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谓“文核”
▲ 城内图 [引自清光绪六年(1880年)《北流县志》]
2
“文核”的传统规划实践
▲ 会省城池图 [引自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成都县志》]
四川成都,“其地四塞,山川重阻,水陆所辏”,成都府城较为规则,城垣沿水势而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景川侯曹震奉“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仪”之谕,践行“以文教化一方”的理念,将蜀王府择中立于城市中心,定立城市“文核”,并引“御河”环绕,建立了城市北门—鼓楼—蜀王宫—南门的南北新轴线,修正了过去主轴偏心的问题。至清代,蜀王府被改为贡院,更是成为当地文人墨客聚集之处。城市仍然以贡院为“文核”,府署、县署等偏置其西北,整体延续了原有单个“文核”立轴的城市人文空间格局。
▲ 县图 [引自清康熙六年(1667年)《泗水县志》]
山东泗水县,古称为尼父乡,“北峙泰岱,南耸尼峰,龟蒙东瞻,阙里西仰”。古代营城者遵循治化优先的理念,结合“丁字形”城市交通骨架,将县治布局于城市几何中心,形成“文核”,奠立了城市空间布局的秩序参照。众多祠庙空间环绕县治周围布置,玄帝庙建于其北面,龙王庙、关王庙和广生祠等分布于其东西两侧,并于城内东南角布置儒学和城隍庙。此外,社稷坛、玉皇庙、东岳庙等坛庙空间环置城外四周。由此形成以县治为核、轴线明确、坛庙林立、林泉穿插的城市人文空间结构,被赞为“洙泗渊源之地”“圣化融液之区”。
▲ 县境图 [引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德化县志》]
▲ 府城图 [引自清雍正七年(1729年)《抚州府志》]
▲ 城图 [引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大田县志》]
▲ 大田历史人居环境格局现代示意
▲ 大田县现状鸟瞰图 (图片来源:郑森 摄)
总之,“文核”作为一种控引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核心要素,强调对各类城市人文空间的统领,以及与山水风景要素的关联,城市山水环境与人文秩序无不借助对“文核”的悉心经营而彰显。“文核”可谓与城市其他人文要素和周围山水环境关系最为要者,折射出中国规划先贤善于找重点、抓关键的营城智慧。对于“文核”这一中国城市基因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应积极保护每座城市现存的“文核”遗产,梳理并延续由“文核”所奠立的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另一方面结合新时期中国城市发展趋势,古为今用,积极探索适应现代需要的城市文化中心等重要空间选址布局的新思路和城市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架构的新范式。这对传承城市文化,凸显城市个性、提振城市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持:王树声
图文
王树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教授(通讯作者)
李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讲师 博士研究生
石 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博士研究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微信改版后
好多人说不能很方便找到我了
其实把咱们“城市规划”置顶就可以啦
只需要5秒钟哟~
——————————————
了解更多《》杂志信息,搜索微信号“”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关注我们,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