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新知】栏目,旨在为大家发掘整理行业新知识,带大家一起增加知识储备,每日汇总,共同学习。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如果你需要提升空间分析能力,欢迎加入国匠学堂——空间规划师元技能系列课程——GIS综合应用篇,欢迎加入文末QQ群讨论,往期直播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GIS应用已加入课程更新)。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空间演变趋势:空间V4.0六维相变
在新型城镇化的多元动力驱动下,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空间V4.0(相对于原始文明V1.0、农业文明V2.0、工业文明V3.0)演变呈现六个维度的变化:
一是在时空生态方面,从工业化时期以碳基资源驱动为主转为数字化的硅基生态驱动为主,万物互联的“新生态”将推进形成“生命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是在发展方式方面,从规模驱动为主转为创新驱动或绿色驱动为主,关键是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是在空间格局方面,从点轴驱动为主转为网络驱动为主,推动区域开放、协调,城乡融合。
四是在功能价值方面,从以物质性生产驱动为主转为人的生活驱动为主,回归以人为核心,注重人的感知和生活品质,实质是品质驱动。
五是在空间供给方面,从工业化、标准化的模块驱动转为特色化的流量驱动为主,激发地方的活力和区域交流。
六是在治理主体方面,从行政驱动为主转变为各方参与的用户驱动为主。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和创造者)驱动意味着每个利益相关方的共建共享。实际上,每个人每天都在参与创造、塑造未来。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是规划治理的必然要求。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时空秩序来支撑。原有的规划运行体系及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技术规范要作相应的调整了。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庄少勤,让城乡因我们更美好
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伴随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成为自然资源系统最核心的管理职责。
管制,一般是指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方法或模式进行的强制性管理。用途管制,属于政府管制行为的一种,目的是为市场运行及企业行为建立相应的规则,弥补市场失灵,确保经济社会有序运行。
研究分析国内外空间用途管制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国家与政府大多为管制的主体,使用依法授予的权利实施管制;其是一项公共政策,与空间规划密不可分,既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利益维护、城市理性增长的管理工具,也成为规划方案、空间策略及其机制运行的重要组成。
总结近三年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的鲜活实践,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会发生八个转变。
理念体制之变:从割裂到统一
服务导向之变:从“物种”到“人”
战略路径之变:从“机械”到“精明”
保护格局之变:从“破碎'到”整体”
功能用途之变:从排斥到包容
施策工具之变:从宽泛到精准
权利协调之变:从旁落到平衡
管制体系之变:从管制到治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可定义为:为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持续保护与优化配置,通过法规政策及空间规划的强制力,所实施的一系列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的构建要以自然要素+国土空间为对象,主要包括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行政管理运行体系以及国土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调查评价、确权登记、权益维护、评估监管、集约利用、科技创新、人才学科建设等自然资源支撑性业务,也将是这项制度的重要构成。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邓红蒂,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与思考
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对于公共空间资源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个体理性与集体社会理性,往往显现的是背道而驰的结果。个体理性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集体社会理性追求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整体效益,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包括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这也是十八大以来,我党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原因。
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存在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和模式,但是带来的同样是效率低下的结果。
美国生物学教授哈丁(Garrett Hardin)1968年在《科学》上发表《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直指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所有者时,每个个体基于利益最大化而使用资源会导致资源被过度使用,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公地悲剧”表明,基于纯粹个体理性原则的互动会陷入“理性的自负”中。正是每个人基于个体理性而不断增加对那些免费公用品的使用,人类有限的自然资源就遭到掠夺性开发,导致这些公共资源迅速枯竭,也就必然无法维持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赫勒(Michael A. Heller)1998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指出忽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可能性。当公共资源有许多拥有者,每个人都有否决权以决定它的用途,结果就会由于达不成一致同意的结果而使资源闲置。政府的多头管理会造成公共效率低下,就是“反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影响规划权实施的博弈研究
居住服务设施的空间落地
在规划布局方面,应遵循从大到小、层层递进,从小到大、层层校核的原则。例如在北京总规中提出一刻钟生活圈全覆盖的概念,提出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城市社区的全覆盖,2035年基本实现城乡社区的全覆盖。对接总规,在分区规划又提出更详细的一些要求,例如朝阳区在体育专项中提出完善小型设施,补充居住配套,增加就业区的服务,打造一公里的健身圈;丰台区提出结合疏解腾退空间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植入蔬菜零售等生活性服务网点;海淀区根据自身特色提出一刻钟生活服务圈和一刻钟产业服务圈;门头沟提出平原区和山区不同时间的生活圈。
在详细规划层面,要把居住服务设施落实到街坊和地块。例如近些年西城区在基础教育设施资源整合方面进行了非常多的实践,通过调整、优化用地,减少了5所学校,这5所学校原有13个校址,在学校数量方面校址减少了,但是用地增加了3.4公顷,对于西城区来说实属不易。
此外还有其它原则。例如在城市更新中查漏补缺的主次应变原则——主次不恒定,依时依势而定;法规加经验的预判原则——严格而灵活掌握规则;法无定法的原则——法规与规律的结合,政治与技术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在规划实施方面,一要加强统筹,主体负责。例如7号文强调为民服务,政府承担主责;要构建实施机制,推动指标落地。二要加强政策方面的研究,在居住服务设施投融资、权属管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出台相应政策,推进居住服务设施建设。三要加强社区治理,采用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市民监督等方法,发挥市区街乡的管理与治理作用,实现居住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实现规划。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王引,北京社区生活圈规划与管理——居住服务设施的定位
往期规划新知推荐
规划新知(11.05):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4):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3):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2):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1.0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1):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规划新知(10.30):带你每日了解规划新知识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1900+名规划师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国匠规划学社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19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