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街系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时期提出的一个关于现行道路系统整改的概念,是城市街道以小汽车为主导向以人为本的一次观念转变。
本文从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发展历程出发,以城市中心区为研究范围,以城市“绿街”概念为基础,建立起具有整体性、层级性、结构性等系统构成特征的城市“绿街系统”,并系统阐述构成街道要素与空间结构层次,旨在构建活力、低碳、健康、安全、快捷的,推动宜居城市和公平社会建设的城市道路系统。
近年来,在“规划适应小汽车”观念下,为提升交通机动性,越来越多的街道被建设成优先为机动车使用,街道仅剩下“道”的通行功能,丧失了“街”的公共场所特性。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路修到哪里,车就堵到哪里,继续修路,继续堵”的困境,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衍生出交通安全、道路拥堵、环境污染等现实问题,诱发居民亚健康、慢性疾病、社会交往丧失等城市病现象。

1960年代,美国社会记者Jane Jacobs开始关注城市街道的社会公共属性,随后,Gehl、Whyte、Lynch、Appleyard等学者深入探讨街道上开展社会公共活动的价值,重视街道的步行性、交往性与社会性。特别是,纵观21世纪以来国内外出台的城市道路设计导则,纷纷转向公共交通优先、慢行交通友好,批判“车本位”的观念,城市道路系统呈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态势。

基于此,本文从综述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发展历程出发,结合安全、活力、低碳、通畅等基本内涵的城市“绿街”概念,聚焦于城市中心地区,探讨构建一种兼具“效率与活力”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绿街系统”,同时对城市“绿街系统”的构建要素与结构层次进行研究,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时期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方向。
1960年代起,欧美等一些城市较早对“车本位”的城市道路系统进行反思,美国社会记者Jacobs[1]以洛杉矶、菲尼克斯等城市为例,鲜明地指出这些地区忽视街道上人的基本感受,提出街道的形式与功能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交往、安全性等密切相关,这之后Gehl[2]、Whyte[3]、Lynch[4]、Appleyard[5]等学者也相继围绕街道公共空间与人的视角展开研究,纷纷呼吁回归人本的街道设计思想与方法。
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学者观点(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在上述思潮之下,1980年代,美国的建筑规划领域开始提出新城市主义思想(New Urbanism),标志性的是1996年发布的《新城市主义宪章》,批判美国的汽车文化,鼓励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方式,提倡土地混合使用、紧凑布局,适应人的多样化活动需求,宪章从区域、城市邻里与街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其中典型的是Calthorpe提出的TOD(Transit-Orieted Development)开发模式,TOD模式是基于人的步行范围,对地区的交通方式进行组织,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用地开发。之后2000年,由美国规划师协会倡导成立了“美国精明增长联盟”(Smart Growth America),更进一步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总结出私家车主导下的城市会出现低密度蔓延与低效运转的问题,城市应该向集约、低碳、社会性等方面发展,“精明增长”理念关键一条即是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
2000年以来,对于慢行交通、街道活力与健康出行的研究成为主题,比如Carmona对步行化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人的社交感知影响研究[6],Lang对以自行车为主导的街道空间研究[7],Forsyth、Krizek、Baum等人基于500多篇慢行交通的研究文献,撰写了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慢行交通分析报告[8]。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颁布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道路设计导则[9],尝试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道路组织模式,重视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营造,提倡大众交通的出行方式,强化步行与自行车友好理念,回归街道的人本尺度。

2000年以来部分国家和地区颁布的道路/街道设计导则(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城市绿色街道(Green Street)最早可以追溯到1969年McHarg的景观生态规划思想,2002年美国规划师协会Kloster、Leybold、Wilson等人提出了“绿色街道手册”(The Green Street Handbook),将“绿色街道”定义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一部分,通过绿色街道来进行雨水管理与大范围的水流域调控[11]。国内一般认为城市绿色街道是通过植物种植,能够进行雨水收集与管理的街道[12]。

美国波特兰市绿色街道建设实景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笔者与导师曾在《论塑造生命城市物质空间的“绿街”之道》一文中,借鉴“绿”在生命维度的健康、活力、安全、通畅等释义,用以指代街道传递城市运行所需能量的能力,提出城市“绿街”的概念,是以提高城市抗雨洪能力与改善城市生态自然环境质量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减少碳排放,具有绿廊特征和休闲生活设施,能够为行人提供健康、舒适、愉悦和安全感的线型空间[13],城市“绿街”具有多功能绿化、低碳交通、安全空间以及健康环境等价值属性。
众所周知,城市道路系统是由多类型的城市道路、交叉口与广场等所组成,是城市交通系统在物质空间的直接投影,是城市结构的物质空间表征。目前,城市道路系统是按照交通通行能力划定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以及支路所组成。近年来,基于机动性的城市道路系统已经开始有转向人的需求与可达性(Accessibility)的趋势。

城市道路系统分类及名称转变举例(图片来源:维克多· 多佛 ,约翰·马森加尔 ,程玺译. 《街道设计 —— 打造伟大城镇的秘诀》 . 电子工业出版社)
从交通方式来讲,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指的是公共交通优先、慢行友好,基于城市“绿街”概念,体现街道景观性、活动性、安全性等特征,通过系统的研究思路,构建起一种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称之为城市“绿街”道路系统,即城市“绿街系统”。同样作为城市道路系统,城市“绿街系统”具有系统的一般性特征。表现为:
整体性。城市“绿街系统”是由多类型的城市“绿街”所构成,这些街道类型要素承担着不同的交通、景观及社会等功能,通过分工协作,使城市道路系统具有低碳、健康、安全、效率以及活力等多重属性。
结构性。城市“绿街系统”是要素在空间上互相作用的产物,需要从交通效率与场所活力两方面考虑要素的空间分布关系,组织起有序的系统结构框架。
层级性。城市“绿街系统”具有空间尺度概念,从社区的微观层面,到街区的中观层面,再到中心区以及城市的宏观层面,均有不同的层级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系统构成。
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绿街”是指行人优先或者仅可步行的,强调街道的公共场所特性,是健康、安全、充满活力的城市“绿街”类型,包括街巷、步行街与半步行街。
(1)街巷
街巷(Alley)处于城市“绿街系统”的末端,是比较狭窄的小街道,没有单独的人行道,以行人为主导、其它交通方式也可适度通行的“人车混行”状态。

从空间布局上,街巷一般处于交通系统的“末梢”位置,是城市传统的居住巷道、里弄或者胡同等,起到生活性街道向外围交通性街道的转换作用。从空间尺度上,街巷与人的活动关系最为密切,两侧的街道墙(Street Wall)对空间界定十分重要,一般来讲,建议两侧街墙与宽度比保持在1/1.5与1/1之间,不应随意拓展街巷宽度。

城市街巷平面布局示意图(左为北京胡同、右为上海里弄)(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此外,街巷一般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记忆,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如今划定的“历史街区”,即视为对街巷的一种有效保护。
(2)步行街与半步行街
近代以来,城市步行街(Pedestrian Street/Mall)是应对中心区商业衰落、街道活力丧失这一现实问题,通过设置车辆禁行区,保障行人的步行舒适性与安全性,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归。
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步行街可分为商业、休闲与生活三种类型,其中商业步行街是通过宜人的尺度,设置景观设施、街头雕塑、座椅设施、精美铺装等,增加人们的停留意愿,延长购物时间;休闲步行街则追求更多元的交往、游憩、放松等乐趣;生活步行街相对简单,可供附近居民日常娱乐休闲使用,是人们的集会中心。目前,也开始出现步行街与街巷的融合趋势,比如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历史街巷改造,已经成为上海的步行街名片。

半步行街(Semi-mall)是在完全步行基础上,通过街道特殊的设计手法,兼具一定的机动交通能力的步行街。普遍做法是在街道中间划出供机动车通行的线路,通过场地高差予以人车流线区分。共面情况下,则限制机动车道的宽度、地面铺装以及线性,将其设计成弯曲的锯齿形或蛇形,降低行驶速度,控制交通流量,强化对步行者的感官刺激。半步行街可为消防车等社会紧急车辆、两侧商铺夜间进货出库提供条件,具有一定的使用灵活性。

区别于以步行为主的城市“绿街”,以机动交通为主的“绿街”更强调城市交通运转效率,维持着城市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类型上包括林荫道或公园大道、一般街道以及公交街道。
(1)林荫道或公园大道
与郊外林荫道路不同,城市林荫道(Boulevard)是指位于城市中心地区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是展示城市良好形象的街道类型,常被称作伟大街道(The Great Street),具有人车通行、景观生态、休闲游憩等功能。

街道两侧以成排的高大茂密乔木为主,强化街道的公共空间视觉秩序,同时在中间布置比较宽的绿化带,可作为带状公园或林荫散步道,为行人开放或做自行车绿道,比如哈尔滨市的兆麟街与长春市的新民大街。中央绿化带也可设置为两条独立绿化带,分离街道的中央主路与两侧辅路,其中辅路紧邻人行道,车速较慢,也可用于停车,从而实现了快速通过交通与两侧近距离交通、慢速交通的分离,形成复合型林荫道(Multiway Boulevard)。
(2)一般街道
一般街道(Local Street)是最常见的城市“绿街系统”的街道类型,是构成城市结构的基本街区网格,均衡对待人车关系,是共享的城市街道[14]。对于现状以小汽车为主导的街道,一般街道通常采用“街道瘦身”(Road "dieted")的方式,通过增加慢行交通空间,减小机动车道宽度,平衡人车的路权分配问题,增加绿化景观、街道家具与设施,促进街道多样性的场所活动发生,是“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的具体实践形式。

目前国外也常采用“交通安宁”的措施,通过速度控制(Speed Control Measures)与流量控制(Volume Control Measures),实现人车共享的街道管理。
(3)公交街道
相对于一般街道,公交街道(Bus Street)是城市“绿街系统”的骨干路网,强调交通的可容纳量与运输能力,是公共交通优先的街道类型,可具体分为公交专用道形式、公交专用路形式以及公交优先道形式。

其中,公交专用道形式是指独立于其它机动车道设置公交车道,可分为中央专用道与路侧专用道,隔离方式可采用设施物理隔离或者地面划线的非物理隔离;公交专用路是只允许公交车辆机动通行,其余部分仅可步行的公交街道,一般位于市区中心,能够把分散的公交线路集中起来,提升公交的通行与服务效率;公交优先道形式一般是公交专用道的过渡形式,比较少见。
以特色活动为主的“绿街”是指展现地域风貌与景观特色、承载着人们集体场所记忆的街道类型,是对以通行方式划分的城市“绿街”的有效补充[15]。

总结来看,这类街道往往具有使用功能特色,一般会存在一个特定的主导功能,奠定街道的氛围与性格,比如商业性质的特色街道,由于商业网点密集、开放度高、购物便捷等原因,能够吸引人们经常来此购物、社交与休闲,久而久之,成为了地区集体记忆的场所。

城市街道墙对街道空间的各种界定手段举例(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同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特色,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在物质空间形制上,能够体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气候特征、风土人情等。此外,这类街道往往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管控,如建筑艺术、街景元素等,可设置连续的“街道墙”,创造出界面统一、步行舒适、尺度适宜的街道空间。
近年来,基于交通等级化的道路系统,形成了树状路网等级结构、大街区与疏路网、空间场所割裂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绿街系统”以各类“绿街”要素为基础,构建起完整的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结构。
城市“绿街系统”摒弃以小汽车为主导的道路等级分类体系,以城市“绿街”作为形态布局的结构基础,基本思路为:
(1)一般街道作为基本路网,弱化等级性路网体系,通过均质性的路网布局,分散交通流量,增加通行路径选择。经过“街道瘦身”后的一般街道,能够提供人们活动的公共空间,形成机动与慢行网络、公共活动的有效交织,配合多功能绿化环境,营造绿色网络格局。
(2)公交街道作为骨架路网,通过公交优先保障机动交通的流量与效率。强调公交街道及站点与以步行为主的“绿街”、一般街道、林荫道、城市轨道交通等的相互衔接,通过公交主线与公交支线、自行车线路网的有效配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3)快速路限定空间边界,城市“绿街系统”需要高快速路(Expressway/ Highway)来完善整体系统,考虑到快速路本身的割裂作用,在空间布局中,将快速路视为空间的边界性要素,既保障与外界的快速交互,同时内部又完整统一。

城市“绿街系统”各街道要素的交通职能(图片来源:作者绘制)一般认为,街区网格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与居民日常生活和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是城市肌理的表征,被称作城市生命体的“细胞”[13]。在中观街区层面,城市“绿街系统”将街区网格作为基本构成,通过不同的城市“绿街”街道类型要素,塑造出丰富的网格化街区。
城市中心地区功能更迭频繁,街区网格往往会发生合并、拆分的现象,为保持统一与协调性,城市街区网格在最初划分时可采用整齐有致的街块形式,方便后续土地出让与兼并开发,塑造良好的空间秩序,形成交通流量均质的基本路网。

对于网格大小而言,由于产权问题,再分与合并有很大差别,有学者认为地块的再分会导致地区的形态秩序衰减,趋向混乱和不规整,因此,初划网格时,应以小尺寸为基本标准,这也符合中心区商业活动的需求。如美国中心区,一般将街区网格划分为60-120米之间,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与稳定性。同时,不断调整的功能用地规模,能够形成多样化的网格街区形态,展现出城市紧凑高效的空间性格,满足商业经营、商务办公、休闲活动等多样化需求。
因此,可按照不同类型城市“绿街”要素的属性特征,有机组合形成多样化的街区网格形态,组织起城市有机的道路系统。
从城市历史演进过程来看,很多城市中心区都在发生着结构性的改变,交通要素从城市的起点转变为城市的支撑系统,不断降低快速机动交通与人行活动的交叉干扰[16]。
笔者对美国部分城市中心区(休斯顿、达拉斯、阿波利斯、波特兰、芝加哥等)的规模与边界进行梳理发现,基本的空间形态是城市中心区由快速干道包围,形成内核,用地规模基本在500公顷左右,内部则是城市道路。为此,瑞典等学者提出了“城市交通核”概念,可描述为城市一定区域(一般是城市中心地区)被快速路环绕,外接对外联系通道,设置大面积的停车转换区域,内部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为主,实现低速交通化与步行化。

过去与现代城市中心区道路结构演变比较(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相较而言,我国多数城市建成现状复杂,中心区没有交通核结构,但是也应看到大量的一环、二环等绕城高速的应用,实质上是一致的构建思路。总的来讲,“城市交通核”给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提供了高效的交通支撑。

“城市交通核”结构体系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因此,在建构城市“绿街系统”时,首先将快速路作为中心地区的边界,不得进入内部区域,避免空间分割,兼具交通效率与空间使用需求。其次,内部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以机动交通为主的“绿街”(公交街道、林荫道)作为交通骨架;以步行为主的“绿街”作为活动网络,扮演道路的“毛细血管”角色;以特色活动为主的“绿街”作为补充,通过搭建多样性的街区网格,展现城市特色与活力。此外,城市“绿街系统”要与城市结构和轨道交通布局相契合,在主要人流通道上设置轨道线路及站点,提升人行的公共可达性与出行舒适程度。

城市“绿街系统”形态结构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最后,建立起完整的城市“绿街系统”,在保障交通效率的前提下,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灰色空间,恢复城市以及中心地区的安全、健康、活力等属性,打造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城市“绿核”,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行的道路支撑体系。
城市“绿街系统”是基于国内外城市道路系统的研究,对以人为本的城市道路系统的一种演绎,从城市“绿街”的街道类型要素出发,探究空间的结构层次构成,形成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级性的城市“绿街系统”。然而,本文以理论和案例研究为主,构建的城市“绿街系统”是一种相对理想化模式,对如何应用到真实的城市空间环境还需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及环境等方面因素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1]Jacobs J.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M]. Random House and Vintage Books,New York,1961:27-38.[2]Gehl J. Life Between Buildings: Using Public Space[M]. Van Nostrand Reinhold, New York,1987:12-18.[3]Whyte W H.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M]. Conservation Foundation, Washington DC,1980:11-14.[4]Lynch K.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MIT Press,1984:25-37.[5]Jacobs A B, Appleyard D. Toward an Urban Design Manifesto[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1987(1):112-120.[6]Carmona M. Public Places——Urban Spaces: The Dimensions of Urban Design[M]. Oxford & Burlington, MA: Architectural Press,2003:25-37.[7]Lang J. Urban Design: A Typology of Procedures and Products. Illustrated with over 50 Case Studies[M]. Abingdon: Oxford& Builington, MA: Architectural Press,2005:75-100.[8]Forsyth A, Krizek K. Walking and Cycling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Review[R]. Melbourne: The Victoria Government,2009:35-52.[9]姜洋,王悦,解建华,等. 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设计导则最新发展动态及对中国城市的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12(5):65-72.[10]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稿)[S]. 上海市规土局,2016:1-15.[11]Bureau of Environmental Services. Green Streets Cross-Bureau Team Report [EB/OL].(2007-03)[2014-09-27].http://www.portlandoregon.gov/bes/article.[12]李强,贾博,等. 绿色街道理论与设计[J]. 建筑学报,2013(S1):147-152.[13]金广君,朱超. 论塑造生命城市物质空间的“绿街”之道[J]. 城市设计, 2015(2):64-71.[14]金广君. 当代城市设计创作指南[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72-103.[15]金广君, 朱超. 城市街道空间的演变:从道路系统1.0到“绿街系统”[J]. 现代城市研究, 2017(5).[16]叶明. 从“DOWNTOWN”到“CBD”——美国城市中心的演变[J]. 城市规划学刊,1999(1):58-63.
作者
朱超,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硕士,现就职于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