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你的地方·回顾|徐家汇:如果你曾经居住于此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zMzEwMQ==&mid=2649517375&idx=1&sn=6d2cce7dc2aafa2994ab5f112ecbd314&chksm=88851b1dbff2920b5eac25c59322bb705e1ae2ec382be5bf751542ce70ad55d2f2246ceb49b4&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市政厅
时间
2019-10-23 14:38:43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视频
当我再次回顾东安路这个熟悉的地名,眼前的风景就像发生了平移一般,与脑中曾经理所当然的图像重叠在一起。
在这次徐家汇漫步前,始终在我脑中萦绕的问题是“为什么”,为什么要回到曾经生活、学习了十几年的街区走一走?是不是某种极为简单的复古情怀作祟?这样的行走究竟会给我带来什么?
当然,最为直接的缘由是,几年前偶尔路过这片街区时,我忽然发现自己小学和初中时就读的学校已经不见踪影,小学变身高档住宅,中学则成了南洋模范中学(小升初时高不可攀的存在)的漂亮校舍。
小学、中学的位置示意 2017年底图来自天地图·上海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从东安路零陵路转角的地铁站出口,沿着零陵路一路向西,这是一条上学的路。每个忙碌的早晨,父亲会骑自行车载着我上班,总在快迟到的前一秒在学校门口将我放下。
放学后,则是几个要好的朋友像小分队一般,沿原路线返回。在东安三村门口送走一个,一村门口互道再见,剩下的几个总不舍得立刻回家,在肿瘤医院昏暗的小卖部逗留许久,再穿过医院门诊部,拐到东安四村。回家放下书包,我便下楼,跟住在同个新村的小朋友,在居民楼空地上,赤手空拳玩各种游戏。直到爸妈扯着嗓子在楼上喊吃饭,才拍着手上的泥巴,悻悻然回家。这似乎是一天中最欢乐的时光了。
袁璟家和外婆家的位置关系 1979年底图来自天地图·上海
周末和节假日,有时跟着妈妈跑娘家。外婆家就在宛平南路斜土路,也就是从家门口出去绕道斜土路往前走一条马路。平日没有特别的情况,我几乎都不用过马路,只要绕着这个“豆腐块”街区走就行了。
外婆家在这个街区最早的高楼,是1984年华东设计院建的13层居民楼,造楼所用的地在当时是一些私宅,采取的政策是原拆原回。我记事起,便经常听家中长辈讲古。在舅舅的记忆中,“从宛平路(那时还是谨记路)到现在电影制片厂,足足30亩地都是外婆娘家的桃园”。不过这片地似乎在1949年前便被外婆的爸爸赌博败光,只剩下几幢私宅,最终置换为高楼里的几套房子。
外婆家曾经的桃园范围 1948年底图来自天地图·上海
其实,徐家汇的居民结构有两个极端。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和交通大学的教授,以及各个学校的学生,是知识分子的一端,占人口少数。另一端则是许多由江苏、浙江、安徽、山东逃难来上海的贫苦农民。
在1950年的徐汇区总人口中,有24376人处于“失业、无业和家务劳动”状态。这里是上海低收入贫民生活区,李天纲教授称之为上海的“拉丁区”。我的爷爷便是其中一员。从江苏启东跑单帮到上海,凭借一己之力,在斜土路东侧的敖家里盖了楼房,容下祖孙三代十口人,直到1983年土地拆建,被置换到小木桥路的新建小区(如今更名为西木小区)。
《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徐家汇一带和敖家里附近满是菜园
在父亲的记忆中,他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1950年左右,肇嘉浜路还是臭河浜,去往肇嘉浜那一头,必经之路是金鸡桥和天钥桥。根据文献记载,天钥桥最初是为了让居住在滨北的信徒到滨南的教堂做礼拜时交通更便利而建造的,其名源于信徒过桥做礼拜讲作“通往天堂的路”,而桥则成了“开启天堂的钥匙”,故名“天钥桥”。
有趣的是,父亲居住在滨南,小时候却经常为了玩耍,从滨南骑着自行车过桥去滨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钥桥对他是个“开启乐园的钥匙”吧。解放后,爷爷也得到了上海粮食局仓库管理的职位,让父亲能够在恩光小学读书。父亲清晰地记得,这个私立小学似乎是当时极少的选择之一,一个学期的学费要15块。尽管不知道爷爷工资是多少,这应该算是笔不小的支出吧。
说到小时候的活动区域,“我么经常就是从敖家里,就是斜土路北面,你外婆家对面,出门朝北走,弯过宛平路菜场,走到恩光小学。下午则是出了校门,走进宛平幼儿园那个弄堂,再穿过南门走回家。现在那里就是徐汇花园,那个高档住宅,我们敖家里的房子拆掉后,他们又建了多层”。
父亲的小学和骑车路线在《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中的位置示意
父亲的脑中也有自己的地图。尽管没有照片,这些语言却更清晰地在我脑中构成图像。而书籍上的老地图、老照片却是如此模糊而遥远,它们似乎永远在我们的生活之外。又似乎是反过来,我们的叙述始终被摈弃在历史之外。
我脑中经常会闪现一片菜地,长着高高的玉米。我的哥哥们为了甩掉我这个“跟屁虫”,经常遁身其中。而我则不敢走入,一个人站在外面束手无措,只得跑回屋里找大人。跟父亲交谈后,才发现原来这是外婆家后面的菜地,也就是直到1984年拆迁之前,宛平南路这幢大楼的原址,还是私宅和菜地相互混杂的情况。
直到1983、1984年接连着拆迁,原本相邻一条街的两家人,因为拆迁隔开了几条街。而爸爸厂里分配的房子,却又偏巧是外婆娘家原拆原回的东安四村,左邻右里都是妈妈的亲戚,我也第一次认识了跟我同龄的侄子、侄女,大家也都在同一个小学,见面难免尴尬,不知如何称谓。
就这样,父亲、舅舅的叙述与我的记忆不断重叠。我发现,当我想要谈论某个地方及其与自身的关联,恐怕既不会以大事件为线索,也不会以名人事迹为节点,更多地是从日常生活出发,遵循自身的轨迹。
当我在为本次活动跟长辈们交流时,我近乎有些“吃力地”将话题引向徐家汇这一现代性商业中心之所在。我想要了解,徐家汇的商业发展进程对生活在周边的我的父辈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然而事实证明,尽管生活在那周边,他们的生活轨迹、活动范围以及生活变迁,实际上与那些重大事件似乎是一种平行而不相涉的关系。真正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依然是某些深根于其生活的家族或宗族的维系,而这种家族的维系实际上依靠的是土地本身,也就是“他们的风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