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浦七梦|教育:余荫,杨浦学府的居民们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316&idx=4&sn=c7db5a36aac36a96b16fd1a7f52992f8&chksm=88851b26bff29230276adc043a3e5dcbcd5de69ff737bbaad1c4e33f39fd51c8511a771367bc&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0-08 20:25: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潘霁:
氤氲这块充满了故事的土地
我从小居住在邯郸路复旦大学附近的运光新村,并在此度过了小学与初中的顽童岁月。生活玩耍于此,附近邯郸路、松花江路、辉河路,国权路等地方已成其童年记忆中最重要的坐标。横跨邯郸路的过街地道中流浪歌手的吉他声,红砖绿树相映的第五教学楼,月光下楼边窄窄的煤屑路,对面的一排小书店中“沙里淘金”的人群,安静到让人屏息凝神的复旦教师宿舍区,复旦第三教学楼里蹭大学生课的场面与周边熙熙攘攘的菜场饭馆,都构成了记忆中最富色彩也是最有“味道”的部分。
成年后,我先后去美国南部和新加坡等地学习工作多年,离开故土总有七到八年。期间,虽对国外生活并无不适应之处,但每次做梦,总会回到邯郸路附近与童年伙伴玩耍的地方。
2013年正式回到国内后,各种机缘巧合,居然一直在国定路上的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等高校全职工作。于是,日常生活的轨迹又与童年隐隐发生了重叠——相较其他“海归”,我“回归”的感受更为强烈。
基于这样的人生轨迹,一方面我对杨浦教育类空间的变迁有比较切身的感知,另一方面其实本人又一直没有真的成为复旦同济等杨浦著名高校内部土生土长的“老土地”。人与地方之间的关联既深切真诚,又多少保留一些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这样的人-地关系,加之本人对此地的深厚情感,或者可以让我对杨浦高等教育空间的变迁和普通居民在其中的境遇有相对兼顾直接和客观的认识和感受。
所以,对杨浦的教育空间感兴趣,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在个人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都深深感受到了邯郸路,四平路,以及周边“国政”系街道,所带有的独特气质。这种气质从政通路树影斑驳的林荫路上,第三教学楼温暖的灯光中,校园草地边飞檐红砖的建筑之间,饭厅中耳边零星飘来的学术讨论声里,菜场楼上人头涌动的旧书店内,满满地溢出来,弥散在这个区域。这种气质并非高朋满座的热闹,而是混杂着淡淡的市井烟火气和书卷的翰墨香气。反映到居民身上,就表现为低调随和、严谨细致的特点。这些地方性的气质,多少熏染了杨浦区甚至整个上海知识界的气度和眼界。
另一方面,乐意参与策划项目,也是因为自觉有一份责任。在搜集材料和采访过程中,不止一位受访者提到,随着杨浦这一带本身实体环境的变化和人员迁移速度的加快,很多与地点有关的往事,如今知道的人已经越来越少。若关于地点的故事不再有人记得,或者记得的人也无意言说,那么前面描述的一些地点,难免渐渐就真的渺然无迹了。
我将教育部分的展出命名为“余荫”,大意正是希望将曾经和现在生活于此的名仕走卒在地方空间中留下的轶事视为岁月在空间拖下的长影。通过对叙述的展现,我们推动这些故事继续庇荫和关照如今在五角场附近学习生活的人们,氤氲这块充满了故事的土地。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李凌燕老师提供了自己拿着老照片在实景对照的图片。此处为四平路上。
同济大学城规学院的李凌燕老师提供了自己拿着老照片在实景对照的图片。此处为同济大学校门。
沈倩芸:
他们会在这片土地找到归属感吗
2019年寒假的实践项目,我要跟一位来自阜阳的女孩返乡,在此基础上写报道。出发前,我们先见了一面。她带着我穿梭在百联又一城附近地下一层的店铺中,和店主熟稔地打着招呼并讨价还价。这些店铺有别于购物中心里的品牌店,更像二三线城市和小城镇里不知名的平价小店。虽然从空间距离上,它们离我不过十来分钟的骑车路程,但我却从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原来五角场还有这样一面。
和寒假的经历相比,这个项目能提供时间跨度更长的视角,让我得以透过更多“老”杨浦人和”老”复旦人的眼睛,来观察杨浦教育空间的变迁和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变化。这样的观察绝非实地体验和查访所能获得。
我个人很难体会到杨浦区现在的独特,好像走在哪里都是便利店、商圈之类。但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我从口述、文字和照片里,窥见了四十多年前的杨浦和五角场。那时的杨浦似乎更有地方感,人们的社会交往也带有很浓的杨浦味道。
另一体会源于我对炸鸡店小哥的采访。他说他和杨浦之间没有故事。他们在杨浦工作,但除了工作本身以外,很难和杨浦产生联系。在新的商业环境中,他们会在这片土地找到归属感吗?如果不能,他们的归属感又在哪里呢?我蛮想继续探索。
这就更凸显出这些材料的宝贵之处。在校史馆和院史资料室收集材料时,我也常常感叹,这些保存完好的史料真的太难得了。也希望更多对这些感兴趣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比如,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如注册域名搭建独立网站,在网站上发布征集信息和收到的故事。
2019年3月底,复旦本部的物理楼前,已故核物理学家卢鹤绂的塑像前摆着一捧小花。
朱云依:
想更有底气地继承复旦的文脉
我对复旦和杨浦的理解建立在过去四年就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之上。我对复旦以及杨浦的历史和人文怀有好奇,想通过这一项目,从历史纵深更多了解这块地方,更有底气地继承复旦的文脉。
在采访中,也确实接触到很多之前从未想过的有关复旦和五角场的方方面面。一个地方、一栋楼、一个名字,都承载着许多历史和故事。有些是我们已经失去的,只能通过资料和他人的讲述拾得零星。而有些是我们这个时代才拥有的,了解了来龙去脉之后,也会更加珍惜。
朱云依在复旦新闻学院屠海鸣图书馆门前拍摄记录当下的空间样态。
城市空间的变化与居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轨迹息息相关。也许剥离静态的表象,在动态的轨迹中更能显现出地方的精神气质。有人说:“以前觉得五角场是本地居民的五角场,现在好像成为大家的五角场了。”的确,每天有形形色色、来自各地的人走在这里。但我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记忆和故事依
然会勾勒出独特的、与别的地方不同的复旦和五角场。
这才是“大家的”五角场。
非常期待展出之后可以建立一个网站,一方面介绍复旦的历史,一方面让大家上传自己的复旦故事和记忆。把一张普通的地图,变成一个历史书和故事集。
2018年5月,复旦校园里,由本部食堂通向北区的路上,有许多猫蹲在花坛中,吃着人们专门留给它们的食物。
潘霁
,1979年出生于上海市虹口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其人自六岁起搬迁至邯郸路附近居住。在杨浦区邯郸路,四平路,松花江路等地方度过童年和少年。高中移居到凉城新村,离水电路复旦宿舍不远。成年后曾往美国留学4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2年多。2013年回国后,一直在国定路沿线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两所“杨浦东北片”大学全职工作。因为曾经常乘坐9路公车(后改为139路)往返五角场噶闹猛,加之如今生活轨迹也未能离开当年9路公车的行车线路,一度被同学戏称为“9路”青年。
沈倩芸
,1995年出生于浙江慈溪。高中时很向往复旦,最后阴差阳错兜兜转转去了北京念书。研究生阶段终于圆梦,2018年起在这里短暂扎根,也拥有了很多难忘的人和事。
朱云依
,1996年出生于苏州。2015年入学复旦,四年间对复旦及杨浦区有一定了解;曾参与第一财经周刊十周年未来商业展、Converse Innesect 潮流展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