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浦七梦|观展记:一个城市传播研究者的浮光掠影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364&idx=4&sn=b4662abff331a24d80af19f3a2a59603&chksm=88851b16bff29200b34ba40226288219f91188f7bf931ac0b454fba70b2b59b711adf0a31e4a&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0-19 11:52:1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10月13日,“杨浦七梦”在杨树浦路1500号绿之丘201室开幕。“工人”单元创作者朱梦夏在展位前向观展者介绍自己的工作。本文图片均由曹钺提供。
最初接触到“杨浦七梦”这个展的信息,是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城市传播”的户外课上,当时展区尚未正式开始布展,仅留下光秃秃的一大片空白场地。彼时正在召开“港口城市与传播”国际学术工作坊,中心基地的老师们选择在杨浦滨江与汉堡大学、麦凯瑞大学的教授,以及“杨浦七梦”项目的各位策展人举办
公共沙龙
。那是我这个生于浙江、在南京求学,又折转来到上海读博的杨浦“外来者”第一次欣赏到5.5公里的沿江美景。金色的狗尾草铺满原烟草仓库改造成的展区主建筑“绿之丘”,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焕然翻新的码头大吊车摇身变为了滨江步道的一景,在远处杨浦大桥在衬托下凸显出视觉上的张力。
虽然我的家乡距上海不到40km,但提起“魔都”我所能想到的依然只是外滩、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世博园这样标志性的“景观”(spectacle),它从未成为我的“地方”(place)。然而,来到复旦求学的人生经历却成为了一种驯化空间的机遇——将陌生转化为熟悉的可能。并且,由于我将研究旨趣定在城市传播方向,探索和了解杨浦正逐渐成为由好奇心驱动的全新事业。在机缘巧合之下,我参与到“杨浦七梦”的志愿服务工作中,见证并参与了展区一步步从无到有,以及正式向公众开放的全过程。
“杨浦七梦”中的消遣单元,展出了淮剧戏班子的行头。
杨浦是一个比我想象中更加异质、丰富的
地理认同集合体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先行区和发源地,它囊括了老一辈工人阶级的身影,如今纺织厂、印染厂、造纸厂、火力发电厂等建筑的旧址仍静静地坐落在沿江一带。作为上海大学城的汇集地之一,复旦、同济、财大等一届届的知识分子穿行其间,谱写着他们生活、成长的故事。还有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健儿,传播地下摇滚乐的“拷带”摊主,给各类劳动者提供消遣娱乐的淮剧班子。他们在城市的变迁大潮中东奔西跑,有的留下,有的离开。
从“上海制造”到“工业锈带”,从“旧城改造”再到“还江于民”,时代变迁的进程中涌现出的是林林总总私人生活变革的故事,包括人们如何直面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在新的环境里适应、成长,如何重新树立信念,并且继续自己的人生旅程。所有在杨浦百年涌现出的社会记忆、日常生活足迹由此汇聚成七个主题:
工人
、
体育
、
教育
、
河流
、
音乐
、
消遣
、
纺织
。
我个人的身份在此次项目中同样驳杂,首先作为策展协助者,我有幸与策展艺术家进行了交流,看到了他们选择各个主题的真切用意。备展时,施佳宇不断地谈到淮剧班子在上海的边缘性,期望通过这个展至少让大家关注到还有面向苏北人的淮剧作为消遣的艺术。开幕式当天,朱梦夏组采访视频中的纺织老工人吴翔奶奶也来到了展区,现场为众人讲述当年的故事。其次作为展区志愿者负责人之一,我也接触到了其他愿意为此尽一份力的志愿者,同时也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参观者,他们中许多是杨浦本地的居民,对变迁的故事展现出浓郁的兴趣;还有不少因其他展慕名而来,碰巧走进展区的外地游客,也或多或少地有所触动。
“杨浦七梦”中的音乐单元,带领观展者回到街边卖拷带的那个时代。
最后,我还作为观展者与城市传播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对我来说,“杨浦七梦”相较于其他艺术展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在地性”,这不是一个可以在世界各地巡回,仅依靠策展作品、艺术装置就可以吸引青年男女打卡留言的展览;它只有在杨浦滨江这个地方,在把当地居民邀约到公共空间,组织起关于过去的记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畅想等公共讨论时,方能体现其最大的价值。作为一名小小的城市传播研究者,我所孜孜以求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现:人们的私人记忆如何公共化?现代城市空间如何促进真实的社会交往、社会联结,而非仅仅是数字化的连接?以及,当代中国的可沟通城市与社区何以可能?
在上海的东北部,杨树浦港纵贯南北,“杨浦”由此得名。就此次展览而言,“杨浦七梦”也正像河流的隐喻一样,它联结着此岸与彼岸:看展的人纷至沓来,通过展品、影像等中介与过去的人不断产生联系。10月13日下午,在开幕式的圆桌沙龙上,有艺术家表示,“梦”这个词画龙点睛,别出心裁,因为它象征了现实与虚拟、历史与现实、私人与公共、线上与线下等等的一种融合。至少,我们不再需要刻意去区分它们,所能够做的只是拥抱着这种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然后蹒跚着奔向时代的洪流中去。
期待“杨浦七梦”项目在接下来的展出时间里邀约更多的人与故事。
曹钺,1993年生,浙江嘉兴人。
复旦大学传播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传播、媒介文化、社区治理。“杨浦七梦”项目志愿者,本次展览首批参观者和现场解说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