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0日下午,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七:“图像、影像,活力城乡”召开。学术对话由对话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承办。影像委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伟强教授任主持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新哲副院长任学术召集人。
活动邀请的嘉宾包括:清华大学尹稚教授、上海城室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刘浏首席执行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朱荣远副总规划师、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陶滔总规划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马向明总规划师、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袁昕院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徐苏宁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孙施文教授、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赵云伟总经理、成都山鼎设计集团何兵总规划师、上海麦塔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陈荣总经理、呼伦贝尔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发起副院长、东莞市自然资源局邓然副科长等。
学术对话现场
主持人王伟强教授首先阐释了本次学术对话将从图像、影像的角度去探讨活力城乡,美好人居的年会主题。
王伟强
学会理事 城市影像学委会主任委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朱荣远
学会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工
朱荣远副总规划师作了题为《眼见为实与超越表象》的报告,通过用影像阐释深圳成长的历时性特征,以及对衢州周公山村的田野调查中,用影像记录村民个体的家庭史叙述,指出城市和乡村的虚像与实情挑战每个生活在当下人的独立思想能力。城市要慢下来,欲望得有节奏,补强对民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乡村要有耐心,四季就是乡村最好的发展节奏。
刘 浏
上海城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刘浏首席执行官以《看见城市》为题,认为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图像,对于大量建设于视觉内涵的城市空间而言具有丰富的含义,且就数据本身而言,这一类数据具有十分广泛的用途与分析价值,随着人工智能算法的迭代与更新,大规模解读这一数据具有了广泛可行性。他以AI+GIS的技术方法,对城市影像大数据进行空间认知分析,并对未来城市图像大数据在城市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作出了预测和构想。
袁 昕
学会常务理事 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院长 高工
袁昕院长以《用图像探求真相》为题,谈到人和自然,以前更多是从哲学和艺术的角度思考城市,但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把山水林田湖草纳入到一体的时候,还有一个维度关注它,就是自然科学。我们关注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从方法来讲,要运用城市图像数据分析,具有清晰的思考逻辑、严谨的定量分析、科学的实证精神,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而实现规划科学。
徐苏宁
学会理事 城市影像学委会委员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徐苏宁教授作了题为《市井之像,活力之本》的报告,认为市井就是江湖,我们的城市需要市井和活力。需要在城市里有邻里之间的问候,有卖货的吆喝声;有清晨的静谧,也有黄昏的喧嚣;有早餐的小店,也有夜校的排挡;有宗祠的肃穆,也有世俗的欢笑;有老炮的回忆,也有年轻一代青涩的印记。
尹 稚
学会副理事长 住房与社区规划学委会主任委员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教授
尹稚教授指出所谓“图像、影像”,无论是利用图像发掘城市当中的行为规律,还是用影像记录人文历史、城市历史,以及很多消失的东西,留下史学方面的记忆,都有着学术上的志向。
王新哲
学会理事 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教授级高工
王新哲副院长谈到,结合当下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在整个体系里面,事实上是画素描的过程,从结构控制到逐步清晰,到最终落实到规划里面去,这跟影像、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图像的数据分析是确定的,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我们用图像、影像的规律,跟规划设计和想表达的东西还是有一些共通点可以借鉴,可以贯穿到具体工作过程中。
陶 滔
学会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工
陶滔总规划师谈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把图像变成数据之后,并不意味着人就没有了情感需要。作为一个规划师本身,我们拿着手机、照相机记录,最后到对于生活环境的营造,必须有情怀,这种情怀构筑了我们的生活。最终的落脚点,核心是“三生”。
对话的最后环节,来自同济大学的唐皓明和马晓娇分别作了题为《图像、体验、活力——对上海衡复风貌区街道品质分析》和《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像分析——以黄浦江为例》的分享。
马向明
学会城市影像学委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工
马向明总规划师点评到,图片解读与理论框架互为表里,规划师作出方案,需要现场调研,而图像的采集和分析对于设计理念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合影
活动现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视频
城市影像学术委员会挂靠于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城市研究与城市评论为核心,开展城市影像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以加强城市规划学科与社会、经济、文化、历史与艺术等相关学科的交互研究,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推广传播与公众参与,丰富我国城市研究与城市规划理论体系,推进我国城乡规划和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