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座诞生仅40年的城市,“城市更新”却成为空间发展与治理的核心关键词,这一城市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划变革过程,值得这座城市的规划从业者们记录与思考。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幸亲历了深圳城市更新制度体系从摸索、酝酿到建立、完善的全过程。回顾过往,深圳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更新规划有太多的项目、事件值得总结与反思,它的丰富度和厚重性不是简单的政策法规文件与技术规范可以概括的。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我们自觉有责任向读者、向同行交待深圳城市更新实践的来龙去脉。这也是促使我们把深圳的城市更新故事讲出来的巨大动力。然而在繁重的规划设计工作之余,如何将这些故事整理好、讲得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小挑战。自本书起笔至今,著述披阅近十载,增删改写数次,为此凝聚了数十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热情和心血。
深圳:一座超级生长的城市(图片来源:大勇工作室)
本书以深圳城市更新探索与实践脉络为总体线索,共分为3个板块、9个章节:第1章为绪论,它将城市更新置于深圳城市发展的历史图景中,展现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之城,其经济社会发展与空间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第2章至第7章为主干,它纵贯了深圳城市更新的理论基础、实施评价、制度体系、规划案例等多个维度,可令读者了解深圳城市更新的全貌;第8章和第9章为讨论,这一部分对深圳城市更新的目标、体制和效应进行了客观反思,继而基于对多方面需求的判断,提出我们对未来城市空间发展与治理的思考。
本书既是一本面向城市规划与管理相关从业者的理论读物与制度、政策、技术和案例手册,也是面向非专业大众的普及读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获得对深圳城市更新的认识与见解。
第1章 城市发展与城市更新
1.1 深圳:一座超级生长的城市
1.2 城市更新的缘起与发展
1.3 城市更新的推动力
第2章 城市更新的特征识别
2.1 城市更新的共通特征梳理
2.2 我国典型城市或地区更新探索要点
2.3 深圳城市更新的三大特征:市场化、协调化、法制化
第3章 城市更新案例回溯
3.1 华强北:“三来一补”工业区的持续转变
3.2 大冲村:从城中村到“华润城”的谈判之路
3.3 蛇口工业区:从建城到营城的“蛇口模式”
3.4 金威啤酒厂:市场机制下城市记忆留存的探索之路
3.5 湖贝村:“去留之争”和“公共利益”的认知与实现
第4章 城市更新的实施进展
4.1 整体进展
4.2 综合效应
第5章 来源于丰富实践的城市更新规划技术改良
5.1 城市更新规划体系的展开
5.2 市区两级城市更新五年专项规划的控制与指引
5.3 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详解
5.4 片区层面城市更新统筹规划实践
5.5 城市更新规划的制度建构
第6章 可生长的城市更新政策创新
6.1 城市更新政策的历史演化与现行政策体系
6.2 城市更新政策持续创新的重点领域
6.3 城市更新政策实践的主要特征及价值导向
第7章 多元主体协调博弈下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完善
7.1 市区两级城市更新管理体制的建构
7.2 政府统筹协调和综合服务机制的完善
7.3 多方参与者的互动响应
7.4 协同机制的生成
第8章 永不止步的城市更新变革
8.1 多元化产业创新生境培育
8.2 本土特色与活力营造
8.3 实现公共利益供给创新
8.4 构建包容共享的社会生境
第9章 城市更新与未来城市
9.1 深圳城市更新制度的创新与展望
9.2 未来城市对深圳的期许
9.3 城市希望:想象力与创造力
本书的目的决不在于对汗牛充栋的“城市更新”概念与理论作更多叠床架屋的释义注解,而是希望借助大量一手的实践案例来追溯城市更新之于深圳的发生缘起,还原城市更新规则的制定过程,详解城市更新规划的技术要点,并冀图通过对实践的客观描述、总结和反思,启发读者从深圳城市更新的历程和经验中,获得对中国城镇化新阶段城市发展与规划工作特点的先期认识。在实践的历史中阅读深圳城市更新,或许更能使读者理解深圳城市更新的特殊价值:
一、深圳城市更新摸索了城乡土地二元化背景下的土地再开发制度路径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建立并实行的土地使用制度下,无论是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合法合规建设用地,还是国有用地调整使用属性,均需经由政府之手,由此形成国家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这种模式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公共资源的积累,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却也带来了较大的制度成本。因躲避土地征用难题而出现的“城中村”以及被土地批租制度变相保护的“低效用地”等现象比比皆是,成为上一阶段中国城镇化的典型注脚。
但是,随着各个城市陆续出现功能转换需求、寻求产业转型发展,拆迁安置与重新“招拍挂”的办法不仅陷入历史遗留产权纠纷的困扰中,也带来了产业空心、地价高企、服务不足等新的城市问题。在国家尚未对土地二次使用做好充分政策准备之时,深圳城市更新就在土地确权和整备方面率先破局,建立了分类别、一揽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置规则。这些尝试,也为当前国土空间统一管理新形势下土地高效使用和城乡资源全要素管控的空间治理工作探索了道路。

深圳罗湖湖贝古村全景(图片来源:大勇工作室)
二、深圳城市更新搭建了协调市场与公共利益的城市空间资源协商平台
尽管我们的城市规划管理往往羞谈“利益”,但是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城市中多元主体对其所有、所占空间权属与利益的诉求却越来越难以回避。不断激变且愈发显性的社会形态促使我们在存量规划建设中正视并纳入多元利益格局。而深圳的城市更新规划便体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协商特点。政府、开发商、权利人和广大公众以城市更新为平台,按照政府制定的规则和程序,在多方利益博弈中推进规划立项、审批与项目实施。
在制度建立初期,政府可能会由于缺乏经验而损失应得的公共资源,非利益直接相关方的社会参与也相对缺位。但随着城市更新效果的显现,政府逐步在更新规则中加入公共贡献与政府调控的内容,公众的参与方式也因渠道明确而更加理性。“规则”意识通过城市更新逐步嵌入到了城市公共政策当中,进而推动城市运营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深圳城市更新树立了社会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价值导向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居于其中的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中国城镇化的“上半场”为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部分人受惠于时代而“先富起来”。但是进入“下半场”的中国城镇化已无法承受单一经济维度增长下的社会负效应,我们既要做大蛋糕,还要分好蛋糕。城市更新表面上虽是物质空间的改变,实质也是社会阶层与社会关系的重构。深圳城市更新与城市更新规划注重及时捕捉城市产业的新生空间需求与从业者对就业、居住环境的新要求,并通过可持续的城市运营,使城市更新担当起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共同交流、共享信息与能力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手段。
在复杂的理论与实践长河中,“城市更新”时不时与消灭空间多样性的“规划自负”、花费大量财政投入的“涂脂抹粉”等负面词条联系在一起。诚然,资本投放后的新功能建造可能是市场化开发模式下城市更新的主要措施,但塑造多种多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增强城市生活的吸引力,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是城市更新所应永远追求的目标。深圳城市更新坚持人文导向,在制度设计上不仅对公共空间比例予以明确要求,也对创新性产业用房提出可行的鼓励措施。更新腾出的空间更多用于提供城市公共服务,让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红利。诸多由城市更新塑造、新生的社区和园区,已经培育起创新、创意的城市氛围,成为深圳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福田区深业上城,前身为赛格日立工业区(图片来源:大勇工作室)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城市,伴随深圳的城市视野和战略基点不断扩大和提升,以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也势必需要持续改进。深圳的城市更新与城市更新规划从实践中应运而生、演化适应,以至今日自成一体并受到业内同行重视,可谓这座城市贡献给中国城市发展改革与治理创新的又一范式性贡献。当然深圳城市更新的过往道路不是指引城市未来的金科玉律,也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条规范,适宜每个城市的城市更新与存量规划方法,也必将建基于城市自身的实践过程之上。
我们不满足于回望过去及描述现在,我们更希望通过亲身参与深圳城市更新的过程,把视线瞄向更远的未来。如果说深圳过去的成功在于速度和效益,最根本的动力是因为它吸引了数以千万的优秀人才聚集到这里,那么深圳未来的标杆意义则应该在深刻变化的全球格局、国家转型的区域格局以及创新引领的城市竞争格局中,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文化感召力,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机会城市和枢纽城市。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深圳城市更新所追求的生态功能化、空间精细度、文化先进性、环境宜居性、创新独特性和治理现代化等目标,将成为定义城市质量的新标准。怀揣着梦想的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用自己的实践和创新,精彩、骄傲地生活在这座城市。他们永远在路上,永不停步。

深圳福田区市民中心广场(图片来源:大勇工作室)
序一 —— 吴志强
同济大学副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德国工程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
值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十而立之际,把在城市更新领域多年积攒的经验与思考集结成册,对于一个规划实践机构是难能可贵的。向纵深看,本书对于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演进做了长程的追溯和梳理,对各阶段的政策与规划技术有深入的剖析;向截面看,本书呈现了深圳城市更新的全景面貌与完整的制度和技术框架。读者可以很欣慰地看到,当中国城市发展逐渐迈入存量时代,深圳已经在多元社会协同发展、空间支撑创新升级等前沿领域先行做了充分地探索。
序二 —— 王芃
深圳市政协党组成员
原深圳市规土委党组书记、主任
原广东省住建厅党组书记、厅长
40年城市深圳的沧桑巨变,是当代中国城市的典型代表,是当代中国的巨大成功。深圳既是现象级的个案,又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科学总结、深度考查、客观梳理、透彻剖析这一城市个案,对深化认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重要批示“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目标使命意义重大,对进入“城市中国”新时代的现代化强国建设伟大事业意义重大。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司马晓 岳隽 杜雁 黄卫东 著
本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可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购买!

建工出版社购书入口
当当图书、京东图书已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