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沈清基教授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报告全文,感谢作者授权发布,感谢《国际城市规划》杂志的支持!欢迎分享。
个人简介
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院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刊》副主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上海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入选中国城市规划学会“40年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出版专著及译著《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原理、方法与优化》《低碳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城市生态环境风险防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译)《城市生态学新发展》(译)《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译)等。
点击浏览报告(上)视频>>>
点击浏览报告(下)视频>>>
报告由“演进过程”、“理论演进特征”、“实践演进特征”、“展望”几个部分组成,介绍和阐述对“现代中国城市生态规划演进及展望”这一议题的研究和思考。
演进过程
参照李浩先生的新中国城市规划六阶段分期,并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城市生态规划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将中国现代城市生态规划分成如下四个阶段:初始萌芽期(1949—1977年)、缓慢发展期(1978—1989年)、启动建构期(1990—2000年)、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
初始萌芽期(1949-1977)
1949 - 1952年期间开展的背景龙须沟和上海肇家浜的环境整治。
1953 -1957期间,156项重点工程的布局及生活配套规划建设,对生态规划未予强调。但此时期“带状组团式”的兰州总体规划体现了一定的生态属性。
1958 -1965:快速规划、城市建设大跃进阶段,“三年不搞规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背景信息;不过,合肥“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车状布局、京“分散组团式”布局,以攀枝花城市规划“带状组团”均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属性。
1966 -1976:规划停滞期/倒退期。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遭到空前冲击,规划机构撤销,队伍解散,资料销毁,规划管理废弛。这一时期的城市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
缓慢发展期(1978-1989)
1978 年 3 月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包括遵义、延安、桂林、洛阳、苏州、无锡)的表述,说明当时已经明确认识到中国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
1979 年 9 月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1982 年 5 月成立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1982 年 8 月,第一次城市发展战略会议将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入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83 年12月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举行;国务院宣布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4年12月“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在上海举行,被认为是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同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
1986年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
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的决定》
启动建构期(1990-2000)
此阶段以一些重要文件和规划内容的发表为标志,如:
1991年,周纪纶发表《城市环境生态发展的目标与规划》一文;《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研究》完成
1992 年,《承德市城市综合整治及生态规划》完成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投入较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加明显
1996年国家环保局出台《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
1997年,国家环保总局决定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998年11月国务院颁布《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000年,邹德慈先生主持的“温州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获浙江省2000 年优秀规划一等奖
2000年10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在湖北襄樊市召开。同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成立,黄光宇教授任主任委员。
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
随着国家发展观的改革、新时代国家性规划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等,城乡生态规划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包括:
2002 年,第九届全国人代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生态县、市、省建设指标(试行)》
2004年,国家环保总局印发《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及实施意见
2009 年起,低碳生态城市及规划成为我国城市生态规划领域的热点之一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0 年《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0)》出版
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对生态环境给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提出了众多的“生态命题”
2015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球城镇化平均水平
2016 年12 月颁布《全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
2018 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
2013年5月24日,习总书记指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2013年7月28日在贵阳国际生态论坛,习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6年1月18日,习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018年5月18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02
理论演进特征
2.1 从“拿来主义”到“中国特色”
2.2 从“另起炉灶”到“体系融合”
2.3 从“技术理性”到“价值融合”
03
实践演进特征
3.1 从“单一形式”到“多元载体”
3.2 从“宏观愿景”到“全域视角”
3.3 从“刚性控制”到“弹性管治”
04
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展望
1. 国际与本土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
下表通过对国际上生态环境思潮和动态的对比以及中国城乡生态分时段规划背景的对比来梳理中国城市生态演进的特点;同时也说明将国际生态环境思潮与中国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现代中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概略进程及国内外若干研究实践动态
2. 主动适应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提高城市生态规划的应需性水平
4. 树立城市生态规划的高品质与高质量意识,以精细化方式提升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品质
荷兰农业发展水平很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业产品出口国。但曾经的荷兰农业却付出了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巨大代价。荷兰现已经采取多种措施, 目标是在保持高产量农作物的同时提升农田生物多样性,以致提高全国生物多样性。另外,“水银泻地式”的全覆盖精细化也是提升生态规划和建设品质的一种方式,所谓的水银泻地式指在全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并付诸各类行动,这样才有助于生态规划建设目标的达成。例如,美国北卡州立大学自助餐厅设立展示食品名称、产地、距离的信息板,此板提示师生每一种自助餐厅食物的选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产生碳排放等,这是水银泻地式的一种形象的表达。
5. 通过人的需求的科学—生态调控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品质
西安浐灞河所产的沙好,1990年代当地过度开挖导致了桥梁倒塌和陇海铁路中断,这个例子说明人的素质和生态意识的重要作用。福建三明市农民在选择经济林树种时,466个人选择收益高的树种,只有20多人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树种,这个例子也表明了人的生态意识。“人心向上,人性向下”,人的需求、人的欲望不断朝上发展且越来越高,但是人性如果在无限对自然界索取的思维定式下,对自然界的责任可能会朝下走。这说明非常需要一个对人的需求的科学生态调控的机制。城市生态规划对人的需求调控有必要引入“人学”,其根本原因是人的心态与不断提升生态规划建设的品质和质量息息相关。
6. 以“极致性”作为提升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品质的操作路径
7. 以融炼性作为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指导思维
在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在没有任何门户之见,没有学科障碍的背景下,人类文明的所有知识和信息均可纳入一个“漏斗”,即漏斗模式。漏斗上端大,下端小,并具有较大的容量。所有人类知识结晶都放入漏斗,经过熔炼最终滤出的是精华,这种思维模式对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有较好的助益。
8. 以扎根理论与扎根实践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实效
扎根理论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提出,指的是在没有现成理论可借鉴的情况下,通过实际调查归纳提炼出理论。扎根理论研究的程序,要从方法、过程、产生问题等等开始。在强调扎根理论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扎根实践,在从扎根理论过渡到扎根实践的过程中,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原则。
9. 基于“生态”本质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
生态规划基于生态学,所以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时对生态本质的认知和秉持很重要。首先,生态的界定主要基于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产生的功能。其次,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即关系界定及优化,也是“生态”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内涵。在生态规划建设过程中对以上两个角度的坚持和秉持也非常重要。
10. 提升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文化力与实践力,以文化力 - 实践力落实生态文明
文化力是与自然力相对应的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力量。它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基本道德规范、文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等。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需具有文化力,但同时需注意文化力的双向性,有先进文化,也有非先进文化。我们要对文化进行辨别并尽最大努力发挥文化力的积极作用。
城市生态规划拓展为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实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元素。实践力是具有实际效用的力,它够把思想转化成行动,转化成可见的成果,即思维转化力+执行力=实践力。实践力包含多方面内容:厚度、广度、温度、方向度、智慧度以及艺术度等。
05
结语
报告整理:张园.
“外引”与“内消”—— 国际经验对中国城乡土地利用相关规划的影响探析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阶段、思潮与行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解析中国城市规划:规划范式与中国城市规划发展
新中国70年城乡规划思潮的总体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