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创刊40周年,编辑部特别策划了增刊“我与《》的故事”,通过征文和邀稿等方式,我们最终收集并甄选出了55个故事。从8月19日开始,公众号推出“我与UPI的故事”连载,希望与读者们分享这40年来的珍贵点滴。
2000年,我刚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建筑设计,当时的《》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国外城市规划》。那个时候,网络尚不发达,可以说这本杂志是当时的在校生了解国外规划动态的重要窗口。印象中,在我们建筑与艺术学院的资料室里,规划类期刊数量并不多,有限的杂志中,《国外城市规划》非常打眼。与其他规划专业期刊不同,《国外城市规划》杂志的封面往往采用色彩鲜明的整幅照片,杂志名称是明黄色的六个大字,封面底部设一道白边,特色鲜明。这是我最早与《》杂志的相遇,虽然现在改版后的《》封面更加时尚,设计感更强,不过当时的封面依然令我印象深刻。
从那时起,虽然对城市规划尚不十分理解,但我经常翻阅《》。主要原因是杂志中涉及城市设计理论、TOD规划及城市形态研究方面的文章较多,特别是文章中对城市形态肌理的描绘与分析所形成的漂亮图形十分吸引建筑学出身的我,在刚刚进入建筑及规划专业的学生心中种下了专业兴趣的种子。我能够比较详细地了解到诸如巴塞罗那的塞尔达方块、美国方格网城市小尺度街区的划分、新城市主义对城市断面的描绘,以及新加坡邻里中心空间组织方式等,均得益于本刊。这些图形的魅力促使我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对阅读学术论文产生了兴趣。我不仅了解到诸多名家的研究成果以及海外译文的直接介绍,也有幸接触到后来研究生导师的精彩论述,从而选择在研究生阶段转向城市设计研究方向。
从本科时代学习建筑设计再到研究生时期接触城市规划专业至今,已有10余年光景,我始终觉得城市设计及城市形态研究是一项非常有趣的工作。在工作以后,身处生产任务繁忙的规划设计院,我之所以能够有兴趣并坚持进行相关学术研究,除了求学及工作中导师及前辈的引导,很大程度上与《》的影响不无关系。
《》为我在学生时代拓展对规划专业的兴趣提供了指引,也在后来的实践工作中屡屡解惑。进入规划设计单位以来,我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集中参与了总体城市设计、TOD规划研究以及邻里中心规划研究的相关工作。能够给予我工作理论方法指导的经典文章,较大一部分依然来自于《》,特别是关于TOD、新城市主义、新加坡邻里中心等规划概念的演进及国外实践方面的论述,对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不仅仅是文章本身能够解决我的困惑,由于《》杂志主题的开放性,这些文章的参考文献也成为我进一步拓展学习的重要索引,帮助我进入外部更广阔的领域,更高效、更准确地寻找案例原型和经典原文,在上述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近几年来,基于规划研究积累,我开始向《》投稿,尝试发表文章,并有幸成为审稿专家,得以与《》的诸位编辑、专家及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不断受益。值《》创刊40周年之际,作为杂志的一名读者、作者、学生和朋友,真诚地感谢《》的一路陪伴!感谢编辑部辛勤工作的每一位老师!衷心希望《》不忘初心,保持活力,越办越好,继续为中国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进步发光发热!
作者:刘泉,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技术管理与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
于洋:从邂逅到结缘
张纯:跨越国境的桥梁,中国“好声音”的力量
干靓:我与《》的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