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2日上午九点,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了“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城新区:中国方案的探索”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城乡规划学界、公共管理学界的知名教授、青年学人,以及上海、南京等地规划设计单位和规划管理部门的专家参会。
周义安书记致辞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党委书记周义安教授发表致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院师生在新城新区的规划、发展和治理方面做出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周书记表示,总结中国新城新区规划与发展的独特经验,研讨新城新区发展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找到一条通往更加健康持续的新城新区发展之路,是我们这一代学者、管理者和规划人的共同责任。他希望此次研讨会在中国新城新区发展的理论总结方面迈进重要一步,为我国探索更加健康持续发展的新城新区、为人类未来人居空间建设贡献智慧。
张京祥教授致辞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京祥教授从历史与国内外比较的视野,指出研究新城新区是深刻理解“中国城市发展之谜”的突破口,是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经验,能够为世界城市发展理论做出重要贡献。面对中国城镇化减速的大背景,面对当下新城新区虽然成就巨大、但显现出社会、金融等问题的交织,如何理性看待新城新区的未来,构建精明增长或精明收缩的新城新区,成为现实而又迫切的重大命题。同时,只有将新城新区的深层次的发展机制进行探讨、反思、总结,才可能为中国向国际传播新城新区建设的“中国方案”提供可能性。致辞环节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小龙教授主持。
彭震伟教授
《迈向全球城市的新城发展策略思考》
上午主旨报告环节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罗震东教授主持。首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兼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彭震伟教授带来了题为《迈向全球城市的新城发展策略思考》的报告。他回顾了从18世纪末的田园城市到21世纪中期的大伦敦规划、21世纪上海的城市发展规划,提出新城一直是解决大城市发展问题的区域性产物。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持续纵深发展,全球经济不断整合,全球城市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新城发展既是上海等全球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它们的城市功能结构演化的必然产物。因此,在上海等超大城市创建全球城市过程中,必须不断优化新城空间、充分发挥其集聚人口、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使之发挥承载部分或全面承接全球城市职能的重要作用。
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佃利教授作了题为《政策实验与战略功能区的发展逻辑》的报告。王佃利教授基于对我国战略功能区的剖析,认为国家级新区等战略功能区是独具特色的“实验性”区域实践,本质上是中央主导下的政策求解过程,而试点就是政策求解的工具。从央地关系与政策过程视角来看,战略功能区的发展即是权力、资本、社会网络在“生态、生产、生活”这“三生”空间基础上进行尺度重构与再领域化的过程。未来的发展道路应遵循由行政主导转向经济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避免城市定位与功能区定位不同的负面影响、注重流动人口和原住居民的参与和表达等基本思路。
王兴平教授
《“区+块+链”融合互通: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的新模式》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兴平教授带来了题为《“区+块+链”融合互通: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的新模式》的报告。王教授指出创新空间的构建成为一些国家新区、发达地区新城新区发展的新趋势。他通过梳理江北新区创新空间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创新主体呈“大平台+小园区”的分布与集聚特征,并指出了这种创新空间布局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区+块+链’融合互通”创新空间发展新模式的构建设想。这一构想具体体现为,首先推动“功能区+政策区”多区融合、多区共建、高质创新,指引“区域”发展新方向;其次推进“行政板块+空间板块”多块融合,通过产城融合、专业化产业分区,引导“板块”融合新格局;再次通过“+创新”、“创新+”等方式,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多链融合,形成“全链条”发展新模式;最后,通过“区+块+链” 延伸与扩展创新领域与地域,实现全域创新空间。
陈阳副所长
《南京河西新城区规划实施评估》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陈阳副所长作了题为《南京河西新城区规划实施评估》的报告。她以十运会、青奥会等大事件为时间节点,将河西新城的开发过程脉络大体分为“2001-2005年十运会促发下的基础框架建设”、“2006-2010年十运会后的城市功能培育”、“2011-2014年迎青奥期间的新城区功能优化”、“2015-至今后青奥时期的城市功能再提升”四个主要阶段,并对产业发展、行政管理、土地政策等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成效反思。她指出,目前河西新城的功能载体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成就显著,已经成为南京城市新中心标志区,未来还需要关注人性化的空间尺度构建、优化新城轨道布局等方面工作。
陶英胜总监
《上海市新城规划和建设的历程与思考》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陶英胜规划总监介绍了上海新城规划历程。他简要回顾了1929年以来上海的总体性规划中发展工业卫星城镇、卫星城到确立发展建设新城的思路演变过程。他指出了上海市采用了“多心开敞、有机疏散”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思想,分阶段突出重点,从卫星城到新城,明确的规划目标保障了新城的持续性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当今上海城市空间的基本格局。从上海新城实践探索中,可以发现在公共生活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新城建设既和城市性质、国家战略密切相关,也有其独特的自在性、自为性。在此基础上,他也指出了上海新城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优化的方向与思路。

圆桌会议场景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王磊副研究员主持。首先,来自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姚尚建教授作了题为《新区治理的权力延伸与制度规划》的报告。他指出,高度开放区域新区的功能体现为市场制度创新,低开放区域新区功能体现为政府的自我革命与市场制度的培育。快速城市化推进了新区体制的权力扩张,也让新区发展到新城,完成了从土地——工厂到土地——城市的转换以及去工业化的过程。但由此引发的对城市功能的需求带来了新的政策压力,表现为权力内卷与制度拓展。
于涛副教授
《高铁新城与城市空间发展》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于涛副教授在《高铁新城与城市空间发展》的报告中展示了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小城市高铁新城地域空间效应与机制研究——以京沪高铁为例》研究的阶段成果。他们选择了沧州等六个中小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了大数据方法,并通过众多城市的人口、工作、居住等数据分析,研究了高铁对新城发展的影响与机制,认为高铁的建设与运营对于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城市存在着显著不同的影响。
陈宏胜副教授
《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新城空间资本化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陈宏胜副教授作了题为《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新城空间资本化研究》的报告,他认为都市圈是资本流动及地方塑造的分析单元,都市圈空间资本化逐渐转向了资本的空间化,进而以惠州市惠阳区为例印证了在都市圈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资本化,并对资本的跨界效应进行探讨,认为资本的跨界效应受中国特殊的土地财政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并以都市圈快速轨道交通串联,加快了节点片区与所在城镇的空间发展差异;此外,资本的跨界效应影响着地方的可持续城镇化。
盛明洁博士
《基于邻里效应的新建社区规划框架研究》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盛明洁博士通过对近年来西方学界城市研究、流行病学文献的梳理,分析了邻里社会、经济、环境特征对居民态度、行为和健康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而,针对新城新区社区,提出了基于邻里效应的社区规划框架。
徐利权博士
《武汉城市圈新城规划建设实效评估及其解析》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徐利权博士作了题为《武汉城市圈新城规划建设实效评估及其解析》的报告。他从武汉城市圈新城时空演变规律入手,解析了武汉城市圈新城规划建设历程,总结出武汉新城区“圈层扩散、跨界融合”的空间格局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规划实施评估的精细化管理需求,通过系统分析与相关指标考察新城规划建设实施状态,并提出多元主体视角下武汉都市圈新城规划建设的对策框架,为类似地区发展提供启示。
殷铭副教授
《阶段特征与规划应对:新城区规划的新趋势》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殷铭副教授在题为《阶段特征与规划应对:新城区规划的新趋势》的报告中,探讨了我国新区发展的历史与使命、新城区规划的新趋势。他指出,每一代城区建设的热潮都是应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出现,而新区物质空间规划的方法与策略与所处阶段相适应。1980年代,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体现为促进经济增长,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典型代表。1990年代,在扩大开放的政策背景下,新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其目标也主要服务于对外开放,如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2000年左右,新城新区的建设热潮旨在适应于我国城市空间的拓展的需要。2015年左右,在区域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跨区域的合作区、示范区开始出现,如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深汕特别合作区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新城新区的建设规划将更加强调在地性以及精细化。
王绍博
《从新城开发到中国特色“边缘城市”发展:青浦新城实证研究》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绍博博士生首先通过解剖上海都市区内部发展的新趋势解读边缘城市的概念,认为边缘城市与新城呈现明显的共性特点,且边缘城市呈现明显的新城开发导向性。王绍博以青浦新城为例,解析了边缘城市视角下物质空间、制度空间和社会空间的重构,并对多元主体参与的空间生产行为进行分析,总结出中国新城开发导向的“边缘城市”与美国边缘城市的相似特征与差异之处。
陈浩副研究员
《四代新城新区:时空特征、规划思想与发展转型》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浩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四代新城新区:时空特征、规划思想与发展转型》的报告。他回顾了西方和东亚发展经济体战后新城新区开发的历程,也简要阐述了对我国新城新区发展研究的进展。在此基础上,他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代新城新区的不同时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然后,梳理了四代新城新区主导性规划思想演进脉络,及在此过程中的中西方思想碰撞与交融历程;最后,他指出了当前中国新城新区研究的理论使命与实践任务,即:如何理解中国新城新区运动的全球意义和如何应对新城新区面临的挑战?

会议合影
各位老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与思想碰撞,姚尚建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发言。总之,本次会议高度聚焦新城新区的规划与发展,不同学科的老师贡献了智慧,进行了严肃的学术讨论,初步就中国新城新区规划与发展的历程、历史地位及未来发展挑战等议题达成了共识,学术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感谢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