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
—— 2019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近日,2019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召开,会议主题为“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本辑信息参考编辑整理了黄艳、王建国、崔愷、李晓江、杨伟民等5位专家的大会发言或专题发言中关于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城市品质活力提升和空间治理完善等方面的观点内容,以资借鉴。

黄 艳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找准方向和切入点 全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
“活力城乡,美好人居”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和愿景,对推进城乡高质量发展、构筑美好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作过重要指示和批示,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高品质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体现党执政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全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寻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的理念、方法和路径。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改革创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就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求我们这些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要了解城市、了解城市变化规律,掌握不同人群的新需求,及时改善改造城市各类设施和环境,以适应和满足居民的需要。要改变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真正把“以人为核心”的初心落实到工作中。
第二,以问题为导向,认识并不断解决各类城市病和城市短板,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问题为导向,找到问题和找准问题是关键,并以此为依据持续不断地解决城市病。以城市体检为例,必须要深入调查研究城市真正的问题和短板,从现象到原因和根源,解决城市问题和需要,实现多专业、跨专业的协作。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为例,从系统上梳理问题和制定建设规划,用建设规划统筹各类项目,通过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全面动员、社会市民参与,形成营造良好家园的氛围。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质,要系统性梳理城市问题,统筹制定建设规划,久久为功。
第三,以社区为切入点,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更新工作,提高人居环境。社区是城市管理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深入推进社区治理创新,下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绣花功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中央城市工作会上提出要加快老旧小区改造,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
我国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发展建设模式已经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进入对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城市建成区的改造完善,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工作任务。无论是管理部门还是技术部门,都要改变工作思路,深入基层,深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社区的组织在共建、共享、共评、共管等方面做陪伴式服务,有机地把政策计划和群众需求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提升高质量服务水平,同时改变目前的管理方式。
王建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包容共享、显隐互鉴、宜居可期:城市活力的历史图景和当代营造』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城市建设正经历由城市、农村、林业、草原、海洋、环境分治,到城乡统筹、资源一体的转型发展进程。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正在由对城市发展的宏观空间增长性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空间治理、管理方式转向内涵品质提升、增量存量结合并逐渐以存量为主的城市环境营造和精细化管理。
城市活力作为城市健康成长、持续激发正向社会演化动能的本源之一,是决定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参考依据,应当引起专业领域的关注。城市活力可以分为显性和隐形两种类型。显性活力即直接可以具体感知的活力,隐性活力即“万物互联”的背景下呈现的城市活力新形态。当代城市活力培育和营造需要“显隐互鉴”,做到三个适宜:一是适时,关注城市的不同历史背景、阶段和状况;二是适群,主导特定活动场所适宜人群;三是适度,把握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兼顾狭义活力和广义活力的“合理融合”。

当前迫切需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设计及具有城市意识的建筑设计的关键性作用,走向显隐活力共构的宜居城市。
第一,在观念上要重新认识中国城乡发展与活力营造的科学内涵,正确把握城市发展建设决策主体介入的度和实效性。城市发展和建设要真正“以人为本”,要让人们主观能动地参与城市发展并有“获得感”。今天,在“人人互联”和“万物互联”的新一代互联网发展前景下,“个体即主体”已经成为可能。人们将越来越被单体化,从过去的“黑箱”逐渐变成“白箱”。规划设计从过去在归类(如阶层、身份、血缘、职业、地域、年龄等)中集体认知人群,到今天面临“个体即主体”的空前挑战。
第二,把握好显性活力营造的当代规划设计途径。把握好城市活力营造的专业途径,在规划可控的城市空间领域,建构局地“熟人社会”,尽可能以密集网络形态,根据社区生活公共服务设施或开放空间建构步行生活圈内的城市慢行系统。城市设计的尺度宜小、生活节奏宜慢;杂而不乱,喧而不闹,动静相宜;关注自发、自愿、自主、自为的城市活力;以他者身份留意、观察、注视城市活动和景观;营造场所感使城市活力提升并持之久远。
第三,要特别关注新数据环境下的隐形活力的营造。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万物互联的新数据环境下,需要关注更具城市发展催化作用的“信息流”作用。
崔 愷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城市存量发展、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建筑师不应该像以前那样独善其身,只做自己的小作品,而应该从提升城市环境、织补城市空间中调整以往的城市规划,甚至在未来的发展中尝试一种新的集约型发展。
就提升而言,可从小事做起,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就织补而言,城市更新要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历史遗存,在增加新功能的同时,又要保持原有空间基本逻辑,还要使建筑具有有机更新的机会。就调整而言,规划形态要与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就集约而言,在空间总体规划的理念下,城市发展不再是争夺大量的土地、铺路网,而是互相之间形成组团式的交通网络,建设一片,成熟一片。
创造美好环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空间规划管控,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精心设计创作,更需要找到两者互动、联动和有机融合的方法及机制。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品质生活:城镇化“下半场”的供给响应与设计优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施策。
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之后,出现了四个基本变化:发展主体的变化,即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人的选择生活与选择就业的顺序改变;发展模式的变化,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转向供给侧改革;发展逻辑的变化,从低价要素供给转向生活质量与服务水平提升;发展理念的变化,从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追求人口用地规模转向高品质生活与高质量发展。
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五个主要特征:一是人口总量接近峰值,人口城镇化增速趋缓;二是劳动力减少、老龄化加剧,人口红利消失;三是新增就业结构变化,工程师红利显现;四是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快速扩大;五是社会阶层分化,生存与发展需求多元化。产生上述特征原因可以归纳为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的改变,消费需求的刚性约束,中产阶层的需求、新兴中产阶层体验需求的发展,低收入群体的需求变化,非正规场所的必要性和价值的提升,克服贫困时代的观念与实践,以及社会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变化。
调整供给侧结构应对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可以从城市发展制度设计的改革、居住形态与土地多功能需要混合开发、城市空间的文化与审美价值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等四个方面着手。要突出用设计做规划,促进工作理念从重视经济效益到人的需求转变,从重视功能碎片到多元融合转变,从重视宏大形象到人的尺度转变,从重视开发效率到场所精神转变。采用织补式的空间规划,促进窄路、密网与开放街区的融合,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厘清宏观微观规划指标的逻辑关系。
杨伟民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
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近代城镇化和工业化相伴相行,共同构成了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当前,城镇化率虽然超过60%,但是城镇化的道路还很远,城镇化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应该继续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空间治理”的概念。最近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空间治理”。
“空间治理”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空间均衡为目的,以空间发展为对象,以主体功能为依据,以承载能力为底线,以空间规划为准则,以控制开发强度和优化空间结构为手段,以政府、企业、居民、社会组织为治理主体的一种治理方式。其中要重点关注空间发展、空间均衡、承载能力、生态产品、主体功能、空间结构、开发强度、空间单元、空间规划等方面概念与内涵。要在一定空间单元统筹考虑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实现人、经济、生态环境协同和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
城市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空间结构失衡。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的建成区、独立工矿区、农村居民点、各类开发区、新城新区的总面积,已完全能够满足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问题是空间结构不合理,导致空间利用效率不高,国土空间被切割的七零八碎,功能定位很不清晰。到处都有树,但成林的少;到处都有田,但成片的少;到处都有开发区,但形成完备产业链并有集聚经济的少;到处都有居民点,但形成“入门人口”规模、具备完备城市功能的少。城市则存在就业空间特别是工业空间偏多,居住空间和为居民服务的空间及居民休闲的生态空间偏少等问题。
(本文根据论坛直播和访谈资料整理,未经发言专家审阅)
>>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