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社区实务操作指南⑤:避坑指南15条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424&idx=1&sn=79027b7ad3430a22cb30cd4d662a6bcd&chksm=88851b52bff29244a946e6cb3f92b64a0bf63085d2694507982ace1fbfdb685d63330047c88c&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1-01 11:56: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如何建立起一个社区的新邻里关系?前几篇我们介绍了社区实务的具体操作内容,但现实中,社区实务往往不会一帆风顺,社区工作仍存在不少风险。因此,我们决定负责任地出个避坑指南。当然,以下15条都是根据我们的经验得出,社区实务工作中有更多未知的坑有待总结。
第一次做社区项目时,第一次社区议事的合照。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No.1坑:合作方
我们是非营利的小型社会组织。通常需要资方购买我们的服务,来赋予我们介入社区的权力。我们的合作方包括:政府、基金会、开发商、商业公司等。合作方都有各自的诉求,但可能不会直接阐述其目的。如果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往往会和合作方的实际诉求大相径庭。
现行社会的运作似乎只认同两套逻辑——行政逻辑和市场逻辑,而踏实干活的常常被称为“理想主义”。因此在谈合作之前,需要对合作方在诚信度方面有深度了解,最好的方式是寻找靠谱的人做信用背书,用社会信用良好者的信用背书来评估合作方。
合作积累一定经验后才会具备分辨能力。哪些机构具备专业能力,哪些机构很听话还能干活,哪些机构能干活但不听话,哪些机构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哪些机构可以发展为自己人,等等。
有了初步合作意向,还需要进一步确认合作方的诚意。作为乙方,我们认为甲乙方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如果甲方总是高高在上俯视我们,我们就会退出。这是小机构的好处,成本低因此抗风险能力强。如果机构大,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妥协。
其实,大部分合作都很功利,也相对表面。比如,与政府合作,需要大量形式化的案头工作,基金会也非常注重案头工作。这两边对此的需求强于开发商和商业项目,而且推进的社区项目都相对片段化,只做社区中的某个部分或单类的社区服务项目。因为比较容易“出成果”。
有的商业力量在进行一些有意思的尝试。但不能指望商业逻辑来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念感、使命感去坚持做社区工作,成为机构能否存活下去,并持续创造社会价值的核心竞争力。
避坑指南1:
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
逻辑正确很容易,落地却很难。因此,不管对方说什么,不要当真。说得越好听,越要保持清醒;蓝图越大,越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理性评估其真实性。但话又说回来,能和合作方达成共识即可,一起画大饼等待时机,有时也是一种策略。
合作方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合作方做了什么。行动和支付成本,才是衡量言语真实性的唯一标准。同样,行动是检验社区工作的唯一标准。
即使合作后期,合作方有所转变,至少具体做了事情,也算对得起付出的心血。
避坑指南2:
拒绝合作方强加的意图
对资方say no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底气。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就结束合作,当然不能违反法律的约束。
合作方是一家单位,由很多个体组成,每个个体对社区的认知是有差异的。比如开发商公司内部关系复杂,内耗大,存在大量不可控因素。此外,每个社区实际情况不同,落地执行后,生长出的内容可能和预期不符,因此不可能完全照项目计划书一步步执行。但合作方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拒绝合作方强加的意图,一是要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二是要解读意图背后的逻辑。比如,在某个项目上,有个居民想要做一个唐诗大赛,引入很多外部资源,其实哪个社团感兴趣去做就行了。但非要找我们做,因为我们当年在当地有个千人以上的志愿者群体,都是其目标客户——中产及以上家庭。于是这位居民找到合作方领导,认为我本人不支持他的行动,求助合作方。结果合作方大力支持,并从领导层面进行了拓展,把活动搞得更大。那时候,我们没有经验,没有深度分析。其实合作方的意思就是,认为我们拥有的“权力”过大了,想要收回来。直到后来,我们才领会到这层意思。
避坑指南3:
话语权空间决定做事的空间
既然每个合作方想要的不一样,那就需要明确了解对方到底想要什么。明确到底要做什么,才能明确话语权的归属以及做事空间的大小,才能明确自身的定位。给多大话语权,做多大的事,这是一个明确的授权动作。
话语权除了合作方的赋权,也来自其他具备决策能力的利益相关方。所以,和各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连接,是社区工作的基本技能。
避坑指南4:
提高合同首笔支付比例
社区工作看起来没啥技术含量。所以,一般前期拓荒完成后,合作方会认为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毁约、不续约的情况经常发生。后期,合作方就自己干了。
认识到这样的现实后,我们把合作期定为一年,之后完全退出不参与。这样可以给合作方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自己安全感。因此,要提高合同的首笔支付比例,提高合作方的违约成本,来保障完整执行完项目。
No.2坑:团队
就目前现状而言,愿意从事社区工作的专业人员很少。也就是说,不能指望可以培养出人才,宁愿革新团队的组建方式。
避坑指南5:
合适比专业重要
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一些素养:极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感染力,丰富的社会阅历,靠谱的为人处世能力,等等。其实,拥有这些素养的人可以胜任很多工作。
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在一个云南小村庄都成立了村民+外部专业力量支持的工作团队,不管社区基础如何,可以用合适的方法帮合适的人成长以胜任工作。如果是不符合以上素养的人,则要看个人的成长诉求和努力了。
如果没有物色到合适的人,那么,不合适的团队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坑,可能在每个具体执行上都带来意想不到的挖坑效果。这会对带团队的管理能力带来持续挑战。
避坑指南6:
此路不通赶紧换
在第一个项目上,我们建立了一个八人工作团队,还要运营社区里的一栋四层楼。社区活力的迅速爆发,以及团队人手不够用,导致了长期疲惫工作的高压状态。
到第二个项目,我们放弃了空间运营,团队人数依然不少。
没有了空间把持,就失去了在社区内行动的权力,因为赋权并非清晰可见。而没有赋权,就没有权力参与社区事务。
于是换条路,工作团队的人数依然不少,但人员换成了拥有权力者,即在地居住者。从此,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很顺畅。
避坑指南7:
解决问题就好
很多人喜欢分析问题。社区实务工作确实需要分析问题,但更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及解决问题的人。
社区里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缺的是愿意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能啃硬骨头、能扛事儿的人。
No.3坑:居民
居民,作为社区内权力的拥有者(租户目前不受到保护,但租户实际上和业主享有同等空间的权力),在自家的居住场所,有天然的自由表达和行动的权力。但行动不仅是社区参与,体现社区责任感,还可能包括攻击、谩骂、挑拨离间、制造矛盾、煽动邻居不交物业费、性骚扰邻居、过度侵犯他人隐私、破坏社区公共环境等等。
作为外部机构,即使合作方赋权,我们也没有任何立场去要求具体的个体做什么,因此时而会遭受来自居民的攻击或辱骂。当然,我们也理解,老百姓不容易,没有太多的沟通渠道和表达方式,有时就会把我们当作宣泄口。
避坑指南8:
穿个隐形衣
不要直接接触居民,尤其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候。我们做第一个社区时,没有任何准备,就呼啦啦冲进去,结果遍体鳞伤出来。
在接触居民之前,可以先穿个隐形衣。我们用“社区小助手”这个工具,给行动者和受众之间做个缓冲,通过小助手,慢慢建立信任关系。对每一个新来社区的居民,初接触时,都需要这个隐形衣。让居民们意识转变,从而发生行动上的改变,其实是个高风险的事。作为社区工作者,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团队,保护好社区种子,以后才能做更多的事。
避坑指南9:
无利不起早
看到机会,居民和其他资源都会来。识别居民的动机很重要,虽然未必能识别准确,但可以通过熟识的邻居或值得信赖的人,了解其信用背书。和信用背书佳的居民们多交流,可以做出居民词典从而帮助识别。
这其实也是一套工具,我们设计了一套初步的“居住者词典”,分成许多小项目的各类关键词。哪些居民值得信赖,哪些居民做事靠谱,哪些居民认识的邻居数量多,哪些居民具备哪些技能等等。同样也会设置一些关键词,哪些居民不遵守规则,哪些居民屡次提醒还贴小广告等等。
这套居住者词典可以帮助识别居民们的动机,从而决定初期应该信任哪些居民,与哪些居民保持谨慎关系。比如,避坑指南2中的事件,这位居民在一开始成立社团时,其实没有提供支持,到后面社团逐渐遍地开花才开始支持。需要注意的是,居住者的行为是防不胜防的。
避坑指南10:
社区种子是找出来的
不要认为居民们可以培养出来,成年人很难培养,除非经历重大变故重新审视人生,才会发生改变。社区种子可以找出来,一定要找到符合标准的人。而中青年(尤其中年)才是社区振兴的希望。因为年轻人可能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没有养育过孩子,没有经历过家庭生活的妥协,无法理解他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社区种子要有足够说服力,去说服其他人一起来创造一种生活模式,还要建立起社区的新邻里关系。
避坑指南11:
珍惜社区种子
我们不在社区做空间运营,要获得话语权,光靠合作方赋权也不够。因为合作方可能在社区里也没什么话语权。所以需要挖掘社区种子,社区种子有天然的话语权。从社区种子延展出去,让居住者相互交流进而意识觉醒,共同为社区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这样的事才有合理性。
社区种子是一个传递信息的枢纽。如果配合社区信息平台以及其他各类场景,不断交互,最终会让社区发生整体性改变。
No.4坑:社区利益相关方
社区利益相关方包括了居委
会、街道(以及街道之上的行政部门)、开发商、业委会、物业等机构。
虽然利益相关方在社区说话,未必有人听,但利益相关方都有自己的权力。比如,物业听起来是弱势部门,但要和物业经理打交道,就会发现物业领导的权势不低。社区的复杂性就在这里,各个社区利益相关方占有了业主的部分权力,让其让渡出权力是很难的,而社区的良性可持续发展,需要社区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良好协同。
避坑指南12:
了解社区相关的各个行业现状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三方的现状如何,要经常看相关资料和有价值的案例。比如,了解了居委会,就对政策解读和落地之间的距离清楚了;业委会要靠民意获得法理上的合理性,经常搞一些行业大会,展现各种案例;一些物业的创新案例有一定价值,如开发APP、小程序,革新工作模式等等。
知己知彼,才知道怎么和这些利益相关方沟通,为今后协作打下基础。如果不愿协作,那也要知道对方的软肋。
避坑指南13:
不给他人制造障碍
社区利益相关方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且居委会和物业的基层从业人员收入并不高。我们曾尝试培养这两拨人从事社区工作,但均未成功。不过,我们没考虑过业委会,因为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业委会对争斗、把任何人当成敌人有天然的热情。
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成功培育利益相关方从事社区工作的经验,可能未来会有。
其实,任何个人、单位、资源都可以为社区所用。因此,在社区中,不要给任何利益相关方制造障碍,能顺手做掉的事情就帮忙做了,以给利益相关方积攒友善良好的印象。
避坑指南14:
不及时满足诉求
社区利益相关方提出任何诉求时,不要及时满足。注意,这时并非我们主动采取行动,我们是被动的。
因为要满足对方的诉求,需要做一系列工作:了解诉求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了解有没有潜台词,收集相关信息以论证真实性;然后思考我们要做什么,是否影响现有的工作,做了可以产生什么价值。一定要多方面比较后,再做决定。
尤其是当邻里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后,社区有了凝聚力,这个延长满足的时间,可以更久一些。
避坑指南15:
值得投桃报李
值得投桃报李的社区利益相关方是珍稀保护动物。这是什么样的利益相关方呢?就是没有提任何诉求,在关键点上发现能做的事情,就直接做了的社区利益相关方。
比如郑州某社区,居民一直维权,客服也不介绍社区种子。我们用了很传统的方式,趁社区居民出来散步玩乐时,一个个去结识,这样积累了百来个居民,开始激发出小范围的社区活力。因为怕引起居民们反感(这里的居民认为,只要不维权就是敌人),不敢动静太大。
有了一些社区内容后,微信公号开始细水长流地放上去。这家开发商销售部的经理,本身也是这个社区的居民,只要一看到公号发布消息,就要求整个销售团队去所有渠道转发。参与的居民从几百涨到了几千,我们才知道是她在背后默默助力。
社区无大事,每件小事都会被人看到,而看到的人如果顺手带一把,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社区实务操作指南①:怎样的团队最适合做社区工作
社区实务操作指南②:如何建立社区的信息渠道
社区实务操作指南③:社区小助手是AI吗
社区实务操作指南④:如何办好一场社区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