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协调不同空间和主体的发展与保护需求是当前空间规划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难题。回归到空间规划建立的本源,服务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破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空间规划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也就是'以人为本'。'城市人'是一套聚焦于人的本性(物性、群性、理性)的规划范式,其目的在实现最佳人居。”
作者:梁鹤年
学会荣誉理事,加拿大女王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学院前院长、荣休教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自然资源部高级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发改部门的主体功能区划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住建部门的城乡规划、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环保部门的生态环境规划,还有水利部门的蓝线规划和文保部门的紫线规划等“多种规划”,各规划由不同部门组织编制,规划目标及技术路线不尽相同,相互矛盾难以避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与国务院颁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要求“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着力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改委的编制主体功能区划职责、住建部的城乡规划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从制度和部门层面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的规划多头、规划冲突等问题,为实现真正的“多规合一”创造了基础条件。
“多规合一”协调不同空间和主体的发展与保护需求是当前空间规划体系有效实施的重要难题。回归到空间规划建立的本源,服务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破解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空间规划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也就是“以人为本”。“城市人”是一套聚焦于人的本性(物性、群性、理性)的规划范式,其目的在于实现最佳人居。
最佳人居是人与居的最佳匹配。这里有4个理念:“人”“居”“匹配”和“最佳”。
“人”是动物,有生产、生活、生态的需要,由他的年龄、性别和生命阶段支配(用在“法人”上,就是规模、类别和发展阶段)。他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会有(虽然不一定有)空间维度。例如种田(生产活动)就需要一块田(空间)和把这块田与他的住所(空间)连上(空间接触);又例如购物(生活活动)就需要一间商店(空间)和把这商店与他的住所(空间)连上(空间接触)。在这些空间接触上,他追求安全、方便、舒适、美观。这是人的“物性”。
“人”是群体动物。在追求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空间接触中,他会倾向聚居,因为他知道聚居会提升他的接触机会,也就是更多的接触机会(类型和选择)和更佳的空间素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使他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每个“人”同时是空间接触机会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一个工人同时是工作岗位的需求者和劳动力的供给者;一个老板同时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和工作岗位的供给者。同样地,一个顾客同时是货品的需求者和消费力的供给者;一个店主同时是消费力的需求者和货品的供给者。为此,每一个空间接触中(工人与工厂的接触、顾客与商店的接触)都会有一对相应的需求/供给者,双方都在追求最多选择、最佳质量的空间接触。这是人的“群性”。
“人”是理性动物。他在追求空间接触的最高度满足时,会知道别人就在追求他们的最大满足。但是,他的理性和经验会告诉他,如果他不愿意离群独处,又不想被群体排挤,他就要在追求自己的最大满足时也让别人拿到起码的满足。他的理性与经验会引导他在不自觉中(也会有自觉的计算,但通常是不自觉的条件反射)追求“合理”(合“理性”)的满足——最大的自我保存和最起码的与人共存,也就是自存与共存平衡①。这是人的“理性”。
综合以上,“人”是理性的群体动物。他的物性驱使他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接触机会;他的群性使他知道聚居会提升这些空间接触机会的质和量;他的理性启发和规范他在聚居中追求空间接触机会时要对自己和别人合理,亦即是自存与共存平衡。
“居”是空间接触机会的载体。这些机会是“人”创造的(通过需求和供给),但空间的条件和约束也规范“人”的创造能力和契机。这些条件和约束有天然的(地理、天时、历史等等)和人为的(财力、物力、政治、管理等等)。从规划的角度去看,空间接触机会的多寡和质量与“居”的规模、结构、密度是相互影响的,影响“人”对他空间接触机会的满意度。
“匹配”是指“人”与“居”的匹配。以人为本的规划是顺着人的物性、群性和理性去部署人“居”之内的空间使用与分配,也就是“顺理成居”,其目的是为人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的空间接触机会。聚焦点是“人”所追求的,与“居”所承载的空间接触机会之间的吻合、矛盾和张力,以“人”的“满意度”去衡量。
“匹配”是动态的。正如“人”的年龄、生命阶段不断在变。他需求/供给的空间接触也在变。“居”的规模、结构、密度也要跟着变。“最佳”的匹配是指有关各“人”的自存与共存最高平衡,反映他们之间自存与共存的最高共识。
用舞台演剧做比拟。“居”是舞台,“人”是演员。舞台是按剧情设计的,主要是提供剧情故事的时、空背景,好使演员能发挥最佳的演技。“居”的故事不是新的,上演了几千年,近百年来的故事更是人人耳熟能详。因此,演员的演出是自发的、即兴的,无需剧本。但每个角色的动作,无论是工架或台步,都是有规有矩的(有板有眼)。舞台上人多,角色也多。演员们知道自己的角色,但不一定知道故事正发展到怎样的时、空阶段。如果他不知道身在何处,他会不知所措(工架会错);如果他不知道要往哪走,他会跟其他角色碰撞(台步会乱)。舞台设计就是让演员知道他的角色处身于何时、何地。这样,演员才可以摆出合适的工架,走出合适的台步。最好的舞台设计会安置演员在正确的活动位置上,部署演员间合度的空间距离。这不可能只考虑某一个演员或某一段剧情,而是要考虑所有演员、整个剧情。目的是使这套戏演得生动和流畅,使每个演员能按剧情发挥。这是舞台设计者按剧情的需要、角色的特性、舞台的条件精心炮制出来的效果。
回到规划。最佳匹配就是规划者通过对国土空间的使用和分配,把每个相关的“人”安置在对他最正确的地点上,把所有相关的“人”部署在他们最合度的距离间。目的是使“整个居”既稳定又有活力,使“每个人”都能以最少气力获得最多、最佳的空间接触机会。这也是要精心炮制的。
在表面上,“匹配”代表“人”所追求的空间接触机会与“居”所承载(提供)的空间接触机会的一致性。但归根结底,空间接触机会是“人”创造出来的(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空间体现)。所以“人”与“居”的“匹配”的实质意义是指在“居”的特征和条件下,“人”与“人”在追求和供给空间接触机会上的平衡。因此,规划工作有两个方面:第一,提升“居”的条件与特征,第二,引导“人”与“人”之间的自存与共存平衡。就像球赛,两球队(“人”)打球,规划是球场管理者和球赛裁判。他提供合适的场地(“居”,例如成人球赛用大球场,孩童球赛用小球场)和规范打球的行为(不能犯规、不容伤人),目的在保证精彩的球赛。这就是整个规划体制的构建原则。
现代人倾向个人利益、经济利益、眼前利益。他们虽然有自存与共存平衡的理性,但他们之间的利益底线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由“整体利益”去协调、仲裁。这项重任要由规划工作者承担。整体利益的关键在“适度”:适度地分配不同人的利益、不同层面的利益、不同时刻的利益。要达到完全的平衡,规划工作者需要准确地判断现状、追踪过去、猜测未来,难度极高。再加上匹配永远处于动态,那就难上加难。更基本的是“人”的理性,就算不被扭曲和腐化,在信息上、制度上、时限上仍会存在种种约束和限制,使他不能准确知道自存与共存平衡点之所在,需要有更高的“整体利益”原则去处理个体利益之间的失衡,也就是在“整体利益最大化下,每个个别利益都有起码的满足”。实践上,就是从整体利益出发去设定个体利益之间的“权重”。这需要从上而下的“政治智慧”——“政治”体现合法、公开、透明;“智慧”则指道德、科学、可行。
最佳匹配是个理想,而且是一个在现实中永远不能完全实现的理想。但理想给我们方向,指导我们怎么去走。所以,规划是至诚的事业,需要有择善的智慧和固执的情操。最高的自存与共存平衡永远不可能,但比现状更高的自存与共存平衡永远有可能。就像彩虹,你永远不能捕捉它,但你永远可以亲近它。当你向着它走的时候,它会越看越美,你也会越走越幸福。
注释:
①“人”的理性是自存与共存平衡。但在不同的环境里会有不同形态的体现。在一个鼓励利己行为的社会里,正常人的理性会指引他在追求最大的自我保存中也要有起码的与人共存。在一个鼓励利他的社会里,正常人的理性会指引他在追求最大的与人共存中也要有起码的自我保存。
本文来源:城市规划(ID:chengshiguihuazazhi)
梁鹤年:以人为本规划的思维范式和价值取向 |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专题培训会
聚焦“以人为本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专题培训会成功召开
辉煌70年 | 融众规所长,舒人民之心——规划实践与探索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