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① 新闻管理
添加新闻
② 政策管理
添加政策
③ 法定规划
添加国空规划
③ 规划PDF附件
添加规划PDF附件
③ 规划图纸
添加规划图纸
④ 资料管理
添加资料
开通用户权限
⑥ AIGC课程学员
添加学员
MJ账号分组
2-AI图库管理
添加图库
3-AI新闻网站
添加信息
4-AI模型管理
添加模型
精准搜索
添加精准
知识库
添加知识库
规划问答
添加信息
小匠QQ微信群宣传
添加推荐
数据网址
添加网站
微信文章管理
课件系统
添加视频
一周热点整理
[ 常用工具 ]
格式化工具
段落合并工具
飞书
金数据
生成封面图
当前:新闻编辑 |
格式化工具
|
查看本文
标题
拍摄中国46年,他用摄影记录属于中国的颜色
分类
(编号:1116)
国土空间
城市更新
城市设计
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区域发展
专项规划
资料下载
规划头条
政策规范
规划直播
其他
新闻
好物
观点
城市
政策
设计
社区
建筑
环境
产业
旅游
交通
读书
优选
榜单
空间规划
区域
文化
村镇
智慧
会议
公众参与
微文
摩天楼
地标
航拍
规划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zc3MjYwMQ==&mid=2650660016&idx=2&sn=2e7c121dbc4c9983e77fbd860ca44c23&chksm=bedd90e689aa19f0938bea33af62782009fdcc93a48a10c9fecc53b80758cdc219da57730dfb&scene=27#wechat_redirect
作者
规划中国
时间
2019-10-10 22:16:49
政策
省
市
年
月
直播
主办:
协办:
时间:
会议室:
直播链接:
h1
/h1
h2
/h2
strong
/strong
法国人布鲁诺
·
巴贝
(Bruno Barbey)
第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是在
1973
年。
那年,时任法国总统乔治
·
蓬皮杜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巴贝作为总统府认证的新闻记者加入了随行记者团。
1973年 在长城布鲁诺
·
巴贝和翻译导游的合影
在彩色照片甚少的时代,巴贝用他最喜欢的柯达克罗姆胶片大量拍摄了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场景。
布列松说,摄影,要屏息凝神,把一切感官集中在稍纵即逝的现实前。
巴贝做到了。
作为第一个用彩色胶卷大量记录中国的玛格南摄影师,他捕捉的现实瞬间,无疑让只能从黑白照片里想象历史的人们,有了更加鲜明的视觉感受。
1973
年 北京 故宫午门前的人们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北京 准备迎接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孩子们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北京 毛泽东语录“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的中国,在巴贝的镜头里,未曾让我们感到陌生。
哪怕未能亲历那段时光,但好像它们就如此真实地活在父辈的口述里,从而根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我们甚至能在他的彩色胶片里触摸到历史的亲切感,因为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特定的历史记忆。
无论是手绘的巨幅海报与宣传标语,还是搪瓷口缸与统一深蓝工装,那些远去的时代,都在巴贝的蓝色调胶片里被诚恳地记录着。
1973
年 北京 三个男人在“香”字下吃冰棍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上海 南京路买冰棍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北京 街头照相馆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上海 巨幅标语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73
年 山西 大同火车站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巴贝与中国的缘分,并没有终止于蓬皮杜的访华之旅。
或许着迷于这个不断变迁、不断流动的国家,
1980
年代巴贝再一次启程来到中国。
这一次的摄影风格更偏离了传统的新闻报道,他似乎是为自己上路,想要通过摄影来回答
——
什么是真实的中国。
茶楼里的来客、坐在乐山大佛脚下的男人、玩闹的孩童、薄雾里的山影
……
城市与乡野,都在他的视线之中。
1980
年 上海 豫园里拍照的游客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一所中学正在做广播体操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豫园里的湖心亭茶楼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外滩集体太极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一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复兴公园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外语片的引进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北京 少先队队员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少年宫里练习手风琴的孩子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沪南电表厂里打乒乓球的孩子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北京 解放军战士在八达岭长城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沪东造船厂附近的稻田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抗战时期遗留的碉堡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上海 桂林公园喝茶的人们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虽然巴贝还是执意使用同一款胶片,但与七年前不同的是,城市现代化发展已经初见端倪。
上海口岸的繁荣,外语电影的引入、用婚纱照迎接新生活的夫妻
……
开放初期的中国,充满着朝气与青涩,人们充满期待与欣喜准备迎接新世纪的来临。
其他的地区虽然比不上上海这般活力四射,但人们也在闲适的生活里怡然自得。
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逗鸟、赶羊、捕鱼
……
处处都少不了生活的烟火气。
大抵相同的只是,那时谁也没有料想到,四十年后,我们的国家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0
年 四川 坐在乐山大佛脚上的男子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兴安市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阳朔的农夫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终于等到信的老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四川 成都 “四个现代化”标语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四川 乐山的养鸭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桂林一景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四川 成都理发厅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重庆 嘉陵江畔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聚会的人们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广西 桂林睡着的孩子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1980
年 四川 成都遛鸟的男子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巴贝再一次大规模用影像记录中国,是在进入千禧年之后。
或许连他也没有想到,中国发展的速度会来得如此之迅猛。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行成功,从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再到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
拿破仑口中
“
沉睡的雄狮
”
,突然苏醒,连世界都为之震动。
巴贝的镜头,再一次客观记录了这一切。
进入
2010
年,巴贝胶片的颜色,不再只有工装的蓝与故宫的红。随着影像颜色一样变得丰富多彩的,是人们的生活。
2010
年 上海 外滩相拥的恋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0
年 上海 街头的老人与海报里的林志玲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0
年 上海 东方明珠塔旁边的建筑工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0
年 上海 世博会一景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2
年 上海 新旧上海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2
年 上海 外滩的黄昏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5
年 山东 青岛啤酒节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6
年 上海 服装店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6
年 广州 广州塔上的人们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6
年 香港 街头行人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2017
年 北京 央视大楼夜景
@Bruno Barbey | Magnum Photos
横跨将近半个世纪的拍摄,布鲁诺
·
巴贝用他的彩色之眼记录了中国变迁的几个阶段。
他的摄影集《中国的颜色》正是想要告诉我们,每一次颜色的变幻,都有着某个时代的隐喻。而这些颜色集合一起,便能成为一段记录国家的影像历史。
巴贝曾说,摄影是唯一一种全世界通用的语言。
而这些跨越时代的照片,应该就是最好的佐证了吧。
编辑 ? Dora
图片 ? 出版社提供
注:
本文分享自“松果生活”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
凝结国家记忆 | 用影像记录新中国七十载征程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见证光辉岁月|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