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城区里的危旧房,是拆掉不要?还是保留翻修?
这两个完全对立的方针在很长时间内一直争来争去,无法破题。致力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和“东方品质之城”(以下简称“三城”)的杭州,面对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同时,又明显提升老城区内危旧房居民的居住条件,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重大难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危旧房改善”的思路,于2007 年正式启动了全市约156 万平方米,涉及2.8 万户的“危旧房改善工程”,将每年至少筹措3.3 亿元资金,按“鼓励外迁、允许自保”原则,通过外迁和原地自保两种方式改善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通过三年实践探索,找到了一条保护历史建筑与改善原住民生活品质“双赢”的路子。
杭州主城区非成套危旧房主要包含两大类:

一类是建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 其中有的需保留其历史风貌和原有建筑布局、街巷肌理,不能简单拆除改造;有的是处于城市夹缝中的“星星点点”, 难以按城市规划实施改造。

另一类是六、七十年代建造的无独用厨卫设施的简易住宅,受规划等条件制约难以拆除重建。上述两类危旧住房普遍存在“三多一小两缺乏”问题,即木结构、砖木结构房屋多,建筑结构、消防安全隐患多,违章搭建多;房屋面积小;厨卫设施缺乏,市政等基本生活配套设施缺乏,住户“拎马桶挤公厕”,“屋里屋外同下雨”现象较为普遍。多年来信访投诉不断,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短板之一。
《城市怎么办?民生篇》中《办好老百姓家门里的民心工程——在加快推进市区危旧房改善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一文指出: 危旧房改善工程,看起来事小,实际上意义重大,它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住房难”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建设“生活品质之城”全局的重大工程。
这是一项“办在老百姓家门里”的“民心工程”。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居民,大部分属困难群众、弱势群体和低收入阶层,有的甚至“亦老亦穷”。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就是给老百姓“雪中送炭”,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提高困难群众、弱势群体、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品质,也是杭州建设“三城”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项破解群众“住房难”的“关键工程”。安居才能乐业。由于“故土难离”,绝大多数危旧房居民不愿搬迁;由于危旧房大多属历史建筑和有保护价值的老房子,不能简单地推倒重来,因此解决危旧房居民“住房难”问题比解决一般老百姓“住房难”问题难度更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危旧房居民住房条件改善之日,就是解决“住房难”问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
这是一项传承历史的“文脉工程”。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有机体,也有自己的“DNA”,而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DNA”。这些看上去“破破烂烂”的危旧房,承载着杭州的历史和文化,保存着杭州这座城市大量的生命信息,是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根”与“魂”,是城市的“胎记”。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就是要保护好这些十分珍贵的老房子,捡起历史、文明的碎片,延续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
保护优先、改善为主。“改善”与“改造”虽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径庭,体现了理念的不同、方法的不同、政策的不同。危旧房改善工程主要着眼于改善,而不是推倒重来式的改造。在对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不仅要着眼于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还要着眼于整个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对属于危旧房的历史建筑,要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对不需要保护的危旧房,可以实行重建改善。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采取维修改善、拼接改善、重建改善等不同方式,真正做到“一幢一策”。
鼓励外迁、允许自保。这是危旧房改善政策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危旧房改善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首先要立足于“鼓励外迁”,如果危旧房住户都不愿外迁,那么大家的住房条件就无法改善;只有一部分人搬出去,留下来的人住房条件才能改善。围绕“鼓励外迁”,杭州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试行市场比较法评估确定货币补偿金额;对选择货币补偿的,可以给予不超过评估价15%的奖励;对外迁扩面给予一定程度优惠;对原住房面积不足48平方米的,给予货币保底等,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同时,充分尊重危旧房居民的选择权,在明确自保条件、时间要求、修缮标准、使用要求和按规定程序审批的前提下,允许由危旧房产权人自行进行保护修缮,调动危旧房居民自保的积极性。
项目带动、搞好结合。实践证明,项目带动是一条少花钱、多办事、快办事、办好事的好路子,是推进危旧房改善的一条捷径。对危旧房改善而言,即使市财政每年安排3.3亿元专项资金,区财政1∶1配套,这样的投入也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要坚持项目带动、搞好结合。凡是可以与重大工程项目挂钩的危旧房改善项目,都要纳入重大工程项目。杭州小河直街历史街区保护就是一个“样板”和示范,其危旧房改善资金全部打入运河综合保护的资金“盘子”,减轻了市、区两级财政的直接负担。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危旧房改善涉及市、区、单位、个人,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共建工程”。市四套领导班子要发扬合心合力合拍抓重大工程的好传统,“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手续照办”,积极支持、密切配合。解决危旧房改善资金问题,同样要坚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按照多元筹资、共同负担的原则,坚持市里出一点、区里出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出一点、市场化运作筹一点的模式。
为了群众、依靠群众。危旧房居民是危旧房改善的受益者,更是危旧房改善的主力军。杭州坚持“开门改善”,领导指导到一线、办公服务到一线、调查研究到一线、政策宣传到一线,真正做到重心下移、服务前移,做到“问情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落实危旧房居民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他们在参与中理解、在参与中支持。坚持安全施工、文明施工,把危旧房改善对老百姓特别是危旧房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切实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舆论部门鸣锣开道、解疑释惑的重要作用,为危旧房改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截至2010年底,杭州市区累计实施177.8万平方米危旧房改善面积,受益住户约3.52万户。
据2011年危旧房改善“回头看”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危旧房改善综合评价满意率为94.2%,沈塘新村1、4、5幢、董家西路49号等一大批改善住户,通过写信、致电等形式,表达了对改善工作的赞同和肯定,认为党和政府为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将改善工程誉为“老百姓家门里的民心工程”。
2012年初,杭州市危旧房改善工程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1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自杭州启动危旧房改善工程已有9年时光,如今老街老宅公建基本配套齐全了,安全威胁也消除了,杭州城市人居环境整体都有了大提升。
这项“老百姓家门里的工程”一直到现在还坚持有效推进,这既是漫长而重要的工程,又是令人激动心怀的举措。高度关注老百姓老百姓“衣食住行、安危冷暖、生老病死”这些“小事”,正是领导干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