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9-21日,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重庆市召开,本届年会的主题是“活力城乡,美好人居”。
来自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林辰芳、王龙、李亚、古叶恒、宋鹏飞、李晨黎、周萌等七位规划师在各专题会议中作学术报告,从多方面认真回顾和总结了深规院的城市规划创新实践和先进经验。深规院副总工程师任心欣荣获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此外,深规院在承办学术对话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荣获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优秀组织奖。
更新中心林辰芳作了题为《市场化城市更新中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研究——以深圳金威啤酒厂改造为例》的报告。报告指出,工业遗产对于深圳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深圳以市场化为主的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在延续地区历史文脉和产业精神的同时,兼顾城市经济发展效益是城市更新面临的问题之一。
报告介绍了深圳金威啤酒厂通过创新机制手段激发市场活力,以“拆除重建+综合整治”的有机更新方式鼓励市场对工业遗产保护,通过容积转移的方式保证市场收益,以推动更新实施,最终形成城市更新项目对历史建筑的制度化保护的更新经验。
规划五所王龙作了题为《基于“泰森多边形服务区”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与品质提升研究》的报告。以泉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居民倾向于选择距离自己最近公园的假设,引入泰森多边形服务区概念,构建了以公园出入口为基点的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区体系。
研究通过高德地图建筑轮廓数据对各服务区的居住人口数据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由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民与公园OD距离比例、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面积占比、公园出入口周边300米半径公共服务类设施POI密度等四类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继而对各服务区内公园绿地的服务压力、服务距离、交通覆盖度、配套成熟度等进行分析,并对四个维度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拟合,提出了七种类型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与效率提升建议。研究建议在《泉州市生态连绵带统筹实施规划》项目编制中得到采纳,并在法石片区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中得到实施,实践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可行性。
市政规划研究院李亚作了题为《老旧小区海绵城市改造策略研究及实践》的报告。报告将深圳市老旧小区分为四类:包括三类居住类的老旧小区和公建类的老旧小区,并分别以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进行分类指引。
报告提出适合于老旧小区改造的八种海绵化设施,如下沉式绿地等。同时指出海绵改造以解决雨污分流、排水不畅为目的,同时进行小区增绿、提升小区景观、改善小区环境功能。在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该注意竖向的合理设置、河流井的标高、雨水口与汇流匹配、防虫害设施等。
规划三所古叶恒作了题为《产业-空间视角下的科技园区规划研究》的报告。报告从我国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出发,指出新时代我国产业园区面临的产城空间关系失衡问题。从多专业跨界融合的角度,系统吸取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经济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精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园区产业筛选、产业布局、用地组织、建筑组合、开发运营的产业空间规划全流程方法技术体系,从而实现园区产业集群化、产城一体化、空间弹性、有机生长的目标。
以深规院编制的《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规划》为例,介绍了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产业筛选、适配产业特性的产业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的产城融合模式、定制化的园区尺度与建筑形式、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园区开发运营等技术创新要点。最后,提出希望更多专业人士共同加入产业空间相关的研究中,共同探索新时代产城园空间的理想模式与路径。
市政规划研究院宋鹏飞作了题为《基于生态修复视角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的报告。城市蓝绿空间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态宜居环境与生态建设水平。快速而粗犷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剧了蓝绿生态空间格局的演变,引发了城市水文循环失衡,环境污染,自然生境侵蚀等系列生态问题。
报告从生态修复视角,提出了生态基底保育与城市自然融合的蓝绿空间规划理念,以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为例分析其“蓝绿”生态空间规划策略,提出蓝色空间规划主要以保障城市水生态空间、提升水生态功能、改善水环境质量为主;绿地空间规划应重点抓好“面-线-点”各层级关键节点绿地修复,推进绿地基质、绿廊、绿斑等绿地建设,串联破碎生境,构建完整连贯的绿地生态网络。
更新中心李晨黎作了题为《存量优化视角下产业型小城镇更新策略探讨——以东莞市横沥镇为例》的报告。针对存量优化时代背景下产业型小城镇发展,现存的土地粗放消耗、城区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低效、历史欠账过多、更新实施困难等问题,报告以横沥镇为例,针对城镇发展特点,探讨适宜发展路径。
面向未来,提出先解决城市系统问题,再研究更新实施路径,全过程聚焦产业发展的应对思路,明确未来规划将以“远期全局统筹,近期重点落地”为目标。结合横沥镇自身资源禀赋与区域发展背景,明确战略发展目标,努力构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模具产业宜居的生态强镇,探索成东莞专业制造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近期统筹规划思路,衔接近期的更新落实需求,针对各类实施诉求,逐一攻破难点,以完善拟补镇域公服设施缺项、推动项目落地实施为重点,进而提出近远期分阶段更新策略。
更新中心周萌作了题为《山地城市社区文化线路可持续营建机制研究》的学术报告。营建社区文化线路是一种利用线性空间整合社区资产的重要理念与行动方法。对于线性空间丰富的山地城市社区而言,构建社区文化线路对于整合空间文化资源、彰显山地特色、修补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被逐步运用于社区更新策略当中。不少社区虽采用了类似的营建方法,却出现了不同的更新效果。
针对这一现象,报告通过对嘉西村及张家花园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探讨其产生差异背后的原因,总结得出文化线路可持续营建策略。首先要树立过程思维;其次要全面认知文化线路价值,不仅是修补空间的空间线路、修补文化的时间线路,更是修补社会关系的社会线路;还需建立“空间+文化+治理”的多维营建模式;并始终将居民作为文化线路营建的主体。
深规院副总工程师任心欣荣获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

第四届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的颁奖仪式在2019城市规划年会开幕式上举行。“中国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奖”是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中国青年科技奖”评选的精神设立的,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不超过六位获奖者。奖项面向全国广大城市规划青年科技工作者,用于表彰奖励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城市规划科技人才。
任心欣简介
任心欣,女,1981年3月生,教授级高工,现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综合示范与评估”等2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构建了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技术路线,出版了《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专著。持续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跟踪评价,参编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及《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参与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等5部标准的审查工作,将科研转化为实践促进了行业发展。负责的14个项目先后获得22次奖励,其中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5次,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3次,省市级奖励15次。2018年被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领军级人才)。
编辑、排版 / 陈程