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国庆
记忆仍停在那年的城楼
时光却已走了70年
祝祖国繁荣昌盛!
近年来,街道品质与街道设计越来越受到关注。自2016年上海出台中国首部街道设计导则后,南京、广州、北京、厦门等城市相继发布了地方设计导则。今年,上海又出台了全国首份街道设计标准,将导则成果转化为地方规范,从而更有效地指导项目实践。
2019年6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通过了全国《街道设计指南》团体标准的立项申请,指南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以及同济大学共同参编。
如今,指南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中,亟需您的参与!
只希望帮助街道
成为更好的自己
全国团体标准
《街道设计指南》
有奖问卷调研
01 城市街道
扮演着哪些角色?
街道是“街”与“道”的合称,“街”为街市,强调场所性,“道”为交通渠道,关注通行性。可别小看我们的城市街道,街道拥有三种属性,即基本的公共产品、重要的活动空间、独特人文载体,是体现大众空间权力的直接载体,和“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核心舞台,蕴育着公平、开放、共享的城市精神。人性化的街道,能够显著增进出行安全、优化出行结构、提升城区活力,能够大幅提升街区公共服务水平。
街道设计指南
02 一条好街道
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街道品质的衡量标准较为多元,除了观赏性、功能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对于居民健康、城市交流交往的促进,对于地区经济的提升。 外观精美的街道不一定就是好的街道,好的街道,物质环境应灵活而富有弹性,街道的使用者可参与共建的,应具备多样化之美,应体现多元化共融。一条好街道可以让熟悉的人、陌生的人以及熟悉的陌生人在街道空间中自由、平等、有尊严的相遇、交流,激发很多情感,发生很多故事。
-《街道设计指南》
有奖问卷调研-
03 街道设计
如何转型?
街道设计,表面是一种针对物质空间的技术手段,但本质是分配城市权利的设计工具。街道设计的目标转变,是兼顾交通、通行等必要性活动,及观赏、休憩、交往等自发性活动;街道设计的技术转变,是建筑内、外空间的模糊融合,及城市开放空间的精确供给;街道设计的机制转变,是规划、建筑、交通、市政、景观多专业之间的跨界协同,及多部门之间的利益博弈;街道设计的评价转变,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治理等多维度的综合权衡,及唯精英主义视角的自我批判;街道设计中的权利转变,是永久权利的公平分配,及过程权利的公平维护,是对弱势群体的包容与尊重,及对所有使用者的公平审视。
问
有奖问卷---您的最佳发声机遇
卷
这是一次《指南》课题组
和同济大学408研究小组
共同发起面向全国的
网络问卷调研
问卷分为大众版和专家版
问卷时长不超过3分钟
问卷后
您将获得实实在在
微信红包一个!
问卷
扫描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帮助街道
新中国成立70周年
National Da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编辑 | 众山小
排版 | 众山小
更多内容
请戳一戳
微博:https://weibo.com/
2014-2019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