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未来,人们是否会偏好租房而非买房?邻居是否能超越同事成为更首要的社会关系?巨型的全球城市到底是会让社会变得循规蹈矩,还是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透过这些问题的棱镜,我们或许可以短暂的跳出日常生活,看到多重世界的丰富可能。
——孙哲
集体居住,是一种悠久的关于人类居住方式的实验性理念。
1820年,查尔斯·傅立叶在法国设计了法伦斯泰尔(Phalanstère),这个大型的建筑体包括居住、工业和社交等各种功能,可以容纳500-2000位不同行业的居民,共同遵循性自由、集体产权等原则。因为缺乏资金支持,傅立叶的设想当时未能实现,但他的理念影响了很多追随者的实践。
▲ Phalanstère概念图。? Granger
1854-1856年,哥本哈根医师协会筹资建造了社会住宅,为穷困者提供更好的健康和居住环境。
1884年,在波士顿,女权斗士皮尔斯(Melusina Fay Peirce)提出了集合家务和公共厨房的理念,旨在将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
1889年,芝加哥的胡尔之家(Hull House)即是专为受教育的独身女性设计的居所,拥有公共厨房,同时也为附近社区居民提供教育和福利。
在1950年代,康斯坦特(Constant)进一步发展了城市环境的概念,并将其注入“情景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字母主义运动发起人伊索(Isou)则把都市青年人作为一个独特的阶层进行分析。“总体都市主义(Unitary Urbanism)”理念还认为,建筑会直接影响居住人的存在,它还从日常生活经验的批判出发,积极要求建构人的具体的生活情景,以获得更加完善的生存状态。
之后马尔库塞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著有《单向度的人》《爱欲与文明》,直接影响到1960年代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
1960年代兴起的嬉皮士运动,也催生了很多政治驱动的共同居住社区,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核心家庭模式,主张废除私有财产与不人道的战争,反对消费主义、浪费资源与对自然的破坏,主张回归荒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1971年,在哥本哈根的一处旧军营,数百名集结组成了居住综合体,他们占领了这片废弃的建筑、森林、沼泽和运河。哥本哈根政府迫于压力宣布克里斯蒂安那为短期社会实验。40多年后的今天,克里斯蒂安那社区依然是哥本哈根一处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居住原则是草根民主、宽容和自治。
▲ 哥本哈根克里斯蒂安那社区现状
▲ 苏黎世青年自治社区(1980-1982)
近些年,世界各地柏林、巴塞尔、苏黎世、维也纳和东京兴起了集群公寓浪潮。
▲ 东京带小饭店的公寓(2014)
▲ 洛杉矶星星公寓(2014)
空巢青年,怎么办?
今天的中国,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避免的面对冷酷,机械化的城市生活,成为挣扎在城市空间每个隔断单间后面的空巢青年,愈加冷酷,机械化的城市生活,身体投放于被瓦解与击碎的公共领域与社会(community)之中,空巢青年面临原子化,隔离化的生命状况。
根据淘宝发布的《2017年中国空巢青年图鉴》数据,20-29岁的空巢青年总数超过了5000万,其中90后占到了60%以上。按人口基数换算,每6个90后中就有1人独自漂泊异地。
空巢青年最明显的属性是“宅”和“穷”。他们步入职场时间不长,且因多分布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生活成本高,可支配的财产并不多。根据淘宝图鉴数据,8成空巢青年一年中淘宝消费不超过5000元。
▲ 2017年5月3日,阿里巴巴发布基于用户数据的报告,发现从地域分布来看,深圳一举超越北京、上海,成为空巢青年最爱盘踞之地,而像产业密集型城市苏州、郑州、东莞等城市也纷纷挤进前十。 ? 阿里数据
而在好奇心研究所发起的“你是如何扮演城市空巢青年”调查中,受访者将“宅”的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工作日会计划一个完美的现充周末,然后到了周末一个人在家宅两天。”
“到周日下午了,觉得必须出去走走,去趟商场,哪里人多往哪扎,商场每层转一圈,空手回家。”
21世纪以来,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生物学革命……数码转型带来的现代文明冲顶,同时与能源危机、环境灾难、贫富分化、社会隔离等等问题交织出现。从新的生产力出发,如何想象更公平更高效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解决对乌托邦想象力的匮乏?如何实践乌托邦,谱写居住共同体的权利与“宪章”?
2012年2月,由各个北京高校的12人发起创建,“706青年空间”取自原住址门牌号(华清嘉园13号楼706),迄今举办了大量针对社会议题与文化研究的沙龙。教授、学者、作家、记者,还有年轻人共同构建起这个公共空间,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关于706生活实验室)。
本周末,我们706沙龙再度相聚,从时代与城市对我们每个人的创痛出发,汲取过去所有乌托邦共同体生活的经验,立足现实条件的富有生命力的实践,探索更有爱与希望的人类生活。
我们706沙龙邀请了孙哲老师,来和养蛙的空巢青年一起探讨下,如何走向21世纪的居住乌托邦, 邻居是否能超越同事成为更首要的社会关系?巨型的全球城市到底是会让社会变得循规蹈矩,还是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透过这些问题的棱镜,我们或许可以短暂的跳出日常生活,看到多重世界的丰富可能。
嘉宾
孙哲,社会学博士,毕业于法国高等师范学校(ENS Paris-Saclay),现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社会学系,研究领域为住房市场、士绅化与全球城市。
活动主持
言语,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访问学者,408研究小组研究主管,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士,本职研究工作主要在环境行为学、公共空间与空间句法等,更广泛的兴趣与耕耘主要在城市研究范畴中的社区营造、技术批判等议题,并积极探索心理学、精神分析与其学科交叉的可能性。
具体信息
活动时间
10月26号周六下午两点
活动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如果之前报过名的,也可以直接微信706社群小伙伴,申请加入活动群
活动咨询
有任何问题,可以咨询706社群小伙伴(微信 xiaohuoban706)
活动场地
详细地址:上海市杨浦区赤峰路2号(近四平路)
同济书店坐落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园,经营面积352平方米,不仅提供7000余种图书、200余种文创产品及餐饮,更是一个既有“颜值”,又有“品味”的阅读社交平台,是一家以“艺术、设计、人文”类图书为主要的综合性书店。
同济书店倡导:分享阅读,从“济”开始。书店不仅提供优质阅读场所,更构建起阅读分享交流平台。书店以多元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将文化推广作为首要工作,建立优质、有特色的文化创意平台,宣传推广大学生文化、大学生创意文化,为大学生提供诚信可靠地实习基地、创业机会。同济书店与读者、与城市同行,以己之光,点亮城市,照亮未来。
主办方:706青年空间
706生活实验室是706青年空间旗下的住宿项目,一直在探索青年人更好的居住方式,15年模式基本成型,陆续被包括纽约时报,第一财经周刊,中青报等媒体报道过。这次是706在上海发起第一个706生活实验室。
我们打算在大学路附近做一个共享居住模式的706生活实验室,如果你在上海有住宿需求,也认可我们的理念, 欢迎点击下面链接查看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