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在编制《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这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在现今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但略显飘渺,在这里以一实在的地点着眼,可对关中的历史文化有一直观认识。

作者:孙昊(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四所所长)
“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看上去该是说富庶的成都平原,其实这句话还有个出处“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张良”。这里的天府之国所说的是凝聚了中华文化之根本的关中平原。
中华大地似一棋盘,对于问鼎天下的霸业来说,是“金角银边草肚皮”,历史上最终完成一统天下大业的势力,大多起于关中、河北、东南这三个角,四川虽未出现大一统王朝,不过但凡分裂动荡的历史时期,这一地区总会出现独立的割据政权;而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当四角力量积蓄到一定水平,便向两翼扩展,占四边;中原则是逐鹿之所,是割据势力向华夏一统迈进的终点。而关中山河四塞、地势险要,可养、可战、可守、可攻,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会同能征善战的关陇集团,成就了周、秦、汉、唐四个大一统王朝[i]。而后汉三国,天下纷争,更是把关中“金角”之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周和秦的起源
时至今日,由于生态环境退化、社会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等等原因,关中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十三朝古都的积淀,变成了无数华人幼时的故事传说、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这也是《关中-天水城市群规划》将文化作为该地区未来发展重要主线之一的原因。
关中的文化,在闻名世界的兵马俑、在以“大”定义的帝陵与都城“大遗址”、在格局尚且完整的古城、在华阴老腔、在红艳艳的山丹花、在贾平凹、张艺谋、郑钧、许巍,又或关中的整个山、水、城、塬,随处可唤醒久远的或时新的记忆,这里仅用“祁山”这一处地方,节选作家马伯庸2014年的一篇游记[ii],从山川河流中感受跌宕的三国历史,一窥这中华根本的一角。

关中山川地势与历史事件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共五次北伐,演义里六次北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被后世归纳总结成了四个字:六出祁山。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三次经陇西大道,一次经散关故道,最后一次经褒斜道,表明丞相用兵的重心,在西不在东。其原因有陇西地区曹魏势力薄弱,且有氐、羌可资利用;又陇西地区地势较高,可居高临下直入关中,与汉中形成钳形攻势。而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诸多原因中特别重要的一点。

祁山古道地理图(图片来源:马伯庸)
从汉中到陇西的祁山古道,从东南的汉中盆地西源起始,指向西北,形如一条走廊。走廊的南墙是南秦岭和岷山山系(武都、阴平即在此处),北墙是北秦岭,完全是穿山寻地而行抵达祁山。到了祁山,就等于出了山区,一路开阔可抵天水。这条走廊除了两端以外,还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是在成县,连通散关故道,可以通过大散关直抵陈仓。暗渡陈仓,就是走的这条路。另外一个出口在文县,这里古代叫阴平,有一条七百里的山路,直通绵竹。无论诸葛亮是去祁山还是走散关,这里都是必经之地。这一带的地形之复杂,只可勉强行军,对运输辎重粮草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噩梦,而丞相如此执着的选择祁山古道,还因此处有西汉水与嘉陵水两条河流与祁山道、散关故道相合,可以借用水力之便,而祁山恰好就在这个关键节点。
厘清历史的来龙去脉,便实地一探这处关键的真颜。从西和县经长道镇至祁山乡,过祁山大桥后,在西汉水和祁山乡之间的平坦田野中,突兀地耸立着一座土山,即是蜀魏之争的一处关键节点——在建安年间建成,由曹魏修缮驻守,又由蜀汉攻克,几易其手,并被诸葛亮充分利用的祁山堡。祁山堡入口两侧是两堵高耸逼人的土壁,这里的山体内部完全裸露出来,毫不遮掩,可以看到一条条土线痕迹。祁山堡不是天然形成,这里的每一条夯土线,都是三国时期的人一锤锤在版筑里砸出来的。

祁山堡(图片来源:马伯庸)
为什么这个祁山堡要设置在这里?军事意图何在?为什么在蜀魏拉锯战中,祁山这个地方如此重要?站在祁山堡顶,俯瞰四下的一瞬间,这些疑问全有了解答,祁山堡这个位置,真是太重要了。当蜀汉大军穿过西和县的重重秦岭,在祁山堡西南处离开山区进入平原,祁山堡恰好扼守在这个出口。在祁山堡正对着的山顶,还有诸葛亮观阵堡的遗迹,与祁山堡成犄角之势。西汉水也流经祁山堡的堡下南方,北去天水,南入西和,其漕运亦在祁山堡的监视范围内。
在祁山堡的北侧,是南北走向的北祁山。沿山麓南侧的大路开进,可以直达天水,按古道里程不过一百二十里,沿途除了木门之外再无险可据,易攻难守。另船队可以沿西汉水上溯,比陆地行军更加便利。邓艾接手陇西地区防务时忧心忡忡地表示:“彼以船行,吾以陆军,劳逸不同。”而在西南方向,通过祁山堡可抵达礼县,是直入羌中的通道,可以威胁到南安郡,蜀汉在西北的任何一次军事行动,都必须以祁山为基点,这里是通往陇西地区的钥匙,谁拿到这把钥匙,谁就掌握着天水与西和之间广阔地区的主动权。
祁山堡附近的地形,是一道军事地理应用题,里面包括了大部分教科书般的地形特点和应用。在探访其他三国景点时,氛围幽静,心怀幽思,可以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抒发旷古情怀,心情平静而悠闲。而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庞杂繁多的事务,是铺天盖地的细节,是锱铢必争的筹谋,是大量细致枯燥的准备,是事必躬亲的诸葛亮在北伐时最真实的状态,这些小事在史书都不会有记载,只留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杖二十以上亲决”几句短短的描述,而这些句子里隐藏着的工作量,在祁山堡顶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而整个北伐的工作量甚至引发对手“食少事烦安能久乎”的感慨,诸葛丞相的辛劳不用在距这里以东五百里的五丈原,在祁山堡顶一站便知。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给自己定的绩效考核,他拿到了满分,然后一去不回。
[i]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绕胜文著
[ii]节选引用自知乎网站:“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是在哪儿?”马伯庸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445483/answer/77871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