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如果你需要提升空间分析能力,欢迎加入国匠学堂——空间规划师元技能系列课程——GIS综合应用篇,欢迎加入文末QQ群讨论,往期直播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GIS应用已加入课程更新)。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学科发展论坛,空间规划互动讨论
孙施文——对今天讨论的主要观点总结:
1. 关于立场。无论城乡规划、土地规划等,现在都是一家人,共同做国土空间规划。不宜分彼此,要互相理解,互相学习,共同整合。
2. 要建立新的认识论,即建立用生态文明认识论认识世界,认识规划的对象。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不要偏废,但现在对这些要素及其内部关系的研究、知识储备、认识程度都不足,有待努力。
3. 各级规划有不同的职责和内容,规划的方法也不一样。各层级的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各自的对象、思维方式、管控手段、工作方式都不一样。
4. 国土规划不仅仅是划区划线,更不是对现状的划区划线。规划是未来导向的,是在向前不断变化的。要在三调的底图、底数、底板上,通过国土整治、生态修复、城乡建设等手段,逐步走向未来目标的。也就是从现在到将来,这个过程如何一步步实现和行动,这应当成为基本的思考问题方式。
5. 工作方法变化。过去我们城市规划以建构未来图景为主,现在的工作更需要从现状的底图、底数、底板上以调整式的方式去开展工作。要上下联动、上下结合,规划要学会协同,要学习如何在底盘上调整、学习如何讨价还价等新技能。
6. 域和点的关系,即区域规划和“点”的规划。两者思维上是有差异的,不能单一化,以一种方式替代另一种方式。。
7. 要关注约束条件。过去做规划基本不考虑约束性的,现在做规划的约束性很强,有边界、指标的要求。规划的本体,是治理的现代化。“多规合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与治理结构密切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要放到治理的环境里去理解。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学术对话,互动讨论,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技术探讨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后,有政策解读、有理论研究,我们更关注到底国土空间规划怎么做?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做空间规划吗?我们为什么不会做空间规划?
比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首先,两者原理基本一致。但现在要践行新理念,是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要求。其次,两者编制体系不同。原先是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体系,新的是“五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我们需要适应新的编制体系。第三,实施执行不同。原来的规划执行有很大弹性,做规划强调战略性,应对不确定性,实施中再不断调整。现在国土空间规划更强调“刚性管控”,规划实施执行也是很刚性的。那么规划的弹性如何体现?这个问题需要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就考虑进去。规划编制要适应新的刚性要求。
规划的上下传导体系
原来的城乡规划体系,从城镇体系规划到城市总体规划到详细规划,总体规划管详细规划,形成不同规划类型间的传导体系。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概况为“五级三类”,从全国、省、市、县、乡镇,都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不仅管详细规划,还要管下级的总体规划。因此,我们需要适应从不同规划类型间的传导到相同类型间的传导体系的转变。这个传导体系正是我们迷茫的。
所有的划线、多规合一、甚至省域空间规划的试点,都指向一个结果:形成一张图。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如何形成分层级的成果?如果做法是拼一张总图,那它还有必要存在吗?从多规合一到N线划定,有基础;从多规合一到空间规划,路还很远。
规划编制技术的探讨
首先,多层级规划体系建构。认为,省域层面规划仍然要以结构为主,形态层面只有到市域才出现,省域到市域,形成从体系到形态的尺度转换。
其次,多层级规划传导技术。上海总体规划的经验,一是形成“1+3”的总体规划成果体系:“大都市地空间规划”对应市级政府事权;“分区指引、专项规划大纲”对应区县政府和部门事权;“行动规划大纲”对应共同事权。二是通过要素控制与传导。
库与图。如果希望通过一张总体规划图不断地放大、精准化地去控制下层级规划,会出现一个问题:不同层级的规划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去查看?数字化时代静态规划成果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应该要跳出所谓精准化的、直接到入库的思维,而是在不同层级之间加强对“一致性”的规则与判定,制图综合以及多尺度规划图的协同表达。
第三,文本表达技术。在文本表达上,也要建立一个不同事权、精度和力度的传导体系。精度方面:表达“结构“,用“布局”与“格局”的差别,表达“控制线“,”划定“与”划示“的差别,表达”用地“,”分类“与”分区“的差别。力度方面:”必须“、”严禁“、”应“、”宜“都有区别。事权方面:“落实“、”深化“、”优化“、”明确“、”研究“等词,反映了不同事权的要求。
第四,图示表达技术。同济规划院在参与上海总体规划过程中,对总体规划图示表达、文本表达都进行过研究。国外的空间规划图示上更多是结构性表达,不像国内做非常精准的表达。上海总体规划中也采用了图纸的结构性表达。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王新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技术探讨
新型产业用地方兴未艾
落实国家政策要求,各城市在传统工业用地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M0、M4、M+、M创、MX”等新的产业用地政策,有效保障了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图:各地新型产业用地的概念
为什么要采用新型产业用地?
通过总结国内先行城市的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发现,与传统工业用地相比,新型产业用地通常具有单位土地开发强度更大、用地功能更加多样、土地使用更为灵活、项目准入和监管更为严格等特征。
根据《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传统工业用地容积率一般不小于0.6,主要在1.0~2.0之间,不超过3.0。而在各地新型产业用地政策中,容积率上限有大幅度地提高,基本与商务办公用地的容积率相当,这让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得到更为集约高效地利用。
从各城市对于新型产业用地规定的容积率来看,体现出城市越发达、新型产业越密集,土地资源越稀缺、开发强度越大、容积率越高的特征。
图:不同城市的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规定
传统工业用地内配套设施的用地面积比例上限为7%,很难满足创新型人才对于工作环境的需求。与传统工业用地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不同,新型产业用地内具有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商业、居住等混合功能,其商业办公、居住和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的用地面积可达到15%、建筑面积比例可达30%。在一个小的新型产业用地内,就能够实现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相互协调,提升了环境品质。
图:新型产业用地的功能复合
各地根据新型产业用地的不同形式采取相应的供地出让方式。新增新型产业用地采用招拍挂、存量工业的“工改M0”采用协议方式出让;鼓励采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的供地方式,为企业提供弹性的使用期限。这样中小企业可自主选择租赁或出让等用地方式,降低土地取得成本,使其在新型产业项目发展初期,集中资金用于研发等生产性支出。同时,新型产业用地允许产业用房分割转让,保障项目持续招商运营、缓解资金压力;但配套设施用地不允许分割转让。
目前各地在计算新型产业用地地价标准时,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如杭州,以工业用地价格为底数、按要求提高;二是如东莞、广州,以办公、商服用地价格为底数、按比例下调。同时,有些城市将地价与分割比例、容积率相关联,体现地价的差异化,能够防止过度开发的风险。
大部分城市都是由发改、招商、工信、科技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项目的准入、退出的标准、流程,出具审查意见;企业属地的政府、管委承担相应的申报、审核、履约监管的职责。准入和监管标准大多以产业类型、经济标准等作为条件,纳入合同履约条款。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热点关注,新型产业用地方兴未艾,青岛该如何应对?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19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19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