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冯文娜
摄影/ 宋宇辉 赵忠华 高文仲

也许你见过黄沙漫漫的沙漠,也见过稻花飘香的稻田,可是当你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肯定会被道路尽头的景象所震撼,那里是无尽的荒漠稻田!道路的尽头是连绵不觉的荒漠,荒漠脚下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的稻田,两种极致的景色在这里和谐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观。
荒漠稻田,是信念,是奇迹!


● ● ●
缘起
曾经的大漠黄沙,三十年后的“全球环境500佳",黄羊洼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成功地将3.6万公顷的流动沙丘减少到6000公顷,土壤流失量削减一半以上,但是近年来连续的干旱少雨和当初选林时的树种单一,黄羊洼风光大逊,杨树干枯,生态退化,群众的生活生产及“环境500佳”的荣誉也受到了严重挑战。

为了重拾昔日敖汉旗的绿色景象,以生态修复为先导,在黄羊洼建设生态型文冠果种植庄园,并且在敖包山顶树立一座当地新农人的“精神坐标”----敖汉之窗。
内蒙古文冠庄园创始人郭庆先生邀请著名策划人张健先生担纲总体策划,青年建筑师宋宇辉、冯文娜承担山顶公园的总体设计,他们和当地新农人一起怀着共同的梦想,去打造一座纯粹的乡土景观,无不渗透着初始的梦想和执着。

● ● ●
初到场地
初至敖包山正赶上雨天,城市中也有雨,是一无遮拦铺天盖地的跌落而下,混合着汽车尾气和灰尘从天而落,丝毫没有打动人心的氛围。而这里的雨,落地娇柔,像雾一样的轻轻的落在农田上面,甚至听不到落在泥土里的声音,风中弥漫的都是青草气息,可以说这里的雨,是沁人心脾的。

撑伞走到敖包山山脚下,是一片低矮的芒草和不知名的野花,随着秋雨在空中摇曳,田野的气息在空气中随意的散布着。敖包山真是一座小山,海拔二十五米而已,周围散落着十几座随风转动的高大风车,敖包山尽然不高,但是位于一览无余的平原之上就显得尤为不凡。


到达敖包山顶,马上就感受到了场地带来的统摄力和对心灵的震撼,山下是一望无尽的绵延起伏的文冠果园,就像绿毯,一直铺到天边。西侧视野尽端是一片湖泊,那是距离此处有十多公里的红山水库,因为有雨,水面上面还有一层飘移的轻雾,这样的大尺度绝美景色,让我们暂时失去了知觉,仿佛与这天地融合在一起。

这一切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力量,如何不破坏这种自然的和谐,在敖包山顶做一个与大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才能对得起这样的自然景色,应该跳开公园本身,而是注重与自然的交互,及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
基底踏访是必要的,只有亲身感受到场地的力量,才能有心灵的互动,敖包山公园的设计,除了满足自身的功能以外,还要反映在大自然中发生的思想碰撞,这是人们思想最终的归宿。
● ● ●
场地思考
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得到了什么?
思考之一---乡土景观
敖包山景观是沉积着当地历史和传统的乡土景观,如何将设计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景观,并且要体现出乡土景观的特质:大地般的宽广感与辽阔感、顺应自然界地形过渡关系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地理上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景观。

平面布局图
思考之二---瞭望
敖包山作为至高点可面向360度取景,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位置上都形成了她的地标性质。山体不同于平坦地段的显著特点就是坡度的出现,因为有了坡度和高度,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观赏点,如何在这山体之上营造出最佳瞭望点又与大自然融合的十分自然。

植物分析
思考之三---露天博物馆
敖包山公园置入露天博物馆的功能, 当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被稀释时,日常的代际教育可能无法充分地完成知识的传承,在这样的情况下,露天博物馆把信息和资源集中起来,对保持传统的连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将敖汉本地的这种文化展现出来并且连续的传承下去,才能最终保持可持续发展及整体文化的多样性。
思考之四--歇脚之处
山脚下是一望无际的文冠果园,更远的地方是向日葵花海,土地是农民的根,土地是农民的魂,黄羊洼村落虽然已迁走,但是当地的农民还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着,时常能见到扛着工具在田间劳作的农人,可是在这一望无际的田野之上,却没有一个农人可以休憩歇脚的地方,累了只能在田间的土地上稍作休息,敖包山公园需要成为供农民歇脚的地方,春日的早晨,在这里远眺自己播下的种子。夏日的午后,能在这里午休小憩。秋日的黄昏,看着硕果累累的收成。冬日的正午,看这里的茫茫白雪。

石头分析
思考之五---冥想空间
喧嚣的世界,我只愿意在此聆听风的声音。

人们生活在快节奏都市中所要追求的内心情感的归宿,故乡是自己出生的土地,或者是钟情的土地,对于在城市里生活惯了的人来说,田园则是被作为心灵故乡而浮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场所自带的巨大能量,宁静、归属感就在这里等着你,人们愿意在这里穿行、留恋、坐卧或者冥想,在观望天、地、云的同时,耳边只有风的声音,视野被一望无际的原野和天边的云所充满。
● ● ●
完形之路
最初的平面从表象来看更像一个开枝散叶的文冠果树,寥寥数笔看似简单,却包含了作为设计者所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从概念雏形到功能性质再到实际山体,必须思考路径与周围形态的关系、建筑与山体的关系、功能性如何在路径和建筑上完全体现又不致跑偏,如何对山体的影响最小化,却最大化赋予山体的内涵,是否需要一个景观元素将所有的功能及设计想法展现出来,设计团队在半年的时间当中经过几轮的反复推敲,最终诞生了二十几个尺寸各异、形态各异的框景“盒子”。



框景之窗,顺地势原脉,因山势原骨,每一个框景的空间形态皆与地貌起伏特征吻合。她的存在,不是为了表现自我,而是当人进入这个空间后,可以对自然景观有更多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内心有所审视, 冥想空间,观山水,审自我。




石头的去留
敖包山是一个真正的石头山,即使是在不破坏山体本貌减少基座的情况下而为之,还是会产生挖出来的石块,那这些石块该何去何从?何不将这些石块重复利用,既消化了富余的土方量又产生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景观。

建筑的肌理
设计之初,在建筑的肌理的选择上希望是一种能随着时间而变化,时间越久越浓厚的感觉,最终选定耐候钢板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耐候钢材使建筑的支撑结构看上去更加轻盈,易维护,最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和人为的交互在肌理上会更加统一和谐,也增强了景观自然之美。

迁徙的芒草
山下随风摇曳的芒草,讲述敖包山的故事,设计的手法越来越回归本源,设计的意义也是想让这个地方变得更加自然,本土的植物,敖包山的土壤,栽种外来植物,自然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保证植被的连续性及很快形成效果,山下植物迁徙到山上,是当时最好的办法。

取水的地方
敖包山方圆百里没有一个取水之处,水源在此就显得尤为珍贵。水源之处就设计在一片景墙之后,低调隐蔽,让人随着路径不经意到此的时候,方能看到地面上这个回收来的压水阀,冰凉微甜的地下水从古老的压水器中流出,就似乎是一种历史的述说,显得别致有趣。
● ● ●
结语
这座山承载了敖汉新农人的期盼及梦想,老子道德经所言:不知其所者久。回归乡土,回归自然,审度内心。
山不高,却不凡!

项目名称:梦想之窗—敖包山顶公园
项目地点: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黄羊洼村
设计主持:宋宇辉、冯文娜
设计团队:陈洁、朱成辉、陈楠、张永清、陈宗瑞、李璐、李磊、王煜
委托人:内蒙古文冠庄园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占地面积:5890㎡
设计时间:2013.11—2014.09
建造时间:2014.09—2015.10
/ 设计师
宋宇辉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建筑专业二院院长
EPC事业部设计总监
建筑学博士、北京交通大学联合人才培养导师
冯文娜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现为普莱茵规划景观事务所合伙人
本文经作者授权分享
转载请联系后台
三开间的私人微信号开放啦
吐槽投稿提建议专用通道
快来长按图片添加我
回复“画如其人"获取手绘复兴第二季【画如其人】的活动链接,由于后台很多小伙伴咨询画如其人截止期,我们将活动延长至4月30,没有投稿的小伙伴要抓紧最后机会喽。好礼奉送,爱画画的朋友不要错过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