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杨浦七梦|观展记:在城市的过去和未来中相遇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364&idx=3&sn=d42262ecfe1fc461f4f7421b12c566ee&chksm=88851b16bff292001be3f49c976a2b061f8981c374afcac52d40cf79c095a95f26b71bb2a15d&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0-19 11:52:18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偶然在微信推送上看到澎湃新闻和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推动的
“杨浦七梦”
项目。
在杨浦学了五年的城市规划,又作为总是被同学们认为对上海了解很深的“上海人”,我一直是惭愧于对这片土地浅薄的认识的。似乎也并不能明确说出她“旧的部分”与上海其他老城区的差异究竟为何。
一位来自杨浦的观展者在“河流”单元的留言墙上留言。
因此,“杨浦七梦”戳中了我。我希望它勾勒出的人和事,能让我对这片“第二居住地”多一些了解,也减少一些作为规划专业学生的羞愧。
河流、工人、体育、音乐、教育、纺织、消遣,组成了诉说杨浦前世今生的“七梦”。这里用城市空间、个体经历、兴趣领域等以小见大地展现出杨浦区产业转型下的种种变迁。
一位来自厦门的观展者对拷带摊流露出特别的兴趣。
展厅中醒目的“河流”航拍图,最先勾起我出于专业敏感的兴趣。艺术家用贴图的方式将杨树浦港沿线的新旧空间直观地展示出来,并附有一本遗迹手册。从事空间设计的我们,的确很关注上海的旧城空间,但更多时候似乎只是对空间本身。这组研究给出了一个纵向理解的维度,示以观展者,在杨树浦以及城市的更多角落,我们已经失去了什么,以及正在失去什么。
正仰头于杨树浦港沿线消失的工业遗迹之时,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退休工人的自述传入耳畔。“河流”和“工人”的故事,微妙地交叠在了一起。
七个故事的并述,带来了观展过程的交叠感。是“教育”所展现的创新知识区身份和“工人”所展现的老工业基地身份的交叠;是“河流”边消失的工业建筑,和向史而新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交叠;是似乎依旧在传承的摇滚“音乐”和被边缘化的、为人提供“消遣”的淮剧艺人们的交叠;更有复旦学生对烧烤店的回忆,和我个人对同济“黑料一条街”的记忆的交叠……这些交叠感巧妙地成为了“梦”的注脚。
观展者在仔细观看航拍的杨树浦港长图。
进入城市的存量更新时代,从业者越来越注重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扪心自问,我似乎一直惯性地处于当下行业内遗产保护政治正确性的语境之下。虽然这些年,也通过各种机会慢慢潜入这座城市的历史河流,但终究还是认知浅显、共鸣单薄。
此次观展,我好像对熟悉的对象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比如作为优秀工业遗产改造案例的国际时尚中心空间背后的场所精神;也得以看到一些甚至不知道其存在的对象,比如棚户区内移民自苏北的淮剧艺术家们。
小朋友在看“体育”单元的视频展示。
这七个故事或许只是我在对城市的探索中更深入一些的一个引子,但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多这样的小小推力,来汇聚成足够强大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多一些城市历史的价值和内核。很高兴看到杨浦滨江正在以这样的姿态介入市民的城市生活中——既作为空间载体,又作为展品本身。
观展期间,一位从小生活在杨树浦、被海报吸引进来的爷爷,和我交谈了起来。他感慨于老地方的不得不消失,并表示希望这个承载着记忆的展示空间能一直留存下去,而不仅仅作为一个临时展览。离开前,他向工作人员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参与展览期间的活动。
很多时候,城市遗产保护或许只是从业者和亲身经历者的一厢情愿,希望透过“杨浦七梦”以及更多诸如此类的项目,不同行业、年龄、地域的人,都能更珍惜这片土地的过去和现在,都去思考什么是城市更好的未来。我想这将是它的最大价值。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这个展览,我认为是“亲切”,是呈现内容的亲切,也是讲述方式的亲切。它一点也不炫目,但只要你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我想你大概就会被击中。
胡婧怡,1995年生,上海人。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方法与技术。“杨浦七梦”项目志愿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