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演讲人: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本文为现场演讲摘录,未经演讲者本人审阅,详细内容请关注《》2019年第6期)
报告首先提出,美好、富有特色、舒适宜居和充满内涵的城市人居环境和场所营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城市设计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建构机理和场所营造。城市空间形态是典型的“一果多因”的产物。城市设计是否可以、或者能够用什么方式来揭示这种“一果多因”的建构机理呢?当下的数字技术给城市设计的学科演进提供了革命性的动力和专业支撑,这就是“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研究思想源于当下科学和技术的快速进步,也基于城市设计学理具有科学内涵的坚定认识。
城市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决定论”驾驭的设计和工程实施管理的城市设计,体现为确定、连续和宏大叙事;广义的城市设计是一种对环境具有敏感和自适应的“行为主义”城市设计,体现为不确定、离散、局部场所。今天,这种“广义的”和“狭义的”城市设计的知识边界正在消融,基于“多重尺度的全链体验性把握”的城市设计编制和场所营造正在更新迭代我们对于城市设计的传统认知。
今天基于移动互联网、数据科学、机器学习、云计算的数字技术进步给城市设计发展带来范型迭代的重大契机。“万物皆数”正在重新构建城市空间形态(数字透镜+数字化城市设计)。今天人们正在用全新的方式更加精确测量和理解我们自己和社会。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个体释放和能量迸发的时代,也即是“微粒社会”。城市设计面临“个体即主体”的空前挑战。对无数个体“自由意愿”通过多源数据采集、识别和认知,可以转化为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决策参考。“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不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层级传递表达,而是一种需要无数个体意愿能够真正转化为城市设计和建设中的“普惠原则”的“以人为本”。
数字化城市设计带来设计过程的变革。
传统的城市设计是相对依赖经验判定,基于局部信息和个人化的分析模型,相对发散和直接的局部最优解;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过程,是多重反复校核的互动决策过程,是更加全面的社会认知基础上的综合判定,是趋向相对理性和复杂的整体最优解。
凡具人文艺术属性的设计工作都具有客观理性和主观感性两个方面,城市设计也不例外。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思维方法,把过去通过人脑逻辑性思维问题转变为基于大数据的概率计算问题,基本实现了城市设计基础信息解读和研判中的客观理性问题。在客观理性基础上,再做基于社会价值、艺术创意和主观感性的城市设计综合技术操作和成果集成。
在基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中,我们对南京老城高度结构进行GIS和迭代计算,同时又根据城市设计原理进行设计,通过客观技术理性和主观价值感性进行双向校核。对南京下关镇和玄武湖城市天际线的研究,因为有学理的支撑,避免了很多争议和纠纷。芜湖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中,利用手机信令和百度poi数据做空间认知的分析,从山水格局体系研究城市形态发展的规律。
从目前已经呈现的城市趋势、方向和取得的初步成果看,城市设计的科学属性正在被重新定义和揭示,城市设计学科和专业也会因此实现跨越式的重要拓展。
最后,王建国教授谈了4点个人感悟:
1、城市设计最新发展主要依托数字化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由此开始能够真正应对大尺度城市空间对象及其总体性的城市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管理。
2、新一代“数字化城市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客体,其全新的“数据库”成果实现了对传统城市设计成果认识的知识进阶。
3、数字化城市设计成果具有以往狭义城市规划的专业属性,可以与规划管理发生更加直接有效的衔接,“用设计做规划”在未来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抓手。
4、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构建的意义体现在,通过借鉴库恩科学革命论的部分观点,吸取了“老三论”和“新三论”的营养,通过当代的“大数据思维”方法,对多重尺度城市空间形态相关多源数据进行全体采集、交叉验证并分析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协同于基于信息分析决策的规划等有形之手,使城市形态的规划建构、空间形态演进更具大概率的正向性和合理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和差异化的城市设计,就会取得更多科学的“真理”共识。这就是我所思考理解并提出的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的基本内涵。
文字整理:顾玄渊; 审定:俞静
图片摄影:王博
(特别鸣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党支部志愿团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vip.126.com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官方网站:http://www..org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Email: @vip.126.com电话:021-65983507传真:021-65975019微信号: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官方网站:http://www..org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