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浦七梦|河流: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316&idx=5&sn=6536534c296c0c4b1b4acf646e0a62d8&chksm=88851b26bff29230c1a3554a95bbb8b13ca145d94d7bdf1aab8f35b1b4db60a1cc4e92448d9b&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0-08 20:25:0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题名取自于盖伊·特立斯的同名作品,此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作品之一。我们也试图用原书作者所主张的方法,用完全不同的视角来重新打量这座城市里完全无人问津的场所。
作为杨浦的居民,我对于所生活的区域的了解来源于生活本身。这里的老居民极有活力,生龙活虎的马路菜场,街角的麻将俱乐部,令人动容的邻里生活就发生在公共空间,在杨浦的市井街道里,只要在街上走一会儿就能从中获取能量(至少对我个人而言是如此)。
但与此同时,在同样一片城区里,你会看到,新建的高层紧挨着正被拆除的旧区,整条街道的沿街店面被封死,取而代之的新楼在建成之后就开始空置。新式小区用围墙将自己与街道隔离开,失去了与社区空间的互动。这些令杨浦的社会空间慢慢割裂。
街道,建筑与居民三位一体构成的城市空间,正在失去原本应有的面貌。
从文化,历史与现实的层面,杨浦都正在失去她的声音。
自从20多年前,她原本的工业支柱地位因产业转型而一去不复返之后,百年来辉煌的历史也就这样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销声匿迹。
徐明在长浜路双面镜中。
在进行杨浦“考古”的选题时,我们经多方考量,最终选定杨树浦港作为主体。这是一条无人问津的水道。她作为与杨浦区同名的、同时也是境内最重要的一条水道,长期以来却一直处于一种被遗忘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而言,她正是杨浦的缩影。
我们会在地图上展现出她的直观存在,同时包括杨树浦港上的桥梁、地标、周边的居民点以及诸多历史文化的遗迹,从而在空间上让人对这条水道有更直观的认知。同时,我们会在配套的手册中补充诸多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希望让观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到该区域的今昔。
在我们的整个工作过程中,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观感。杨浦地区的人文精神的外化,主要是这个地区居民生活状态的展现。它给人的普遍感觉,是一种工人阶级、粗线条的印象。正是这种真诚且生猛的气质,代表了杨浦的独特魅力。我们在定海桥、周家牌等地遇到的居民都是十分可爱的人,直率、坦诚,并有各自独特的生活观。但这些地方也和杨树浦港周边大多数旧区(包括老居民区与老厂区)一样,正在面临急速更迭。在走访期间,我们看到,茭白园路上剩下几座孤零零的水泥楼房,伫立在一片狼藉的瓦砾堆中。曾是沪上电影热门首映地的沪东电影院,如今只留下残破的躯壳。随着物理空间的消失,老地名也难免被人遗忘。难以想象,这一区域的文脉与城市记忆,也将和所有星星点点、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一起,就地掩埋和消散。
与之相对的,是在效果图上看上去金光闪闪的太平报恩寺。标高120米的巨型寺庙,实际建成高度可能会超过170米,而这座号称要建成为全国最高庙宇的建筑,看上去更像一栋商务写字楼。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令观者不仅关注到杨浦,乃至整个城市中正在被遗忘的空间,进而启发独立的认知,思考,甚至行动。这也是我们数年来在杨浦区域的城市考古与社会调查工作的一次较为集中的展示。虽然这已经是一份“为时已晚”的报告,但至少能让我们的后人,在试图追溯这块曾经充满荣光的土地时,免于无迹可寻的尴尬。
徐明在政本路涂鸦街上。
制作团队:
上海史独立研究组织“城市考古”
徐明
,马路记者,杨浦居民,“城市考古”创始人。
城市文化深度探索者,国军抗战军人之后,人权主义者。擅长挖掘市井故事,从小人物的命运投射历史变迁与时代起伏。独立纪实摄影师,5年日本文化记者经验,从事上海市井文化采写超过4年时间,曾出版摄影采访集《百人一语》。
陈寒松
,“城市考古”创始人。
活在民国的上海史独立研究人,生活中坚持使用民国纪年法,繁体中文与旧路名,上海电车保卫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悉尼大学文理学一等荣誉学士(心理学,中国研究);亚洲研究硕士。长达13年的上海影像志记录,上海历史影像及文献收藏家,中国近代纸钞收藏家。
陈汝嘉
,考古女孩,生长于老城厢的90后。
复旦大学社会学学士,纽约大学语言学硕士。南市→浦东→老闸北→新静安居民,上海城市历史、纪录片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