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8日,湖北省第二届(荆州)园林博览会在湖北荆州拉开帷幕。目前园博会44个展园及主展馆、文化体验中心等重点工程和园内外配套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全部建成,如期呈现在宾客面前。
我院编制的《湖北省第二届(荆州)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总体规划设计》,历时两年,终于告一段落,历练也好,遗憾也罢,十分感谢业主方的指导、合作设计单位(湖北城隆市政院、中南建筑院)的配合,及所有为该项目倾注心血的同仁!
起点:设计的意义
设计的旅途上,从不缺少质疑和反思。
1. 好看的大尺度平面形式究竟有多少价值?
2. 对现有基底的大规模重塑究竟意义几何?
3. 公共景观是不是设计师个人的炫技舞台?
4. 业主、设计师、施工方三者间是何关系?
下面,将以设计师的视角向大家展现园博园的设计之旅。
启程:图纸的畅想
1
从场地和功能出发
该项目选址位于荆州文旅区长湖西岸,现状以大量鱼塘为主(水面率达70%),同时分布有大量文物密集区。而园博园则是一个硬性功能较多的复杂项目,其要求在范围内布置44个展园、集散广场、路网体系、多个展馆及服务设施。
可见场地现状生态基底良好,限制条件较多,功能需求复杂。方案必须珍惜每一寸“干净”的土地,高效的安排园博园的既定功能。
2
放肆的逻辑,克制的美
方案在最开始的时候遵循着场地的水网骨架去发展,但都是失败的。一味的遵守现状格局不仅无法很好的布置使用功能,更无法得到一个具有美学价值的空间框架。
于是,设计在划定主要功能区及生态区、廊道后,抛开了图底关系进行总体格局的把控。保留了中心水网,构建了两条水系廊道,用外围缓冲区和陆地布置主要展园,分别营造塘埂、岛屿、丘陵、高岗多种地貌形态,场馆建筑合理避让文物密集区。
初步草图
下一步则是将草图与测绘底图进行叠合,尽量避让现有树木和水塘以求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形成多样的展园空间、便捷的路网体系、开敞的集散空间以及各具特色的空间基调。
而后对总体地块依水系和地貌特征做进一步拆分,形成五大分区,并结合测绘图纸及航拍照片对现场的树木及竖向关系做进一步的确认。
方案分区及功能布置图
虽然在后续的深化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对方案做出过许多调整,但最终的建成情况还是基本延续了这一阶段确立的场地格局,在实施的过程中该框架承受住了测绘失准带来的冲击,进一步证明了该框架的合理性。
设计的核心目的并非一味的尊重和保护场地现状,更不是强调设计师的自我表现,而是时刻在寻求着一种生态格局、使用功能、美学体验、文化思考的高度平衡。
跋涉:路途的险阻
设计方案不过是项目实施的第一步,荆州园博园的设计之旅其实在方案形成的时候才刚刚开始。
在项目早期的大路网和大地形放线时,便发现原始地貌与测绘图有着极大的出入,这也就意味着直接按图纸施工仍会对现场带来极大的破坏,于是项目组便进行了驻场设计服务。所有与现场存在出入的位置都和施工单位一同进行GPS定位,个别树木下GPS信号较弱,甚至采用了“三角测量法”来精确定位树木点位,然后及时反馈在CAD图纸之上,由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调整并配合现场放线,使得险些“走型”的空间格局被及时挽救。
实施过程中的照片
虽然后续再实施过程中大型机械的进入仍旧破坏了许多树木,但保留下来的树木在开园期间为园区提供了极佳的绿量支撑,也成为了游客最为喜爱的庇荫场所。
北入口:巧妙利用现有陆地排布功能
设计师一开始便相中了北侧唯一的开阔陆地用作主入口的布置空间,得以安排服务建筑和外围的停车场。
设计保留了入口两侧的大面积水域,作为景观的同时也成为了园区的天然屏障。入口北侧的开阔区域成为了会期重要的临时停车场,承担了大量的游客集散功能,会后将作为建设地块进一步开发,实现与园博园的共荣发展。
北入口航拍
邵家嘴古城:场地历史信息的保存
邵家嘴古城位于场地的南部,据说是一座防御性的要塞,但由于未进行考古发掘更多的信息大家不得而知。目前古城的土城墙轮廓仍然清晰可见(西南角被铁路切割)。
邵家嘴古城原始地貌航拍
设计尽可能的保留了古城墙的轮廓,并在结合原有基底布置了古城氛围的野趣游赏空间,试图寻找些许古城当年作为防御工事的独特气质。
虽然最初设想将城墙的陡坎和树木做完整的保留,但大型机械的进场使建设过程变得难以控制,施工单位仍旧对陡坎进行了削坡“美化”,原来的苗圃地也遭到了清除。
建设后的邵家嘴城墙轮廓依然清晰
3
中部水田:人文荆楚·水乡园博
中部的水田区域一直是业主与设计最为期待的区域,设计保留了原始基底的大量水杉及荷花,有太多丰富的原生资源可用于园林造景。
中部水田原始地貌航拍
设计仔细核对了每一片水塘和每一棵大树,克制的去进行展园布置和道路联系,使得各个展园获得了极佳的建设基底。
中部水田实施后的航拍
但很可惜的是,中部区域并未得到施工方的重视,与期待的效果相差甚远,如此容易出效果的区域竟是这个结果,令人扼腕叹息!
理想很丰满
现实很骨干
4
建筑布局:人工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长湖边的小山子上原本也是一片苗圃地,但出于主展馆的功能需要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清表工作。然而在清表之前大家都注意到了西侧的两排大香樟和南侧的一些零星大树。
在景观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之下,配合施工单位进行现场的定位和放线,使得占地面积大、形式突出的主展馆能够和原始基地完美的融合,西侧和南侧的大树基本得以保留。
主展馆建成后的航拍对比
主展馆西侧的原生香樟成为了天然的绿色背景
5
三桥:树木、通航、通车、美观的极致结合
设计期望在尽可能的保留现场树木的前提下满足水路和陆路的便捷通行,而桥在业主看来又是水乡的重要元素,所以一些从树木中穿过的桥梁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桥区域原始地貌航拍
设计与施工人员进行了多次的竖向及点位校核,以保证桥梁能够从几株杉树中穿过,同时竖向上又能有非常好的衔接。
三桥实施航拍
桥、水、树木完美的结合
桥梁设计效果图
桥梁装饰并未按我们的方案实施
6
一草一木,均是家园
植物对于野生动物而言,就是家园,离开了植物、野生动物都将失去生存的空间。
而这次对于基地的保护性建设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保留了“原住民”的家园,在整个实施建设的过程中,哪怕现场一片混乱、尘土飞扬,我们依旧能看到白鹭、喜鹊、野鸭等动物的身影,鸟类的鸣叫在这片场地中未曾间断。
经观察也证明,动物更乐于栖息在生长多年茂密的植物中,而非新移植过来的植物,或许是枝叶不够繁茂所提供的隐蔽性不足的缘故。
风景:遗憾的美丽
园博园这样的项目有一大特点,就是明确的开园时间,时间一到,无论有多少遗憾,都得向世人呈现。
缺失的中层植物、暴力的道路收边、迷一样的排水体系……诸多遗憾不便展开,就让我们将视线定格在一些美好的瞬间,留下些更好的回忆。
北入口:“楚礼”迎于门
据《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鞗革忡忡”,汉郑玄笺:“诸侯见天子,天子必乘车迎于门。”楚国礼从周,设计将楚王迎宾主景雕塑放在主入口,后方则是象征着凤凰展翅的北大门、虎座鸟架鼓绿雕、包山漆画、山水长卷一系列富有楚文化特征的景点形成迎宾轴线,展现楚国迎宾的雄浑气势。
设计鸟瞰图
楚王迎宾
虎座鸟架鼓绿雕及包山漆画
山水长卷
“楚耘”释乡情——体验江汉平原的农耕文化
翻过山水长卷,南方就是水田肌理的核心保留区,设计团队在原有的水田基底中嵌入了10个荆州本地县市展园,水中营园、相互借景,成为了本次园博会展园布局的最大特色,只可惜……
中部水田区域设计鸟瞰图
中部水田区域航拍
诸多展园嵌入水田基底之中,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布置于水网中的展园形成了十分美妙的借景关系
原生荷花为展园提供了天然美景,也护住了野鸭子的家
公共景观就留在图纸中去回忆吧
老民居的设计构思
“楚凤”展彩翼——铭记楚文化的永恒图腾
位于长湖岸线的中心位置,景观师与建筑师基于“楚人崇凤”的文化特征,联手设计了一座极富楚文化特征的场馆——凤翎馆,仿佛一只巨大的凤凰盘踞于高岗之上,成为园博园最令人瞩目的文化地标。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此次建筑与景观的衔接尤为紧密,浑然一体,这得益于景观初步概念的提出、建筑师出色的形体和布局设计、景观的后期协调配合,双方在不同的阶段相互替换着主导角色,并充分尊重对方的设计意愿,虽是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设计院,却使其浑然一体,为游人呈现一场建筑与景观的协奏。
然而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施工质量与预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方案效果图
航拍:不同的人对色彩有着不同的喜好
熬夜写文章,也想要把凤首改成素色的
凤凰盘旋而上,景观为凤凰披上羽翼
现场建成效果
“楚韵”屈子赋——感受楚地浪漫的风土人情
“楚韵”为主要的城市展区之一,包括十七个市州展园。方案为集约土地并保证场地原有水系的连贯性,将十七个展园紧密地分布在三大岛屿之上,中间为公共活动空间,为展园之间提供过度与转换。
航拍:展园百花齐放,而大量公共空间的设计并未落实
实施效果与设计效果相去甚远
“楚艺”夺天工——欣赏出国器艺的精美绝伦
“楚艺”博览区是原始地貌中唯一的集中陆地,用于作品展园的布置,以楚国器艺为线索设置公共空间,串联十六个作品展园。
航拍照片
漆园梦蝶:该节点以庄子在漆园做官时脑海中奇幻的故事为切入点,将楚国漆器的浪漫与老庄文化的洒脱相结合,表现楚文化崇尚自然的内涵。设计上大量种植粗管养草花吸引蝴蝶,通过漆树、漆艺座椅、铺装和经典的虎座鸟架鼓雕塑表现楚国漆器的艺术特征。
漆园梦蝶设计效果图
灵珠幻境:以 “随侯珠”的典故为切入点。1978年,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73颗带有蜻蜓眼纹路的古玻璃珠,这便是著名的“蜻蜓眼”。据考证该物产于西亚,是楚国(早于汉代丝绸之路200余年)对外贸易的重要见证。设计将其雕塑置于休憩空间之中,配以其艺术形式相近的座椅和铺装,加上雾森系统形成如梦如幻的林荫休憩空间。
灵珠幻境设计效果图
“楚苑”歌郢郊——游赏荆山楚水的郊野逸趣
该片区主要本底为邵家嘴古城遗址,方案希望结合原有植被基底进行空间梳理,形成富有林苑气质的户外活动空间。
航拍:大量植被的“迟到”使得预想的效果未能实现
南部将原有的鱼禾园建筑进行改造,在景观师和建筑师的通力合作之下,保留下了诸多原生树木,成为庭院内的重要景观。
滨水餐厅内庭
林中的小剧场设计
保留的树木与结合原有陡坎设置的玻璃栈道
最后一个景点是在业主的建议下进行布置的拾贝沙滩(取自章华台贝壳路的典故,可惜实施中没有放贝壳,更没放置设计的石板),而作为一个生长于海南的设计师,顺便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家乡的风情(改自同事的海浪廊架与茅草顶棚),我且将它视作海南园吧。
拾贝沙滩效果图
沙滩从来都是最受欢迎的景点,开敞的空间、撒欢的乐园、绝佳的景色,不出意外这次的网红景点就是它了。
我也有帮这几位大姐拍照,这个POSE就是我建议她们摆的?
设计上也更加注重游赏空间的舒适度。后方的植物背景营造出了柳岸花明的空间体验,茅草廊架为家长提供了舒适的看护空间,木平台为游人提供将沙子倒出鞋外的场地,水岸处没有任何吸引物以减少游人戏水涉险的可能、远方邵家嘴古城上的树木成为了天然的绿色背景……
请坐在廊架下方,保证您不舍离去
项目组
批准:唐历敏
审核:吴弋
项目负责人:陶亮 张彧
主创团队:郭豫炜、陈步金、宋成兵、罗畅、李宁、黄一鸣、邱海伦
种植设计:张弦、邱海伦
最后,就文首四个问题给一个自己的回答:
1. 大尺度平面构图并非必须,但场地总体格局必须有逻辑可循,适宜项目本身。
2. 最大化场地现有资源对功能进行组织往往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
3. 设计师的创作能赋予项目鲜明个性与标识性,但前提是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
4. 设计师应当是一个媒介,挖掘业主的真正需求(许多业主并不一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引导施工方高品质的完成。
从无到有:是设计之旅上的艰辛跋涉
从有到无:是设计融入环境和谐共生
如果觉得方案做的不错请点击在看,给设计师加鸡腿!
点击在看
送你小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