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规划建设】是由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联合推出的栏目,这里有新认知与旧经验的碰撞,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聚合。《北京规划建设》创刊于1987年,迄今已有32年的办刊历史。期刊强调深邃的思想性、厚重的理论性、丰富的实践性及敏锐的新闻性。【北京规划建设】系列既有严谨洗练的学术论文,也有轻松活泼的随笔。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雨,我都等你。
摘要:科技创新中心是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四个中心”之一。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北京市各类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研究指出,当前北京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政府主导与市场内生并存、郊区拓展与城区聚合并存的特征,并产生了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空间组织与发展要求不匹配等多重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呈现,凸显了传统城乡规划的创新空间支撑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科创和孵化的需要。研究指出,未来的科技创新空间建设应当以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重点,以优化增量空间配给和存量空间利用作为抓手,实现空间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撑。
关键词:北京 科技创新空间 特征 问题 发展
创新空间是知识经济或创新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1。随着科技创新逐步成为引领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它引发产业链的分解和融合,正在极大地影响着产业组织模式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集疏过程,并且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地开始向城市中心转移2,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密集型集群3,并成为城市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4、5。世界主要城市均将科技创新驱动作为提升自身发展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并在全球创新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从发展现实来看,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北京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领先的特色科技创新体系,需要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予以持续建设。另一方面,随着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的双控”6任务,“减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但是为保障首都经济的平稳发展,迫切要求通过创新驱动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提升发展效率和质量。因此,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研究即从新时代要求出发,以科技创新发展的要素体系为重点,对全市创新空间开展研究,以期判断趋势、梳理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建议。
政府主导下的“科创高地”不断强化
受到国家不同时期科技政策的影响,北京市创新空间发展经历了从“校区”到“园区”,再到“产学研一体化”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明确了“除了是行政中心外,还应是文化的、科学的、艺术的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高等学校放在西北郊与风景休养区毗邻”的布局实施,推动了以“校区”为主的科教空间建设。改革开放后,为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总体规划提出了“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安排必要的空间”的要求,并直接推动了以高科技产业区为主的“生产园区”成为城市创新空间从市区向郊区拓展的新形态。世纪之交,随着北京作为“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性质的明确,北京进一步聚焦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海淀山后科技创新中心等职能中心,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推动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加快了产学研的一体化。可见在制度安排下,北京市形成了以园区为主体的创新空间发展特征。在这样的导向下,各类园区成为创新发展的政策高地,基础设施、要素配套均向园区发展倾斜,支持原始创新孵化和高精尖技术的发展。
市场主导下的“多元融合”特征突出
随着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产业链快速的分解和融合,对北京的创新发展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创新产业分工越发精细和模块化,企业更加愿意将产业链条上的部分环节外包出去,通过分布式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实现个性化的生产和利润最大化7。而随着国家“双创”战略的实施,一批创客、小微企业逐渐兴起,催生了一系列的新服务、新模式,推动了传统商业街区、生活社区和建筑单体的业态转化,集中体现了现代城市的活力。
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区域创新系统的支撑8、9,在学习和互动过程中,受到创新源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制度设施的直接影响,呈现出郊区拓展和城区聚合并存的特征。
郊区拓展出大量创新空间
科技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源和创新载体的支撑。
一方面,创新源指向不断突出,特别是在政府的科技政策支持下,依托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源的原始创新氛围形成了大学园区,强化了创新的技术环节和成果孵化等方面创新主体的集聚。例如,北京市依托高等院校集聚了20余家大学高精尖创新中心。而随着北京中心城区空间资源愈发紧张,郊区逐步建立起昌平高教园、未来科学城、大兴良乡高教园,以及怀柔科学城等原始创新基地,引领了郊区的科技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园区指向突出。例如,北京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未来科学城、首都机场临空经济区等政策高地均进行了大量的科创活动。北京中心城以外的郊区,是产业发展最强劲的地区,全市111个市级以上功能区中有76个分布于中心城区以外,科技创新研发与孵化制造过程得以不断强化。
这些以科技城、科技园区、大学园区为代表的创新空间在郊区不断扩展,依托企业+高校+机构形成了产学研发展的体系。
城区聚合形成特色集群
科技创新过程产生了大量外包的研发、生产、服务等多个创新环节,这些功能一般灵活地选择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和方式进行布局。中心城区具备的创新服务供给和创新资源配套优势,吸引了大量创新功能不断聚合,并建立起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11,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众创空间布局示意图
数据来源:根据“创头条:双创地图”10网站整理
一是这些创新环节倾向于围绕完整的生产配套体系和生活配套体系进行布局,形成了独特的要素服务指向。例如,大量的科创孵化器、联合办公平台利用了CBD地区完善的生产服务业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联合办公空间集群。
二是这些小微科创企业都是利用城市中相对廉价的写字楼、工业用地、仓储用地等存量空间进行布局,形成了独特的科创街区和科技社区,实现了新旧动能的转化。例如北京的酒仙桥地区,拥有大量的老旧工业厂房,创新企业通过对传统空间进行改造,建设成为新的IT产业集聚区,也孵化出大量的创新空间。
在政府+市场+媒介的共同作用下,这些创新职能形成了以科创街区、科技楼宇为代表的新型孵化空间和特色集群。
从用地规模来看,按照不完全统计,北京市科技创新用地(按照高等院校用地A31、科研用地A35、研发设计用地B23和工业研发用地M4核算)约71.95平方公里,现状规模较大。而按照规划,全市科技创新用地仅为48.18平方公里。可见创新发展的空间需求远大于规划供给。其中,高等院校用地、科研用地和研发设计用地的现状规模均远大于规划规模,仅有工业研发用地的现状小于规划,如表1所示。
表1 北京市现状及规划的科技创新用地分类情况
(单位: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北京市2014年用地现状图和2017年规划拼合图数据整理
从规划用地的实施情况来看,全市科技创新存量用地约18.38平方公里,仅按照规划实施了29.80平方公里,而现状科创用地中约42.15平方公里的用地在规划范围以外,如图2所示。按照规划实施科创用地、未按规划实施科创用地和规划存量用地三者之比约为3∶4∶2。一方面,既有规划确定的科创用地实施率不高,大量的存量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科创用地在规划圈外扩张。
图2 北京市科技创新相关用地现状及规划实施空间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北京市用地现状图和规划拼合图数据绘制
创新用地规划在规模、结构、布局等规划安排与实施情况存在的不匹配现象,说明城乡规划主观的制度供给缺乏与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需求的紧密结合和有效应对。
创新体系发展与要素支撑不匹配
首先,中心城区发展亟待强化创新服务配套。北京中心城区集中了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创新研发职能和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职能。但是,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等支撑科技创新孵化、转化的职能严重短缺。同时,中心城内承载这些职能的存量研发设计用地和工业研发用地十分有限。特别是规划的创新空间存量资源,大多位于中关村核心区以外,空间上不连续,不能解决城市创新外溢形成的需求,制约了创新体系的融合发展。
表2 各圈层内研发设计用地和工业研发用地的现状及规划实施情况
(单位:平方公里)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北京市2014年用地现状图和2017年规划拼合图数据整理
其次,郊区“产城融合”不足,亟待完善配套体系。一方面,这些科技城、科技园区及大学园区等创新空间大都承载政府主导的国家级科研单位,科技创新自成系统,内在生成创新资源和产品,造成发展活力不强,缺乏对周边地区的知识外溢和创新辐射,如昌平未来科学城。另一方面,很多科技新城、科技园区建设尚处于雏形,如怀柔科学城、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等,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真正形成科技创新资源聚合的优势。同时,城市生活配套服务体系明显不足,造成这些功能区呈现明显的“生产空间”特征。这些问题使创新体系无法与产业功能融合,亟待创新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和产城融合发展。
创新链条融合与空间支撑不匹配
从产业链条融合角度来看,原始创新型用地和应用创新型用地在空间上不匹配。现状高等院校用地和科研用地占全市科创用地比重高达72.2%,主要布局在中关村核心区和部分外围新建的大学城、大学园区。而研发设计用地、工业研发用地主要分布在中关村核心区以外的产业园区内。这造成原始创新功能和应用创新功能在空间上呈现分离态势,缺乏相互融合,加剧了未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难度。例如,北京沙河大学城、良乡大学城,都远离科技园区,也缺乏相关的研发设计类的空间配套,难以围绕高等院校形成共享、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加剧了未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难度。
创新主体从成长周期上看,一般会经历初创型、成长型和成熟型三个阶段。在成长过程中,创新活动受到资本投入和技术投入影响的弹性较大,其形成稳定的循环产出需要一定的发展时间。孵化出的创新产品还需要接受市场的竞争和检验,需要及时调整和变化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些决定了科技创新发展呈现出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变化快的特征。国际创新城市一般通过在特定区域开展税收减免、土地投入和产出激励等优惠政策创造“价格洼地”,为不同能级的创新主体提供相应的空间保障载体12。
但是北京当前中心城区的科创空间供给侧重于原始创新和战略高技术领域,低租金的众创空间配给不足问题日趋凸显,制约了创客特别是初创企业按照发展需要有序布局。而现有的特殊政策区域通常以科技新城、科技园区等形式布局在北京郊区,距离城市中心地区偏远,入园门槛高,在建设初期也无法满足需求。这导致企业通常选择突破规划的布局安排,在规划圈以外布局或者租赁城市中廉价的工业仓储空间、居民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活动,造成了制度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多重问题。
尽管这种方式推动了城市更新,但初创企业在营造创新空间过程中仍然面临严峻的道德风险和制度缺陷问题。首先,在土地价格日趋高涨的今天,当创新环境改善后初创企业经常面临持有者抬高租金、收回物业等道德陷阱,造成投资的损失。其次,这些空间的实际使用性质与城乡规划主管预设的用地性质不一致,导致企业在注册使用、升级配套等过程中面临着极大地制约。而由于北京当前缺乏城市更新政策的支撑,规划用地性质调整不仅受到各类城市政策的限制,还需要征求规划范围内利害关系人的意见13,过程相对复杂,远远滞后于技术创新和业态演替的需求。此外,城市发展建设还聚焦于通过“锦上添花”配套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缺乏对初创企业“最初一平方米”的支持,这种空间配套建设思维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
科技创新空间演化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源、技术基础设施、知识溢出等机制14。首先,为了让知识外溢最大程度地开展和快速累积,需要增强创新要素的的空间集聚程度15,特别是加强创新产业链上研究开发、检验检测、科技成果工程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信息化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等环节在空间上的连续布局。其次,创新技术群体的互动是创新活力的根本保障14。这要求地区对硬件基础设施和自由、宽松的软环境的双重营造,形成完备的生活服务体系,为技术人才的交流互动、生活体验提供服务。
北京现有的科技创新配套用地体系包括了高等院校用地(A31)、科研用地(A35)、研发设计用地(B23)和工业研发用地(M4)等四类用地。从配给方式来看,针对了科技研发生产的过程中的原始创新、应用创新、研发转化和工业生产等各个环节,并按照生产过程的布局原则在北京各城市圈层进行布局。这种空间配套方式忽视了科技创新对要素环节的连续性、系统性要求,忽视了从事这些科创活动的技术群体——人才的真实要求,也割裂了创新源、技术基础设施、知识溢出和创新技术群体互动等机制的联动。可见,规划传统针对“生产过程”的空间配给方式已经明显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的需求,造成了空间组织与发展要求不匹配的多重问题。
图3 现状科创用地分类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北京市用地现状图和规划拼合图数据绘制
从北京市科技创新空间的特征可以看出,破解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实现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即既要抓好科创高地的发展建设,又要抓好小微创新集群的孵化,由此带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在路径上,通过“一个重点,两个抓手”来实现。
从问题导向出发,北京的创新发展思路要从“强调生产过程”向“注重生态系统”转化。重点加强人才、资本服务和创新平台等公共产品的建设,提升长板、修补短板。
强化创新人才集聚
新时期,城市已经不只是提供就业和居住的市场,而是越来越多地需要创造产业和市场来保持竞争力。从2018年初,我国各大城市的“抢人大战”可见一斑。因此,怎样吸引人、留住人是北京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其关键仍是要不断优化城市的软环境和硬设施。一方面,围绕城市“高精尖”经济体系加大创新人才的引进,为创新人才营造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还需要推动创新活动与城市服务体系有机结合,可以借鉴美国硅谷“既要吃好、喝好、购好,还要思考好”的理念,打造适合国际化科技人才与企业需求的配套服务设施环境。
图4 美国加州帕罗奥托市街头标语对发展环境的描述
资料来源:作者拍摄
推动创新服务互融互通,打通金融与创新设施障碍
美国硅谷沙岭路(Sand Hill Road)的经验表明,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对科技创新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撑作用。因此,北京在创新资本融入方面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从长远目标来看,要以中关村为核心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推动创新资本和服务的融入。二是在近期打通金融商圈与创新空间交通联络线,降低时间距离。包括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的点到点交通联系,加快研究建设金融街与中关村科学城的点到点轨道交通联系,以及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与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协同创新保障机制建设。
建设多元的创新平台,支撑创新协同发展
首先,建立央地协同、校企结合、军民融合、全球合作的平台,推动创新人才不断集聚、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创新成果联动孵化和创新市场协同发展。
其次,建立创新创业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市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空间格局、创新型企业基本信息、创业企业基本信息、孵化器和联合办公空间分布、创新创业企业成果展示等综合服务。
第三,为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提供创新引导基金的扶持,特别是鼓励社会创新类企业的发展。
围绕创新主体增加空间资源配给
不同能级的创新主体一般需要不同的空间载体。初能级的创新主体能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但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低,对成本增长十分敏感,需要廉价的大学园、孵化器、创客空间支撑;具有一定能力创新主体具备市场竞争能力,需要加速器、科技园区空间配套;中央及国家级创新主体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搭建中央或国家级的科技新城。新时期,北京的创新空间建设既要解决好重大高新技术创新活动的“最后一公里”配套需求,又要解决好初创企业“最初一平方米”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空间体系的优化。
优化调整创新空间布局,谋划创新空间新高地
结合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抢占全球科技制高点。加快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及创新性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的发展建设,完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构建“一区多园、各具特色”的创新空间。
其中,重点增加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空间配给,推进配套设施规划。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加州的斯坦福科技园15、波士顿的肯道尔广场16都是基于知识技术在空间上的连续外溢形成了特色的创新空间。因此,必须增加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周边科研用地的预留,引导创新源周围形成网络化布局,建立产学研高效融合的空间组织形态。
图5 斯坦福科技园空间区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王亮,2017
图6 肯道尔广场区位示意图
资料来源:任俊宇,2017
培育多元众创空间,重点保障初创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要加大中心城区低租金众创空间的建设,特别是科创用地在规划审批过程中,要求配建一部分户型开放、共享性强的低租金众创空间、联合办公空间,鼓励创新功能的混合与融合,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郊区的增量空间,引导创新企业入园发展。例如,海淀区温泉镇的中关村创客小镇,利用了临近中关村科学城的优势,在集体土地上建立了集孵化办公区、集中办公区、功能展示区、创客工场区四大功能的低成本共享空间,并为创客提供了半价租金减免和完整的生活配套设施,构建起创业+社区+社群的特色发展模式。
鼓励存量空间的调整和利用
四种模式推动存量空间创新利用
根据是否具备创新源和是否具有完备设施两个要素,可以将科技创新空间的布局特征分成四种模式17。
一是重点引导型,指具备较为完善的创新空间基础,既具有知识、技术资源,且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同时又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例如中关村西区。未来要结合创新用地调整,采取政府规划主导开发+企业租赁经营+商业与科技企业混合模式,促进公建设施用地更新改造为创新空间用地。
二是环境营造型,指靠近创新源,具有良好的知识、技术外溢的优势,具有一定创新空间的发展潜力,但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承载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如长阳大学城,未来要通过政策加快区域物质环境的改善,引导建设办公等企业承载空间,吸引企业,促进知识转化与技术转移。
三是创新植入型,指地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居住、商业、办公空间,但由于片区缺乏创新源,因此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空间发展趋势。如北京新华印刷厂,围绕创新业态演替,采取创新活动植入工业仓储空间或集体宅基地更新为创新空间模式,促进工业仓储存量用地更新。
四是转型利用型,指既不具备创新源、也不具备创新
表4 存量创新空间利用的四种模式
资料来源:根据袁晓辉、任俊宇、石晓冬等《北京市创新空间发展规划研究》整理
孵化的发展环境的地区,应强调地区的战略留白,为未来长期发展进行储备。如昌平南口镇暖瓶厂,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逐渐改善区域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创新空间的发展奠定条件。另一方面,承接大型科技企业的外溢,由企业主体进行综合新型园区的建设。
加强存量创新更新的制度保障
为实现上述存量空间的调整利用,城乡规划需要在建设初期、更新过程和制度供给上加强保障。在建设初期,对规划允许符合条件的区域开展多功能混合的创新社区建设,允许一定比例的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和功能置换。在存量更新过程中,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面向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存量用地更新,由政府提出存量更新方向,由市场主体提出存量更新策略及更新后的运营方案,共同运营更新区域。设立城市更新引导基金,对面向创新空间建设的更新主体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制度供给上,设立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的“再定性”机制,加强规划用地的主动调整,适应市场内生选择的结果。
科技创新是北京城市未来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科创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供求不匹配、组织不匹配现象,凸显了传统城乡规划的创新空间支撑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创新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北京的现实问题,也是我国特大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共性问题。研究指出,北京在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坚持“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即既要抓好科创高地的发展建设,又要抓好小微创新集群的孵化,由此带动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在空间上,未来的科技创新发展应当以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重点,以优化增量空间配给和存量空间利用作为抓手,实现空间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撑。
科技创新的发展日新月异,对城乡空间结构演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给北京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不仅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本身的研究,掌握创新活动的空间组织规律和创新技术群体、创客们的行为规律,更需要推动城乡规划制度的创新,为创新发展和城市结构优化做好保障。
注:本文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软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17-R2-024)。
参考文献
1 曾鹏.当代城市创新空间理论与发展[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2 Richard Florida.Startup City: The Urban Shift in Venture Capital and High Technology[M].Toronto: Martin Prosperity Institute,2014: 127-132
3 Thomas Hutton.The New Economy of the Inner City[J]. Cities,2004. 21 ( 2) : 89-108
4 李健,屠启宇. 创新驱动发展:世界城市体系重构的新动力[J].中国城市研究,2013.(6): 63-68
5 李健,屠启宇. 创新时代的新经济空间:美国大都市区创新城区的崛起[J]. 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0):85-91
6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Z]. 2017年9月
7 彭本红.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研究综述[J]. 科技管理研究,2009,10:301-303
8 Cook P, Uranga M G, Etxebarria G.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1998,30: 1563-1584
9 Cook P.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Cluster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 10(4): 945-974
10 创头条双创地图. http://www.ctoutiao.com
11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Z]. 2015年3月
12 王亮. 硅谷创新平台建设经验. 国际城市规划发展报告[R]. 2017.12(21):55-58
13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Z]. 2009年10月
14 Hu T, Lin C, Ro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ological Communiti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in Innovative Activity: the Case of Hsinchu District, Taiwan[J]. Urban Studies, 2005,42(7): 1139-1160
15 陈秉钊,范军勇. 知识创新空间论[M]. 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
16 任俊宇. 美国“创新城区”概念、实践及启示[R]. 国际城市规划发展报告. 2017.12(21):41-50
17 袁晓辉、任俊宇、石晓冬、陈军、王亮. 北京市创新空间发展规划研究[R]. 2016年11月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首都区域空间规划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原文发表于《北京规划建设》杂志2019年第5期。
获授权微信首发,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