授(中)。(图片来源/复旦大学退休教职工管理委员会官网)
张薰华教授毕生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创造性的贡献。著有《〈资本论〉提要》(三册)、《〈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资本论〉脉络》、《〈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作品。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资本论〉脉络》和《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在我读大学的年代就在我们学生当中十分流行,深得学生们喜爱。至今仍为很多高校经济学科的必读教材。张薰华教授对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所作的开创性研究催生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批租”政策,为中国土地批租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那么,张薰华教授关于“土地批租”的论文是什么时候写出来的呢?是1984年。张薰华教授在被访谈到这个问题时回忆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于是,我结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解和认识,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论社会主义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我的主要观点是,土地的有偿使用关系到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土地的共有权问题。土地属于国家,其所有权要通过地租实现,级差地租应该成为国家的财源之一。1984年港澳经济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我提交了这篇论文,随后发表在《中国房地产》第8期上。没想到,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
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1985年初,上海市委研究室专门派人到复旦大学拜访了张薰华教授,并约请他再写一篇文章,特别是就上海的有偿土地开发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张教授欣然答应,于是就有了《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兼论上海土地使用问题》一文,刊登于上海市委研究室的《内部资料》第6期上(1985年1月21日印发)。文章明确指出,“土地的有偿使用关系到土地的合理使用和土地的公有权问题。级差地租应该为国家的财源之一,港澳的租地办法可以采用”。
张薰华教授的这篇文章很快又受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的高度关注,并建议稍做修改与补充,完稿后于1985年4月10日在内刊《调查与研究》第5期上刊出。刊出时的标题改为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地租的必然性》。当时,中央的这个刊物在全国各省市领导机关都可以看到,所以影响非常大。所以,张薰华教授不愧是为中国土地批租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张薰华教授的文章引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于是上海市委研究室开始组织更多的学者进行专题研究,当时参与研究工作的还包括了复旦大学经济系的多位教师和市委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后来张薰华教授与上海市委研究室合作编写出版了或许是国内第一部《土地经济学》的著作,这本书后来甚至在很多高校成为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