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规划新知】为大家推荐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一张图底图的解读,以及很有趣的对建筑自动布局的研究,然后是关于TOD、宜居城市的介绍,最后,推荐一则上海市环城绿带游憩转型评估体系,利用道路、人口、服务设施的POI等多源数据综合评估。欢迎大家加入国匠规划学社共同讨论,文末查看规划学社服务内容与加入方式。本次分享全部内容如下:
告诉你如何建立一张底图
一张底图的由来和要求
《通知》提出,各地应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整合规划编制所需的空间关联现状数据和信息,形成坐标一致、边界吻合、上下贯通的一张底图,用于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正式发文提出要建设一张底图,并同时提出了一张底图的建设要求和原则。从《通知》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底图基本要求包括:
1. 形成一张底图的目的: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2. 一张底图的空间参考要求:采用国家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即统一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
3. 一张底图需要包含的内容:
现状数据成果:三调成果、遥感影像、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理国情普查。
部门专题数据:发改、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等部门现状和现行规划的空间数据。
重要管控信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自然保护地和历史文化保护范围。
需要补充调查:细化地类调查、公园绿地、公共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和历史文化风貌区。
其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所需数据。
4. 一张底图数据需要向上汇交
各省、市、县应整合形成本辖区范围内的一张底图,逐级汇交至自然资源部,于2020年底前形成全国一张底图。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9个关键问题告诉你如何建立一张底图
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
郑州、上海、福州案例:
依照上述经验,在郑州、上海、福州分别选取案例,进一步实验,主要是验证技术和方法在不同纬度典型城市应用的效率、可靠性。例如,郑州案例的容积率为3.5 (偏高),上海案例的日照为冬至日1h,建筑为18 层(小高层),福州案例容积率为3.5 (也偏高),日照时数定为3h (较严)。计算结果见图4、图5、图6、表1,详细内容不展开。
图4 郑州市的初始布局(左)与自动布局结果(右)
图5 上海市的初始布局(左)与自动布局结果(右)
图6 福州市的初始布局(左)与自动布局结果(右)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孙澄宇 宋小冬,深度强化学习:高层建筑群自动布局新途径
公交主导发展(TOD)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混合型”的住宅单元规划开发和综合规划社区,它们也声称与TOD类似的发展目标,但是实际应用本质上不同的规划指导原则。
这些开发策略,现在已经代表蔓延发展的“积极”一面,但在一些重要方向上与TOD有差别。
第一,虽然它们也有用地的混合,它们却令人遗憾地将这些用地分散在单个开发的地区中,这些地区被主要的主干道和物业界限相分隔。这种分隔通常使得步行连接很脆弱。
第二,它们倾向于把行人从街道上分离出来,让他们行走在绿带中或行人专用路线上,而留下街道专为汽车所用。
第三,它们仍旧运用街道等级,强制交通流向主干道从而产生拥堵。
第四,它们持续为方便汽车通行和以汽车速度为标准设计社区街道,而不是为了用地的混合和减慢车速。
最后,它们帮助建立倾向于私有“财产”的建筑群式,而不是帮助定义和创造标志性的公共场所,这些都颠倒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等级序列。
综上所述,TOD的指导原则的目的是:
在区域层面上组织增长,使其成为紧凑式增长并且支持公交发展;
在公交站周围步行范围内布置商业、住宅、就业、公园和市政用地;
创建直接连接区内目的地的步行友好的街道网络;
提供混合的住宅类型、密度和住房开销;
保护敏感生态栖息地、河岸区和高品质开放空间·是公共空间;
成为建筑朝向和社区活动的聚焦点;
在现有社区公交走廊沿线鼓励填入式开发和改造项目。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读书分享:未来美国大都市-4
宜居城市建设观察
宜居城市的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但其概念正式出现始于简·雅各布斯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书中呼吁“建设更宜居的城市”。
20世纪90年代,宜居城市的概念和提法开始正式出现在国际共识与行动指引之中: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二”)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城市应当是“适宜居住的人类居住地”。
2016年联合国第三次人类住区大会(简称“人居三”)发布的《新城市议程》中进一步承诺要“促进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宜居的城市、人类住区和城市景观”,强调“改善宜居性”的决心。同时,国内外学者开始逐步从全民共享、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居住质量、居民需求满足等角度深入探讨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并逐步发展为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综合视角的剖析和解读(如表1所示)。
尽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对宜居城市的理解有所差异,但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将宜居城市表述为能够满足人们对安全、健康、公平、便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需求的城市。同时,宜居城市的发展建设也是一个相对动态的过程,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要参照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并紧密结合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居民需求指定目标,实现持续动态的推进。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宜居城市建设观察,国际实践及经验启示
上海市环城绿带游憩转型潜力分析及策略
游憩转型潜力评价结果分析:
游憩需求度
交通便捷度
公共交通可达性分级结果
路网可达性分级结果
交通便捷度评价结果
游憩空间聚集度
游憩空间聚集度综合评价结果
综合评价结果
游憩转型潜力综合评价结果及重点转型区域
点击查看原文全文:上海市环城绿带游憩转型潜力分析及策略
欢迎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和1800+名会员一起
共同学习,每日进步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入国匠规划学社
往期专题如下
城市更新 | 乡村振兴 | 田园综合体
城市双修 | 社区规划 | 创意产业园区
TOD导向下的城市设计 | 绿道规划
街道空间品质 | 国土空间规划
海绵城市 | 古城更新 | 色彩规划
生态规划 | 总体城市设计 | 公园城市
历史城区城市更新 | 规划实施评估 | 高铁与城市发展
三区三线划定 | 生态规划理论 | 双评价
公共服务设施 | 滨水空间设计 | 城市设计新理念
生活圈规划 | 创新型园区 | 村庄规划
国匠规划学社是基于知识星球平台创建的规划行业知识社群,包含每日分享、果小匠微信智能助手、城市设计案例地图、国匠规划学社专属社群四项服务,满足每一位学社会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行业热点知识、方案借鉴、资讯查询、案例查找等需求。经过积累和迭代升级,目前国匠规划学社发布了1400+篇知识内容,已有1800+名规划小伙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